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自序
第一辑 中国儿童文学史论
“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
一 建构主义本质论:儿童文学史论的一种方法
二 理念的知识考古:“儿童文学”并非“古已有之”
“儿童的发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思想源头
一 《人的文学》:为“儿童”和“妇女”争得做“人”的权利
二 “人”的思想:批判“男子中心思想”、警惕“群众”压迫
三 周作人何以“发现儿童”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发生——以美国影响为中心
一 从“奇觚之谈(Märchen)”到“儿童之文学”
二 从“儿童之文学”到“儿童文学”
三 “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与美国的儿童学
结语
“儿童”:鲁迅文学的艺术方法
一 “童年”成为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
二 “儿童”成为小说的重要的叙述视角
三 “儿童”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元素
论新文学运动中的儿童文学
一 周氏兄弟的儿童“发现”与儿童文学“发现”
二 文学研究会与“儿童文学运动”
“反本质论”的学术后果——对中国儿童文学史重大问题的辨析
一 “反本质论”语汇:是否“更具吸引力”?
二 “儿童本位论”:推演自“儿童中心主义”?
三 儿童本位论与儿童中心主义:何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主轴?
四 “儿童本位论”:并非“真正的启蒙主义”?
结语:走出当下“反本质论”的误区
论冰心《寄小读者》的历史局限——兼谈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两个“现代”
张天翼童话创作再评价
一
二
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儿童观
论“分化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其学科发展
一 中国儿童文学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分化期”
二 中国儿童文学为什么会在近年出现“分化”?
三 分化期: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期
结语:建构跨学科的“儿童文学共同体”
第二辑 儿童文学理论
论“儿童本位”论的合理性和实践效用
一 问题的提起:关于“超越”“儿童本位”论
二 对“儿童本位”论内涵的阐释
三 对“儿童本位”论的批判及其误识
四 “儿童本位”论的历史真理性:实用主义考察
结语
“解放儿童的文学”:新世纪的儿童文学观
一 “儿童文学是文学”——教育本质论与教育功能论之争
二 “解放儿童的文学”——质疑“规范”论
三 “教育成人的文学”——儿童文学的人文关怀
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
一
二
儿童文学理论: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一 无法“走出”的“现代性”
二 必须“走进”的后现代理论
三 未来指向:融合“现代”与“后现代”
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方法
第三辑 儿童文学批评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一 用眼睛看不清的困境
二 如何解读时代,为儿童“言说”?
三 “儿童”何时能成为思想的资源?
四 中国儿童文学何时成为感性儿童心理学?
五 真正走向“儿童本位”这条路
“足踏大地之书”——张炜的《半岛哈里哈气》的思想深度
一 张炜:对自然和儿童怀着虔敬
二 “足踏大地之书”——《半岛哈里哈气》的顽童精神和思想深度
三 “大自然是儿童思想的发源地”
从动物问题到人生问题——论沈石溪动物小说的艺术模式与思想
一 动物本位:动物小说的精神
二 兽面人心:沈石溪动物小说的艺术模式
三 漂泊的浮萍:沈石溪动物小说的思想
诗人的绿色理论睿智——评高洪波的儿童文学评论
一
二
三
挽救“附魅的自然”——评汤素兰的《阁楼精灵》的后现代思想
一 《阁楼精灵》:具有后现代精神的文本
二 “城市”:一种复杂的现代性的符号
三 “童话模式”:前现代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四 “希望走在高悬的钢丝绳上”
新时期少年小说的误区
一 “少年小说变得越来越像小说了”——无视少年读者的班马们
二 “趣—情—理”——从面向儿童转而面向成人的刘健屏
三 “我根本不想去了解现今的中学生”——架空儿童与真实生活的曹文轩
四 “直抒悲哀”“令我获得了大大的快感”——陷入偏狭、自私心理的常新港
王淑芬儿童文学创作论
一 天性型儿童文学作家
二 多彩的文体、多姿的艺术风格、高超的语言功力
第四辑 日本儿童文学论
《买手套》论
一 为什么强调是“童话”
二 为什么“只是一只手”
三 为什么让小狐狸一个人去镇上
四 所谓“人”是怎样的人
五 “人真的是善良的吗”这一问句的含义
中日儿童文学术语异同比较
日本:“童心主义”VS中国:“童心主义”
日本:“ファンタジー”VS中国:?
日本:“童话”VS中国:“童话”
日本:“御伽噺”VS中国:?
日本:“战争儿童文学”VS中国:“战争儿童文学”
日本:“少年小说”VS中国:“少年小说”?
“童话”词源考——中日儿童文学早年关系侧证
一 汉语“童话”最早出现在哪一年?
二 “童话”词源来自何处?
三 日语“童话”的出现早于汉语“童话”近一百年
四 日语“童话”在日本出版物中的百年轨迹
五 日本对诞生期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
“二战”后日本儿童文学的变革
一 “二战”后日本儿童文学的危机
二 《少年文学宣言》——童话传统批判的导火线
三 《儿童与文学》——以“世界儿童文学”
四 童话传统批判的历史作用
第五辑 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研究
“工具论”与“建构论”:语文教育的症结和出路
一 质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工具论”
二 语言哲学视角:对“工具论”的反思
三 论“建构论”的语言观和语文观
童年的诺亚方舟谁来负责打造——对童年生态危机的思考之一
一
二
三
童年的身体生态哲学初探——对童年生态危机的思考之二
一 引言
二 童年生命的身心一元性
三 童年的身体生活是生态的成长(学习)方式
四 生态学的教育就是使童年恢复其固有的以身体对待世界的方式
五 童年的身体生活与自我人格建设
结语:身体生活是一种健全的人生观
论儿童文学立场的语文教材观
一 语文教材非儿童文学化典型案例解析
二 语文教材非儿童文学化选文问题
三 儿童文学在语文教材中被“异化”的原因分析
儿童文学分级阅读的五项原则
一 儿童文学分级阅读:理论方法的重要性
二 儿童文学分级阅读的五项原则
结语: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
更新时间:2025-04-24 17: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