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向战争:决定历史的交涉与日本的失败(好望角丛书)
- (日)加藤阳子
- 3569字
- 2025-04-24 18:14:47
首相谈话中的日本近代历史
大概很少有人会常去看首相官邸的网站吧。在官网上,能够看到《平成27年8月14日 内阁总理大臣谈话》,并且附有韩文、中文、英文版本。对照着看会很有意思,还能帮助学习外语。
谈话全文分为30个段落,共3354字(7),因为篇幅较长,这里我们只能挑其中一部分来阅读。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将某一文本作为史料解读时,务必做到完整阅读。如果只挑出其中符合自己心意的部分,就可能会因为没能掌握史料的背景而失去公正性。现在我们引用安倍谈话的开头部分:
第一段:正值战争结束70周年之际,我们认为,必须平静地回顾走向那场战争的道路、战后的进程、20世纪那一时代,并从历史的教训中学习面向未来的智慧。
这一段落旨在呼吁回顾20世纪,从战争开始的过程、战后的发展等历史的教训中,学到面向未来的智慧。接下来的段落主要叙述了日本从开国到明治维新再到战败的过程。让我们来看看第二至第四段。
第二段:100多年前,以西方国家为主的各国的广大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19世纪,以技术的绝对优势为背景,殖民统治亦波及亚洲。毫无疑问,其带来的危机感变成日本实现近代化的动力。日本首次在亚洲实现立宪政治,守住了国家独立。日俄战争鼓舞了许多处在殖民统治之下的亚洲和非洲人们。
第三段:经过席卷全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自决运动的扩大阻止了此前的殖民地化。那场战争造成了1000多万死难者,是一场悲惨的战争。人们渴望和平,创立国际联盟,创造出《非战公约》,诞生了使战争本身违法化的新的国际社会潮流。
第四段:当初,日本也统一了步调。但是,在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欧美各国以卷入殖民地经济来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日本经济因此受到重大打击。此间,日本的孤立感加深,试图依靠实力解决外交和经济上的困境。对此,国内政治机制也未能予以阻止。其结果是,日本迷失了世界大局。
在这些说明之后,接下来的内容提到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3年日本退出国际联盟。日本渐渐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新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走向错误的战争道路(第五段),最终迎来了70年前的战败(第六段)。
这短短700字(8),总结了日本从1854年开国到1945年战败为止那段约90年的历史,简直就是魔法般的文章。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想,教科书如果也这般简洁就好了。
让我们一边补充年号之类的信息,一边再来过一遍谈话的内容吧。在第二段的开头,提到掌握技术优势的西方国家逼迫日本打开国门,为了应对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日本在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变革国家体制。第二段的结尾,则言及1904年爆发、次年结束的日俄战争。从这一段的开头到结尾,直接跨越了约40年。
第三段提到了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四段则提到了1929年在美国爆发的大萧条,暗示了战争与经济危机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损失,催生了国际联盟、《非战公约》以及战争的非法化等全新的国际和平合作的潮流。
而到了第四段的开头,就是一段起承转合的叙事:一直以来与英美保持步调一致的日本,因为受到经济危机与欧美国家实行的保护本国经济政策的双重打击,开始试图以武力手段弥补自身经济所受的伤害,最终偏离了世界的主流方向。首相谈话的这个部分本身就不长,如果用更简洁的方式加以概括,大概就是上面所说的那样了。读到这里,大家注意到什么了吗?
——好像没有提到中日甲午战争。第二段在说日俄战争时,宣称日本的胜利“鼓舞了许多处在殖民统治之下的亚洲和非洲人们”,这里没能涵盖与中国的关系。
你发现了很有意思的问题呢。如果不用考虑谈话全文的字数问题,可以写很多关于甲午战争(1894—1895)的内容。那么谈话中会如何叙述这场战争呢?按照这种思路来想象一下的话,还是挺有趣的。
关于日俄战争,安倍谈话的逻辑是,后进的非白人国家日本战胜了沙皇俄国,这让遭受殖民统治的亚非人民受到了鼓舞。那么关于甲午战争,又会怎么来写呢?
——提高了日本的地位。
是的,日本击败了清王朝之后,对于朝鲜的李氏王朝(1897年成立了大韩帝国)和其他东亚事务,拥有了自己的发言权。不过还没说到点子上。如果要说甲午战争给世界带来的冲击,那是什么呢?
——“沉睡的狮子”中国被打败了。
“沉睡的狮子”,这种说法还挺老派的,没想到会从初中生的口中听到呢。
在日本开国之前,清王朝就在列强的武力逼迫下打开了国门。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清王朝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败给英国之后,就国力尽失了。事实上,在甲午战争之前的10年间,手握重权的李鸿章着手进行了许多改革,一边调整与英国、俄国的关系,一边将清朝与朝鲜等国的关系进行符合近代化标准的重新规划。而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击败之后,清朝遭受了很多损失,被迫支付的赔款也给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东亚,清朝的权威确实因为这次战败而决定性地下降了。
政府的谈话回避了甲午战争,这一点颇耐人寻味。如果提及甲午战争,那么势必刺激今天的中国人所感知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历史认识。可能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加以回避的。日本人会用“战后70年”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我们脑海中会想到,距离“那场大战”的失败已经过去了70年。但是对于中国来说,2015年其实是甲午战争战败120周年。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近代历史充满了一连串的屈辱,而甲午战争的失败无疑是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之一。
我所注意到的谈话中出现的问题是,文化与学术方面内容的缺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其实在学术方面在东亚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战前的日本,既有正式创造了政治史这一学科的吉野作造,也有最先将宪法学发展为一门精致学科的美浓部达吉等人物,他们在汉字文化圈内有着很强的影响。在谈话的第二段,确实提到“日本首次在亚洲实现立宪政治,守住了国家独立”,遗憾的是并没有在日本与亚洲的关联中,提到有关学术方面的影响。
今天,像《进击的巨人》这样的日本动画作品,被加上字幕,在亚洲广为流行。与之相近的事情在过去也曾发生过。如果知道自己在今天被拿来和动画作品做比较的话,吉野先生和美浓部先生怕是要惊得哑口无言。我之所以这样对比,只是因为两者的影响力都非常大。
中村元哉老师研究过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宪法思想,根据他的研究,1928—1937年,也就是中日关系远称不上和谐的那段时间,中国对日文书籍的翻译却迎来了高潮。17我本以为美国这样与中国关系较好的国家的书会被大量翻译,结果却大出所料。通过出版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日文书籍在这期间依然是被翻译成中文最多的书籍。
不过,我们这里要说的关于美浓部先生的事情,倒并不是他关于宪法学与议会制度等方面的著作被翻译出版了,而是他的宪法学被曾经主持起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张知本批判地吸收了。民国时期中国各省的领导人,虽然从职位来说大概相当于日本的知事,但是他们不仅拥有行政上的权力,往往还握有军事大权。面对这种不正常的政军关系,张知本认为必须从根源着手,才能加以解决。
张知本希望实现军队的国家化,这使得他与当时同时掌握政治与军事最高权力的蒋介石不和。张知本的职业生涯多次遭遇挫折,在国民党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之后,他也一同撤到台湾地区,最终在那里作为宪法学专家得以终其天年。日本与中国同为东亚的重要国家,两国的宪法学者都曾经试图通过宪法来限制军权,在知道这一点后,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继续来说安倍谈话。对于幕末时期西方国家与日本的差距,谈话中只提到了“技术”。安倍提到的“技术的绝对优势”,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军事技术。谈话所关注的历史,就是西方国家以压倒性的技术实力作为武器,肆意宣扬以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自由贸易主义,迫使日本打开国门。而此时无力对抗西方近代化军事力量的亚洲国家,就一个又一个地被迫开始了“自由贸易”。
我们必须认识到,将遭受殖民统治的原因单纯归结为技术水平问题是片面的。要探讨西方国家取得技术优势的背景,完成产业革命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与此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国民的力量,还需要各种相关的国内体制。例如,制定宪法,建立议会制度,发展近代化的经济和金融体系,等等。明明特意在第二段提到了“立宪政治”和“独立”这两个关键词,却没有深入,真是可惜了。
安倍谈话完全忽视了学术文化等思想方面的因素,默认了当时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各国都没有上面提到的那些政治、经济还有文化基础,只是抛出技术不如对方这样一个单纯的结论。这样一来,倒确实会在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不让日本在面对欧美国家时的劣等感表露出来,大概也算是一个好处吧。
技术不如对方,这其实也是战后的日本人在总结太平洋战争的失败经验时,总是使用的说辞之一。但是如果只承认在技术方面的落后,就会忽视美浓部等人曾经深入研究宪法理论,试图把军事与政治分开,而其成果却在日本国内被人为葬送的事实(1935年发生了天皇机关说事件,美浓部的宪法理论因为将天皇比作国家法人的最高机关,而在帝国议会遭到批判,美浓部的著作也被禁止发行)。安倍谈话的这些措辞,使得人们难以注意到日本国内政治中的决定性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