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研究
- 孙淑芳
- 1334字
- 2025-04-28 19:33:46
第二节 改编学的产生
综观古今中外,改编是常见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创作的重要来源,改编作品的数量十分可观,而且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改编之作。近代著名戏剧家李健吾曾指出中国戏曲改编数量之多:“拿戏曲来说,一百出里头,就许有九十出是改编本子。”[3]可见,改编是上演戏曲曲目的重要来源,改编曲目历来在舞台上占据重要的席位。追溯最早开始的戏剧改编,李健吾认为:“古希腊的戏可以说是世上最古的戏了,悲剧几乎全部取材于神话或者传说,归到改编里头,也没有什么太不妥当。”[4]事实上,戏剧作为一种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艺术形式,是改编经常选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古代将文学作品改编为戏剧,或者以戏剧这同一种艺术形式进行相互改编如将一种戏曲改编为另一种戏曲是比较多的。如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根据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编而成的杰出杂剧。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剧等新媒介艺术的出现,改编的艺术形式也出现了变化。总体来看,将文学作品改编为戏剧、影视作品的居多,尤其是进入被称为“视觉时代”的21世纪,图像符号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不仅是戏剧,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改编的重要题材。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名著往往成为戏剧、电影、电视剧改编的主要题材,被搬上舞台、银幕和荧屏,视觉艺术的改编成为热潮。无论是中国文学名著,还是外国文学名著,都可以成为改编的最好的蓝本。而事实上,也出现了很多改编的优秀剧目。如外国小说《黑奴恨》《复活》均被改编过戏剧,鲁迅的《孔乙己》《伤逝》等较多篇目被改编为戏剧,莫言的《红高粱》、都梁的《亮剑》、路遥的《平凡世界》、鲁迅的《阿Q正传》、陈忠实的《白鹿原》、巴金的《家》等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随着电影、电视等现代电子媒介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改编成了缔结文学作品与影视“姻缘”最常见、最直接的联系方式。文学的戏剧、影视改编是将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供阅读的文本转变为以人的表演为媒介的舞台艺术或影视艺术,以使文学作品能够更广泛地传播、更容易被接受。改编是一个化雅为俗的通俗化过程和传播过程。事实上,改编已经成为普及文学名著、将文学名著传播大众化、促进文学名著经典化过程完成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这个改编频繁的视觉时代里,如果仍然按照传统上仅仅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或媒体学角度进行研究显然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有一个对当今社会中各种类型的改编现象进行系统研究,找出相互之间的区别点及共同规律,并对各种改编进行分析批评,以提高我们对各种类型的改编的认识,更好地应对视觉时代中文化信息和传统、特别是经典文化传统的承续、交流和拓展”[5]。于是改编学或改编研究也就顺应时代的需求而产生了。改编学或改编研究比较早的来源于电影改编研究,但是对改编进行较为自觉而系统的研究则真正始于21世纪初,随着2008年国际学术组织“改编研究学会”及学会刊物《改编研究》的出现,改编学或改编研究才正式成为国际学术研究视野中的新领域。改编学对文学研究,尤其是视觉化语境下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改编学的任务是要看改编者对原著进行了怎样的改动,这种改动之所以产生的客观文化、历史环境是什么,本身反映了什么样的价值判断。这一理论在研究改编问题上无疑更为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