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研究现状

在改编学成为国际学术研究新领域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关注到作为世界文学巨匠的鲁迅的作品改编,并力图对其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研究鲁迅作品的改编,对于丰富、拓展、深化鲁迅研究并挖掘鲁迅在新时代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上,鲁迅作品,尤其是小说,成了艺术形式转换领域引人注目的输出者,不断地被其他艺术形式所改编,从一种媒介转换成另一种媒介,成为国内外改编领域的“焦点”。以语言为媒介的鲁迅小说,因其被改编而凭借其他媒介得以更广泛、更直观的传播。迄今为止,鲁迅小说已经被改编为戏剧、电影、电视剧、连环画等,其中改编最多的就是戏剧。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作品的话剧、电影改编本就已经出现。鲁迅作品的舞台化、影视化能够使鲁迅深刻的文字作品通过视觉化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广泛传播和普及新文学经典的现实意义。

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经典的鲁迅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它们宏富的内容与卓绝的审美价值,不仅受到海内外读者及文学界的高度重视,而且也受到戏剧界同人的百般青睐,从20世纪20年代迄今,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可谓果实累累。在国内,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在鲁迅生前就开始了,从1928年陈梦韶最早将鲁迅的《阿Q正传》改编为六幕话剧至今,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走过了90余年的历史,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改编之作。90多年来,改编一直未曾中断过,尤其是在纪念鲁迅诞辰或逝世周年之际,改编就更为集中,总是热点不断。虽然改编者的价值取向各异,但鲁迅小说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的改编资源,一直是一座凸显于改编领域的“重镇”。在国外,鲁迅小说也有被改编为戏剧并搬上舞台的,如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家或独自改编或与中国合作创作。国外比较早地对鲁迅小说进行戏剧改编的是美国剧作家雪森库鲁,他于20世纪30年代即将《阿Q正传》改编为剧本《阿Q之趣史》,并于1937年公演。

尽管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历史较长,改编艺术形式多样,作品也比较丰富,但是关于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这一课题的研究却未受到应有重视,依然是鲁迅研究中比较薄弱、成果稀少的领域。已有研究成果比较零散,研究者多为从事戏剧专业研究的人士,成果形式基本局限于论文、评论以及观后感,而且主要是从微观角度针对鲁迅小说改编的某一部戏剧作品所进行的个案研究、评析或感悟,针对改编的多部戏剧作品研究的成果屈指可数,而从整体上构筑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对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进行宏观、系统研究的专著迄今尚未出现。

国内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鲁迅小说改编的某一部戏剧或多部戏剧开展的研究。该研究主要集中在《阿Q正传》《祥林嫂》《伤逝》《孔乙己》《阿Q与孔乙己》这几部改编作品上,其中研究较多的是《阿Q正传》。代表性的成果有:吴戈的《论陈白尘改编〈阿Q正传〉的传神性与创造性》、吕兆康的《由鲁迅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戏剧》、成艳军的硕士学位论文《〈阿Q正传〉改编研究》、余静的硕士学位论文《〈阿Q正传〉话剧改编研究》等。这一类研究学术性比较强,主要侧重于戏剧改编与原著的比较研究,以及从小说到戏剧两种艺术形式语言和叙事的异同及转换方面的研究。二是关于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的评论。这方面成果比较突出的有:吴国群的《评越剧〈孔乙己〉》、侯耀忠的《走向永恒的解读——评大型悲喜曲剧〈阿Q与孔乙己〉》、许由文的《评现代眉户戏〈祥林嫂〉》、顾文勋的《再创造的硕果——评陈白尘改编的话剧本〈阿Q正传〉》、赵莱静等的《百家评说〈孔乙己〉》等。这一类研究呈现出即时性的批评式特征,基本上是由业内人士撰写的剧评。这些剧评虽然在评论时能一针见血、切中肯綮,但大都局限于改编剧作的某一点或几点最闪亮之处进行评论,缺乏研究的系统性。三是就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发表的观后感想、感悟以及编演者自身的感悟。如江苏盐阜人民商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施建石的《走近茅威涛——越剧〈孔乙己〉随看随想》,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发表的《〈孔乙己〉观后感》,余铜的《喜看黄梅添新枝——黄梅戏〈祥林嫂〉观后》,项奇的《〈孔乙己正传〉观后有感》,李丽萍的《编排小剧场京剧〈祝福〉的感悟》。而沐初的《重排版越剧〈祥林嫂〉观·演偶记》,实际上是一个采访整理稿。这一类作者身份不定,由作者观看而生感悟,往往比较感性。

在国内,涉及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的研究成果,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数量较少,基本上是发表在报刊上的评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80年之后,学术性的研究增多。魏金枝将越剧《祥林嫂》与电影《祝福》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越剧《祥林嫂》更深刻地体现了原著的主题思想,但也存在与原著意图相违背的地方。吕兆康对国内外由鲁迅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十余种戏剧改编本的传播和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认为戏剧改编为扩大鲁迅作品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安国对歌剧《狂人日记》的音乐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歌剧很好地呈现了语言与音乐的高度统一。吴戈认为陈白尘的话剧改编本是最忠实于原著又最有创造性的作品。林敏洁通过研究日本对鲁迅作品戏剧形式的接受及传播,认为本土化的改编有助于推动鲁迅及其作品在日本的传播。郭瑛、程桂婷认为鲁迅作品的戏剧改编总体来说就单个戏剧作品研究颇多,缺少整体把握的视野,且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作品研究较少。赵京华通过对战后日本三次较大规模的《阿Q正传》戏剧改编和公演的梳理、研究,发现戏剧改编存在偏离原作主题的倾向,认为要想全面了解《阿Q正传》在日本的跨界旅行,需要关注思想学理层面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虽然也有不少国家将鲁迅小说搬上了戏剧舞台,其中日本是将鲁迅作品改编为戏剧最多的国家,但是总的来看,相比中国改编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研究鲁迅作品改编的成果也不多,基本为针对某一部改编作品发表的评论和观后感,针对多部改编作品研究的成果稀少,尚未出现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研究的著作。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项:一项是日本学者饭冢容的论文《中国现当代话剧舞台上的鲁迅作品》;一项是澳大利亚学者寇致铭的论文《跟鲁迅徘徊在澳洲:当代澳洲歌剧〈新鬼〉及澳洲媒体的反映》。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饭冢容在《中国现当代话剧舞台上的鲁迅作品》一文中,对中国现当代历史上不同时段的鲁迅作品的话剧改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段鲁迅作品话剧化的特点进行了客观评价,提出重审鲁迅作品舞台化历史的必要和价值所在。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寇致铭在《跟鲁迅徘徊在澳洲:当代澳洲歌剧〈新鬼〉及澳洲媒体的反映》一文中,对澳大利亚1997年上演的由鲁迅的《药》改编的歌剧《新鬼》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研究,涉及该剧的反响、节目单、作曲家、命名、角色等,主要对剧中的象征意象如乌鸦进行了讨论。尽管该剧在情节上与原著相差较大,但寇致铭对其还是十分认可,认为是一部“独特而难得的含意深远的国际歌剧”[6]

由以上可见,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研究成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也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既往的研究,多为分散性与随笔性的研究,基于“改编学”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如专著却尚未得见。本书引入“改编学”这一专门研究各种类型改编现象的理论,可以避免以往研究中从文学批评或媒体学的单一角度开展研究所造成的偏重文学本体或戏剧本体研究的片面性。本书正是鉴于鲁迅小说的巨大影响及戏剧改编的非凡成就与对其改编研究不够的学术状况而设计的。本书将尽可能地对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通过梳理改编的历史,对改编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全面认识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的概况、特征、规律及意义,从而对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建议,以使改编能够超越单纯的市场考虑或艺术本能,使改编之作能够成为时代的经典。在此基础之上,本书还对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进行理论研究,探讨在当今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改编的价值、改编的忠实度、改编与原作的关系等问题,以为改编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改编的自觉和深度,促进文学经典的传播、延续甚至扩大其影响。


[1]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2]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74页。

[3] 李健吾:《漫谈改编剧本》,《剧本》1959年第4期。

[4] 李健吾:《漫谈改编剧本》,《剧本》1959年第4期。

[5] 张冲:《改编学与改编研究:语境·理论·应用》,《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6] [澳]Jon Kowallis(寇志明):《跟鲁迅徘徊在澳洲:当代澳洲歌剧〈新鬼〉及澳洲媒体的反映》,[中国澳门]杨青泉译,《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