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古苗人最早驯化野生稻

贵州东部苗语(中部方言)称“黑糯稻”为“nax ninf dlaib”(苗语拼音最后一个字母不发音,仅表示声调),按照修饰语后置于中心词的苗语语序直译,就是“黑色的用摘刀摘的稻”。摘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农具,保留着明显的“采集”特征,证明苗族曾在湿地边缘采集由于新仙女木回寒期的出现而结出稻米的“普通野生稻”。

图1-2 苗族摘刀(笔者购于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老屯)

图1-3 摘刀的使用方法(笔者摄于贵州丹寨县腊尧村)

苗族古歌《谷穗歌》[2]唱道:“央与仰和妮,居泉水坡脚,造田开水沟,撒谷在池塘,捉住水牯牛,教水牛犁田。牛轭挂肩头,叫它犁池塘。”姜央是苗族始祖,他有两位夫人,叫“仰”和“妮”。“普通野生稻”一般生长在湿地边缘,所以,在野生稻被驯化为栽培稻后的初始阶段,稻作农耕实际上都是在湿地里进行的。那时并没有水田,“撒谷在池塘”所反映的,正是那时的原始湿地稻作,“池塘”就是指在大河内湾或湖沼边缘围起来的湿地。

作为姜央的夫人,“妮”这个名字颇有深意。“妮”的本义为“阿妹”,贵州东部苗语作“nil”。但是,“阿妹”含义的“nil”又与“采摘”含义的“nik”相通,由此可知“阿妹”曾经专事采摘,采集野生稻穗可能曾是她的主要工作。另外,从音读变化规律来看,前文提到的“nax ninf dlaib”的“ninf”(“用摘刀摘”这一动作)很可能也是“nik”的鼻音化。综合上述三个苗语,我们可以知晓,在古苗人的生活中,采集野生稻穗是由女人承担的,而且就是她们在这一过程中将野生稻驯化成了栽培稻。

日本的稻作文化源自长江流域,由长江下游和朝鲜半岛传入。古日语称“稻”为“na”或“ne”,“na”与贵州东部苗语“稻”音“na”完全对应。其实,在苗语中,因地域不同而发音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贵州雷山、广西融水等地的苗族就称“稻”为“ne”,与古日语稻音“ne”相同。在音韵学上,“na”与“ne”互为音转,完全属于合理音变范畴。

在东亚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日本列岛一直扮演着最东端终点站的角色,几乎所有中国大陆的文化最后都会传到日本,并以初始状态保存下来。另外,日本人对大陆文化一直抱有欣羡之情,且习惯用某文化在大陆产生时的初始发音称呼该文化。例如,长江下游是梅的原产地,也是梅文化的发祥地。当梅文化从长江下游传到日本的时候,日本人便刻意模仿长江下游的越语“梅”音“mme”,称“梅”为“mume”。由此反观,古日语稻音“na”正好说明苗语“稻”音“na”是栽培稻最古老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