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作背景下的苗族与日本
- 李国栋
- 1171字
- 2025-04-24 18:22:11
一 野生稻与栽培稻
稻有野生稻和栽培稻之分,栽培稻由野生稻驯化而来。
作为禾本科植物,野生稻共有22 种(也有人认为有23 种),分布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南美洲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区。不过,除亚洲热带和亚热带的野生稻以外,其他地方的野生稻都与栽培稻无关。
我国有3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和“疣粒野生稻”(Oryza granulata)。但从基因组合来看,只有“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存在亲缘性,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我国的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驯化而来的。
根据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成果,15000年前的地球非常寒冷,海平面比现在低140米左右,东海大陆架的大部分裸露于地表,东海和黄海尚未形成。但是,从15000年前起地球开始变暖,海平面逐渐上升,最终在12000—11000年前形成了东海和黄海。
15000年前,“普通野生稻”生长在亚洲热带的湿地边缘,后随气候变暖而逐渐将分布区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北纬29°—30°)。不过,最初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的“普通野生稻”并不结稻米,而不结稻米的野生稻,对于人类来说就是普通的湿地杂草,没有任何意义。2014年9月中旬,笔者在广西隆安县野生稻保护区亲眼见过生长在水塘里的“普通野生稻”——红红的长芒,空空的稻壳。由于稻壳里不结稻米,老百姓对它毫无兴趣。

图1-1 普通野生稻的空壳稻穗(笔者摄于广西隆安县野生稻保护区)
不过,作为禾本科植物,“普通野生稻”并非普通的湿地杂草,它具有双向繁殖特性,既可以靠根茎繁殖,也可以靠种子繁殖。在环境适合生长时,它就靠根茎繁殖,同时也长出不结种子(稻米)的稻穗。当环境不适合生长时,它就改变生存策略,从根茎繁殖变为种子繁殖,在稻穗中结出种子(稻米),以此来延续种群。
根据日本著名环境考古学家安田喜宪的分析[1],在 12800—11500年前(碳14加速器年代),处于温暖化过程中的地球出现了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回寒期,气温骤降5°—6°,这就给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的“普通野生稻”带来了转变生存策略的契机。在新仙女木回寒期的持续低温中,原本生长在亚洲热带的“普通野生稻”感到自己将要被冻死,长江中下游的环境已经不适合自己生存了。于是,部分“普通野生稻”便率先转变生存策略,从根茎繁殖变为种子繁殖,在原本空空的稻穗中结出了种子(稻米)。实际上,这就是人们关注“普通野生稻”,并将其驯化为栽培稻的客观基础。从长江中游的稻作考古成果判断,“普通野生稻”最早转变生存策略而结出种子(稻米),是在12000年前。
新仙女木回寒期袭击了整个长江中下游,所以长江中下游的野生稻都有结出种子(稻米)的可能性,湖南省道县的玉蟾岩遗址、江西省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浙江省浦江县的上山遗址以及湖南澧阳平原的彭头山遗址都应该与新仙女木回寒期密切相关。根据这些遗址出土的稻谷或稻属硅质体判断,距今12000—8500年前的人们还处于野生稻采集阶段,而说到野生稻采集,就不能不提及古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