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稻”的非汉字音

在以往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在探讨有关“稻”的汉字音与少数民族语音的关系,试图从中发现稻作起源的密码。笔者很认同这种方法,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前人还没有系统做过的研究,结果大致如下:

1.贵州东部苗语称“稻”为“na”或“ne”,广西融水苗语称“稻”为“ne”。

2.贵州布依语称“稻”为“hao”或“ao”。

3.贵州侗语称“稻”为“kgou”或“ou”。

4.广西壮语称“稻”为“khao”或“hao”。

5.云南傣语称“稻”为“khao”或“hao”。

6.泰国语称“稻”为“khao”。

7.古朝鲜语称“稻”为“na”或“narak”。

8.古日语称“稻”为“na”或“ne”,而且各有一个衍生音:“ina”和“ine”。

在上述八种语言中,苗语和古朝鲜语、古日语属同一系列,2—6的古越语(壮侗语)属另一系列。两个系列之间不存在音韵学意义上的任何联系,但在古越语系列内部确实存在壮族学者所指出的音变关系。从古越语的发音来看,最古老的应该是“kgou”,然后,不送气辅音“kg”变成送气辅音“kh”,元音“ou”也受其影响而变成“ao”。其结果,“kgou”就变成了“khao”。随后,“k”继续脱落则变成“hao”。最后,“h”也脱落后就变成了“ao”或“ou”。壮族学者覃乃昌依据方言学家游汝杰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1]认为汉语文献中对“hau”(即本文中的hao)的汉字记音“秏”最早出现在3700年前的商汤时代,而根据语音变化规律,并参考从3700年前的“hao”变为现在的“ao”所花费的时间,他推断“kau”(即本文中的kgou或khao)变成“hau”也需要大致相同的3700年,所以他认为“kau”这一发音的出现“至少在距今7400多年以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