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唐五代:西游故事的发轫期

有唐一代,下迄五代,三百四十余年时间,是西游故事的“发轫期”。这一时期,故事的主干“取经故事”开始发育:其“本事”发生,被编译成“故事”,进入“佛教社群”与“世俗社会”两大流通渠道,经“释徒传记”、“文人笔记”等文本(系统)重复讲述、再现,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传奇化、世俗化与小说化。与此同时,其他原生故事也开始发育,但尚未向前者聚合,还属于非西游故事。故本章主要以取经故事为考察对象,至于其他故事(如“唐太宗游地府故事”),则并入相应专章(如第七章)讨论。

所谓“取经故事”,以唐初玄奘赴天竺求法的史实为本事,讲述主人公西行经历。唐五代有关该故事的文本,主要有:

玄奘《还至于阗国进表》、《进西域记表》、《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谢御制三藏圣教序表》、《谢御制大慈恩寺碑文表》、《谢皇太子令充慈恩寺上座启》、《谢皇太子圣教序述启》、《大唐西域记》,李世民《答玄奘还至于阗国进表诏》、《答玄奘法师进西域记书诏》、《大唐三藏圣教序》、《答玄奘谢御制三藏序敕》,李治《答玄奘请入少林寺经书》、《述圣记》、《答玄奘谢启书》、《谒慈恩寺题玄奘法师房》,道恭《出赐玄奘衲袈裟衣应制》,李峤《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李乂《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张继《宿白马寺》,道宣《续高僧传》、《释迦方志》、《大唐内典录》,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道世《法苑珠林》,冥详《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智升《开元释教录》,刘肃《大唐新语》,段成式《酉阳杂俎》,李冗《独异志》,胡璩《谭宾录》,冯贽《云仙杂记》,刘煦《旧唐书·方伎传》等。[1]

从传播渠道看,这些文本主要分属两大渠道:一是“佛教社群”,二是“世俗社会”。而在这两大渠道中,又有三个比较突出的文本系统:表章系统、传记系统、笔记系统。如果以“描述西游记传播史”为研究目的,则这三大系统(包括系统外的其他文本)无疑都应作为考察对象,成为论述所依据的数据源。然而,正如绪论部分所交代的,本书属叙事学研究,关注的是文本对故事的阐释活动,及其对故事形态的影响,而非其传播效用,故这里只选取“传记”、“笔记”两种本身属叙事话语,且对故事形态影响较大的文本系统为考察对象,至于“表章”(及诗歌)等非叙事文本,则仅作为参考系。而在“传记系统”中,又有两种文本:一是释徒传记;二是史官传记,但后者仅有一篇,不成系统。故本章所考察的文本系统,实际主要有两个:一是“释徒传记”,二是“文人笔记”。

这是两种既相对独立、差异明显,又不乏联系与共性的文本系统。

首先,从传播渠道看,二者正分属“佛教社群”与“世俗社会”两大渠道。这是两个既相对自足,又不乏互动的流通渠道:佛教徒集团,与世俗生活相对隔绝,固有其内部信息(文献、口承)传播途径,以及对文本编译、解码和理解的成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释徒传记之间在材料来源、结构选择、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的共性;然而,其与世俗社会的信息交互,其实又从未彻底阻断过,尤其唐代文人与僧侣文化互动频繁,宗教材料正可由此“中介”流入世俗社会。

其次,从阐释时段(这里主要指文本生成时间)看,二者对取经故事的阐释活动又基本是错开的。释徒传记的阐释活动主要集中在前半段,即初唐、盛唐时期,几部重要文本(《大唐西域记》、《续高僧传·玄奘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开元释教录·玄奘传》)都是在此时段生成并进入流通渠道的;而文人笔记的阐释活动主要集中在后半段,目前已知最早讲述该故事的笔记为刘肃《大唐新语》,成书于中唐时期,而《独异志》、《酉阳杂俎》、《谭宾录》等都是晚唐时期的作品。

最后,从话语属性看,虽然同属于叙事话语,但文人笔记的“文学性”要强一些,而释徒传记的“历史味”则更重一些。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考察释徒传记对故事叙事学意义上的阐释,及其中可能产生的文学性效果。因为,以历史叙事学的眼光看,历史话语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话语,历史文本本身也不过是一种“文学仿制品”(海登·怀特语)。而较之以往直接发掘其文学成分的研究倾向,将这些文本首先看成“历史话语”的好处在于:借用历史叙事学的“历史构造”理论,考察传记作者在编排事件流程、填补数据裂隙过程中所不自觉运用的历史思维,似乎能为我们讨论玄奘取经由“本事”到“故事”的发生与完成提供一个更接近真相的切入点。

当然,在释徒传记内部,不同的文本,其构造思维去“历史”与“文学”天平两端的远近亦有不同,就《续高僧传·玄奘传》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两部最重要的传记文本而言,前者“以史笔为僧传”,尽可能剥落佛教徒的幻想和臆造成分,以编译一个朴素的事件流程为务,而后者则更多地使用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所指出的“伟其事而详其迹”的类文学笔法,对故事进行了神异化和戏剧化的艺术处理,“传奇”意味更浓,而它们恰恰可以代表“从本事到故事”与“故事的传奇化”这两个故事生成与初步进化的重要环节,这也正是本章第一节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