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研究
- 胡笑瑛
- 5250字
- 2025-04-22 17:33:09
第二节 批评综述
对于少数族裔来说,“文学是战胜文化危机和赢得民族身份、颠覆西方加在他者身上的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保持本民族文学特色,兼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会使本民族的文化更有生命力和持久力”[14]。多元文化策略使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极富政治性和艺术魅力,成为后殖民文学中的最强音。在非裔美国黑人文学传统中,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找到了创作的源头,她们认同这一传统,并把自己的创作纳入这一传统之中。这一传统帮助她们建立起文化归属感和集体归属感,凸显了非裔美国黑人女性集体被淹没的声音。正如艾丽斯·沃克所说:“我首先关注的是我的民族的精神生存,它的完整生存。但在此之外,我又致力于探索黑人妇女所遭受的压迫,她们的疯狂、忠贞和胜利。”[15]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也说:“我真的认为,作为一名黑人和女性,我可以进入的情感和感知领域比既不是黑人也不是女人的那些人要宽广得多……我的世界没有因为我是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而缩小,相反,它变得更加辽阔。”[16]对于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来说,创作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一种生存方式。莫里森曾经指出:“……没有写作我就无法生活。我想,如果所有出版人都消失了,我仍旧会写作,因为它是我无法克制的冲动。我以写作这样的方式思考。”[17]基于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特殊的性别和精神体验,其作品有着非裔黑人男性作家不可企及的高度和深度,在美国文坛独树一帜。20世纪70年代前后登上文坛的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成长于民权运动时期,大多获得了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大多直接投身于这场运动,“社会氛围的变化和自我修养的增强带给这些黑人女作家的,是对写作身份的自觉认识和高度重视,从而推动她们在创作中不断反思自己获得发言权利的渠道、方式,以及为谁发言的道德立场问题”[18]。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呈现出一种与美国文学既相像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寻求和建构黑人群体的文化身份是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重要命题和历史使命。非裔美国黑人文学史是黑人寻求接纳、认可,赢得尊重的历史,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对文化身份的寻求、定义与建构打破了传统的、僵化的、白人主流的、父权制文化框定的族群文化身份,代之以流动的、差异的、主体的黑人女性生存体验,给主流文学带来了创新式变革。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重塑、丰富了黑人女性形象,大量挖掘、使用黑人民俗材料及神话材料,极大地拓展了女性文学的写作技巧和方法。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关注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男权主义以及日常生活困境等多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她们的作品向读者展现了种族、阶级、政治及文化压迫下黑人女性追求自由、寻求自我的心路历程。她们将黑人文学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手法结合,将现实与神话、梦幻相结合,运用象征、荒诞、意识流等手法,采用时空交错、交叉独白的结构等写作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手法。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从独特的视角梳理了黑人民族的历史,描绘了黑人民族的生存现状,对黑人民族的解放道路做出了深刻思考。因此,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对黑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深邃、丰富的思想和古老、久远、神秘的文化意蕴需要总体把握,也需要从不同的批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深深根植于非洲传统文化,只有将她们的作品与非洲传统文化相联系,才可以理解蕴含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以及作品中呈现的精神呼唤。正如格尔林·格里沃尔评价莫里森的那样: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的“小说是多声音的、多层次的,是写作艺术,也是演说艺术,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19]。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品中深刻的主题、深厚的文化积淀、深远的历史蕴含及独特的叙事手法都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写作模式,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创作将世界女性文学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何运用非裔民俗传统的语言、意象及修辞方式来获得美的建构以及读者的认同,从而构建与主流经典并行的他者形象,是非裔美国文学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非裔文化传统中的民间艺术,包括音乐、宗教、舞蹈与民俗文化等都应当还原到艺术的本初形态,研究其在非裔文学中的移植所产生的艺术创新。作为非裔文学艺术的研究者应该把握黑人民俗文化在非裔文学传承中的表现和价值。基于非裔美国黑人文学的复杂性、多元性和杂糅性,其批评内部存在很多异质的、多元的声音,但是,“美国非裔文学不应被宏观的族裔身份归属和性别话语的政治诉求所掩蔽,而是应在美的形式研究上深化对非裔文学的特殊性理解,从而更好地阐释族裔文学对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发扬,而这也正是文学的终极价值”[20]。
20世纪的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书写“主要是建立在对白人主流文学的解构以及对黑人女性文学传统建构的基础上”[21],它并非独立于真空而存在,也不是单纯的政治产物,而是历代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传承、修正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回顾和梳理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对于了解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及整个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概括来讲,对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批评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文学研究的范畴。很多批评家从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心理研究、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美学及跨学科等方面进行文学研究。还有很多跨学科研究从音乐、意识形态、叙事、政治、社会、历史、视觉媒体、性别等不同角度挖掘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多重意义,为读者展现出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呈现出当代文学批评的流变和发展趋势。有关历史批评、文化唯物主义、文化研究、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伦理批评及科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等内容向读者展示了文学本身、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在对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等重大问题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巨大潜能。总体来说,国内外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宏观研究角度有:文化学(对黑人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对黑人妇女文化身份的界定)、社会学(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深度思考)、女性主义(成长小说、女性身份构建)、后殖民主义(奴隶制后遗症)、叙事学(写作技巧)、神话原型批评(希腊罗马神话、《圣经》神话、黑人民间传说等)、心理学(民族记忆与集体创伤)、伦理学(探讨文本中的各种伦理关系和伦理问题,将黑人民族的思考扩展到对整个人类的思考)等。微观研究角度为:祖先崇拜、死亡、家庭生活、民间故事、鬼魂故事、口头传统、音乐、舞蹈、友情、爱情、亲情等。需要指出的是,在非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以小亨利·盖茨和贝克为代表的非裔文学理论。无论是从美学的角度还是哲学的角度,非裔理论家大多倚重文学文本,揭示黑人文学的文化魅力,探讨黑人独特的民族经历和体验,突破传统的写作手法和批评范围,是诗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融合。非裔文学理论虽反映了非裔批评家对少数话语的关怀,突出非裔文化的差异性,力图实现对白人主流文化的改写、修正、倒转或颠覆,努力建构有别于白人文化的差异性文化话语体系,在非裔文学理论构建过程中,发展成熟且已成体系的西方文论为非裔文学理论提供了理论参照和文学资源,两者相互借鉴、相互挪用、相互改写或在颠覆着的同时相得益彰,极大地促进了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研究,突破了依据白人主流文学批评方法进行研究的局限。
21世纪以来,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创作和批评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通过书写,让读者意识到了黑人的存在、女性的存在,文本中对于普通人如何保持尊严、获得独立和自由的探寻永远不会过时。但是,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无法规避的种族话题和政治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界的研究视角,西方学者大多注重对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品中文化意识形态的分析,侧重于文本外的社会历史环境,局限于政治文化批评的研究方法,相对忽视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研究,应该有更多研究者超越文本中所反映的种族问题,而更加关注其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虽然已有较多成果,但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还较少,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近年来,我国国内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研究数量不断上升,研究视野不断拓展,研究的对象和文本更为丰富,各种外国文学理论的介入使非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随着大量西方批评方法被引入中国,我国外国文学领域内呈现出中西融合、多元共存的局面,大大推动了我国国内有关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如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批评,以社会和历史为出发点的审美批评,在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分析批评,在人类学基础上产生的原型—神话批评,在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式主义批评,在文体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学批评,还有接受反应批评、后现代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等。我国学术界自1978年发表第一篇有关非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以来,从研究范围到理论探讨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也出现逐渐细化的特征。随着研究数量的增加,研究角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出现多元化趋势,非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当下的非裔美国文学研究在国内呈现出政治话语裹挟审美价值的倾向,政治话语批评的主导使非裔文学研究出现单一化的浅表研究模式,文学文本的美学特质遭到掩蔽。因此,“中国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应该立足于本土文化立场,研讨非裔文学的美学表征,从而推动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深化发展”[22]。
本研究的选题源自以下几个原因:“(1)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小说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屡次获得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学大奖,代表着黑人文学发展的新成就,其实绩获得了批评界和创作界的高度赞扬。(2)黑人女性作为种族、阶级、性别多重奴役的受害者,在美国黑人这个弱势群体中处于更弱势的地位,与反映种族解放的宏大叙事相比,她们的生存体验以及再现更能呈现出存在境遇的差异,这一更具个体存在体验的材料,为我们认识美国黑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更加翔实和鲜活的材料,为我们反思当下的西方现代性叙事提供了更具纠正性的视角。”[23](3)迄今为止,虽然国内外对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品有了较多研究,但大多研究成果都是从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入手,很少有人将20世纪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背景中凸显出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梳理和勾勒非裔美国黑人女性的写作传统,为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因此,本书将以20世纪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20世纪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家群中涌现的五位大师级作家为主要例证,探寻隐藏在简单文字背后的深层创作机制和审美机制。为了确保研究的有效性,主要选取了左拉·尼尔·赫斯顿、玛雅·安吉洛、艾丽斯·沃克、托尼·莫里森和格洛丽亚·内勒五位影响比较大的作家。
[1] 朱小琳:《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政治在线与审美困境》,《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第2期,第14页。
[2] 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3] 李嵘剑、孟庆娟:《文化批评视域下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前沿》2013年第22期,第159页。
[4] 王健、张丽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写作与女性主义批评》,《外国文学》2009年第12期,第83页。
[5] Frances Smith Foster,Early African American Women's Literature,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frican American Women's Literature,Mitchell,Angelyn & Denille K.Taylor ed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p.15-16.
[6] 庞好农:《非裔美国文学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页。
[7] 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8] 参见庞好农《非裔美国文学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页。
[9] 唐红梅:《自我赋权之路——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10] 朱振武等:《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11] 庞好农:《非裔美国文学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136页。
[12] 唐红梅:《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3] 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14] 曾梅:《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页。
[15] John O'Brien,ed.,Interviews with Black Writers,New York:Liveright,1973,p.192.
[16] Toni Morrison,Black Literature Criticism,Vol.3,edited by James P.Draper,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92,p.1422.
[17] Danill Taylor-Guthrie,Coversation with Toni Morrison,Jackson: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1994,pp.23-24.
[18] 唐红梅:《自我赋权之路——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页。
[19] Grewal G.,Circles of Sorrow,Lines of Struggle: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8,p.1.
[20] 朱小琳:《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政治在线与审美困境》,《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第2期,第17页。
[21] 孟庆娟、王军:《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与身份批评研究》,《前沿》2014年第1期,第186页。
[22] 朱小琳:《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政治在线与审美困境》,《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第2期,第14页。
[23] 唐红梅:《自我赋权之路——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