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
- 李鸿雁
- 2584字
- 2025-04-22 17:26:10
小结
叙事诗是整个诗歌史的一部分,中国叙事诗同抒情诗一样,在民族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的中国叙事诗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社会文化思想的变革,21世纪的学人在叙事诗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上将会发生新的变化,这必然会带动叙事诗的研究,也必将会产生一批代表21世纪的学术思想的研究著作,促使叙事诗研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扩大,西方的叙事研究也会以其新颖的视角给我们以启示,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叙事诗的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1] 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65页。
[2]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资料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3] 同上书,第33页。
[4] 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53页。
[5] 余成教:《石园诗话》,见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750页。
[6] 陈平原等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广州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2页。
[7] 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8]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30页。
[9] 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10] [美]马斯洛著,石磊编译:《马斯洛谈自我超越》,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124页。
[11] [美]乔治·桑塔耶纳:《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
[12] 曹书杰:《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3]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14] 郭杰:《古代思想与诗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15]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上册),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7页。
[16] 葛兆光:《古代中国还有多少奥秘?》,《读书杂志》1995年第11期,第6页。
[17]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6页。
[18] [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227页。
[19]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214页。
[20] [英]艾略特著,王恩衷编译:《艾略特诗学文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3页。
[21] 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页。
[22] 王荣:《中国现代叙事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23]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
[24] 陈平原先生指出:“我们凭借专业知识,力图用这些有限的‘碎片’来拼接、还原、重构历史,这本来就有很大的危险性。……我们确实无法完全呈现早就失落的历史场景,……作为训练有素的观察者,我们有义务努力穿越各种迷雾,走近/走进那个事件的内核,跟历史对话。某种意义上,我们之‘重返现场’,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之所以试图重建历史现场,目的是恢复某种真切、生动、具体的历史感觉,避免因抽象化而失去原本充沛的生命力”(详见陈平原《压在纸背的心情》,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3、272页)。
[25]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26] 朱光潜:《谈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27] 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28] [苏] 鲍·季·格里戈里扬:《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汤侠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8—29页。
[29]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0页。
[30]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4页。
[31] 李鸿雁:《中西对比视域下的中国早期叙事诗》,《光明日报》2008年8月4日第12版。
[32]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5—237页。
[33] 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99页。
[34]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1页。
[35] [瑞士] 荣格:《荣格文选》,冯川等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页。
[36] [美]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4页。
[37] 钱林森编:《法国汉学家论中国文学——古典诗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ⅩⅢ页。
[38] 路南孚:《中国历代叙事诗歌》,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39] 路南孚:《中国历代叙事诗歌》,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40] 无锡丁氏,民国五年(1916)初印本,铅印线装20册;另有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排印本,1959年。凡54卷,依时代分为11集。此书以明代冯惟纳《古诗纪》为据并参酌清代冯舒《诗纪匡谬》修订而成。收录两汉以下800年间诗歌,力求齐备,是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出版以前最全的古诗总集。但此书基本沿袭二冯之书。所选上限仅及西汉,舍去《古诗纪》内《前集》10卷中歌谣、逸诗等先秦诗歌,亦为一失。
[4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42] 路南孚:《中国历代叙事诗歌》,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43] 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页。
[44] 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45] 同上书,第168页。
[46] 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236页。
[47] 周振甫:《诗品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48] 周振甫:《诗品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49] (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5、87页。
[50] 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51] 王运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5、356页。
[52] 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
[53] 王运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7页。
[54] 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55] 程相占:《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 高永年:《中国叙事诗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7] 张清钟:《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8] 郝平、张西平:《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59] 王晓路:《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论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124页。
[60] 张鹤:《虚构的真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