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序

这部书稿是我的博士论文,完成于2011年。通过答辩后,我被检查出患了甲状腺癌,于是在暑假期间住院治疗,切除了单侧甲状腺和淋巴系统,回家后就像一个重症患者般修养。虽然切片检查发现是最不活跃的乳头状癌,但还是感觉自己一下子没了生活的方向,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本来打算再全面修改这部博士论文,对酝酿于六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呈爆炸性展现的传统形态历史小说,在发生论角度做一番探索,尤其是对四零五零后的这一茬历史小说作家做一番专题分析。然而,因为这次手术,以及之后的诸多杂事,修改的事情就被拖了下来。

本书研讨的中国当代传统形态历史小说作家,除了姚雪垠出生于1910年、杨书案出生于1935年外,大部分作家都是1940年之后出生。四零五零后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段。他们出生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受教育已经是共和国时代了。相对来讲,他们与旧道德和旧文化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虽然不全是出生在新社会,但都成长在红旗下,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比较明显。所以,关心社会变革,关心国家大事,世界观和历史观都带有很明显的红色标记。同时,这个群体也同中有异。姚雪垠先生是旧知识分子,但追求进步,努力以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阐释历史。凌力则以她受到的现代西方文化的熏陶,努力追寻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从改革的角度考察明清的政权更替。与凌力相接近的是刘思奋,他使用现代的眼光来考察明清之际天崩地裂的时代巨变时江南知识分子的表现,尤其重视寻找和表现中国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起源。相对而言,二月河的创作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精神联系似乎更紧密。他更注意小说的可读性,在一定程度上把历史传奇化,在政治上却倾向于威权主义。在看待清代的政权上,这些历史小说家的认识基本一致。即清王朝是中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明王朝和清王朝之间的争斗,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的体现。

要说明的是,我研究的“当代传统形态历史小说”,重点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类题材的小说中最热门、创作成就也最大的明清叙事。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当代传统形态历史小说中,明清叙事是迄今为止创作最成功、成果最辉煌的,所以,研究当代传统形态历史小说,不可能绕过它。为何这个历史时期的小说创作最活跃?直接原因和姚雪垠《李自成》有关,但是,这个历史时期是离今天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素材最丰富,文字记载当然也是最全的,只要关注一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清宫戏”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宫影视剧的繁荣,我们就能理解这一文学现象。明清叙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我对明清叙事研究得出的结论,适合对中国所有传统形态历史小说。

感谢我的导师陈坚教授,这篇序言本来应该请他老人家撰写,但是,前年他的一只眼睛不幸被撞失明,因此我不能劳他的大驾。读本科的时候我就很崇敬陈老师,他在讲台上的风流儒雅和横溢才华令人折服,读硕士时因为对研究话剧兴趣不大而未能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后来有机会攻读论文博士学位,便很自然地选择了陈老师为导师。几年来,陈老师一直关心和督促我写作论文,初稿甫定,他便以极快的速度读完并拿出修改意见。我的论文的完成,与陈老师的悉心指导分不开。

感谢吴秀明教授。吴老师是我亦师亦友的同事,虽只长我两岁,却是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带头人,学业上一直是我的榜样。在我的博士论文写作上,他给我的帮助很大。我之所以选择当代历史小说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和我在90年代末参与过吴老师的一项国家课题有关。在我的论文写作与修改的过程中,吴老师给予了我很多具体指导和鼓励。

感谢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的同人们,吴晓、黄健、盘剑、姚晓雷、郑淑梅、李杭春、陈力君、王国英,他们对我的论文撰写都给予了关注和勉励。

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张玲燕,结婚之初我还帮着做一些家务,在写作博士论文期间,我渐渐成了家里的“懒人”,大多数家务都被她包了下来,没有她的支持,我恐怕也难以完成这篇论文。

再次感谢所有支持我完成论文撰写的师长、同事、朋友和亲人们!

陈建新

写于2017年8月连续酷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