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山高路远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争名夺利,就有勾心斗角。

别看办公室里只有6名编辑,而且,都是搞纯文学的编辑。

然而,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要是触犯到他们的利益,立刻成了炸毛的刺猬。

周青松很不幸,他入职第一天,就得罪了办公室资历最老的大姐陈淑娴。

严格说来,不是周青松得罪了她,而是他们之间有利益冲突。

周青松是去年的大学毕业生。

毕业后,学校分配工作,周青松被分配到诗歌报工作。

周青松入职第一天,陈淑娴最热情,最关心他,问这问那,把周青松的家庭情况、人脉关系,全都摸清楚。

中午,陈淑娴请周青松下馆子,打着欢迎他的旗号。

周青松刚毕业,对人情世故不太懂,没考虑陈淑娴为何请客,背后有阴谋还是阳谋。

傻傻的他,跟着陈淑娴下馆子。

吃饭时,陈淑娴说到一件事,让周青松帮个忙,与她侄女调换工作。

她侄女也是去年的大学毕业生。

她侄女的就业目标,就是诗歌报,但是,没能如愿。

因为,诗歌报去年只有一个招聘名额。

上级领导把名额给了周青松,导致陈淑娴侄女没能加入诗歌报,去了隔壁的日报社。

她侄女万分不情愿,请陈淑娴想办法,把她调到诗歌报。

陈淑娴找领导,走关系。

领导说了个解决办法。

让她说服周青松,与她侄女调换工作。

如果周青松答应,将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然而,周青松是个文学青年,他痴迷诗歌。

来诗歌报工作,这是把兴趣爱好变成了工作,是他梦寐以求的事。

他不同意换工作。

因为这事,他得罪了陈淑娴。

自那之后,陈淑娴处处为难周青松,天天冷嘲热讽他。

并且,拉拢其他4名同事,孤立周青松。

陈淑娴是办公室的老资格,而且,她丈夫是一家国营厂的副厂长,背景雄厚。

再说周青松,老家在农村,他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老家种地。

一边是副厂长,一边是种地的老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毫不犹豫站在陈淑娴一方。

周青松成了办公室孤立无助的人。

被人孤立,周青松倒是不觉得委屈。

他信奉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他交朋友,贵精不贵多。

同事孤立他,他不生气,反而挺乐意的。

不用搞人情往来,减少了应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诗歌上。

然而,周青松也有烦心事。

他工作半年了,每个月的业绩都排在最后。

主编都有意见了,开会时,点名批评他,让他上点心,努力工作。

周青松铆足了劲儿,想提升业绩。

提升业绩的方法,只有一个,选出优质作品。

而且,选出的优质作品越多,业绩越高。

然而,选稿不是去菜市场买大白菜,并不是你想选精品稿就能选到的。

有时候,周青松连续审阅100多篇稿子,一个优质稿纸也没有,全是垃圾。

这种感觉,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像一些男人,人到中年,面对小娇妻,心有余而力不足。

上个月,他们报社搞了首届诗歌探索奖征文比赛。

比赛通知发布后,广大诗友热情高涨,积极投稿。

最高峰时,需要用卡车去拉稿件。

周青松觉得自己翻身的机会来了。

在那么多稿件中,总有一两个牛逼的诗人吧。

别的编辑,到点就下班。

周青松留在办公室,继续审阅稿件。

有一次,他连续工作20个小时,审阅几百个稿件。

他想淘到一两块金子。

看完那么多稿件,他只有一个感觉:想吐。

他被那些稿件恶心坏了。

这些稿件都不是沙子,而是屎,根本淘不到黄金。

连续多日,都没有发掘到优质稿件,周青松亚历山大。

他不再相信努力,改信玄学。

他向老天爷祈祷,让老天爷赐给他好稿子。

“周青松,你怎么不工作?要是你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早点跟主编说明情况,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陈淑娴抓住机会,嘲讽周青松。

“小周,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有时候,换个位置,反倒能风生水起,你换个岗位试试吧。”

“周青松,如果我是你,我都没脸在这待着,早去别的单位上班了。”

“小周,你业绩那么差,还不挪窝,你脸皮真厚。”

其他的编辑,跟着陈淑娴,冷嘲热讽周青松。

周青松啥也没说,憨憨一笑。

哪怕他们说烂嘴皮子,他自岿然不动。

周青松的反应,让陈淑娴很恼火,她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周青松开始工作。

他打开一个稿件,抽出里面的稿纸,稿纸上写着一首诗。

标题是:山高路远。

第二行写着作者名字:周幽。

不说别的,单说字体,潇洒飘逸,宛如行云流水,又如天空中飘荡的云朵。

它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书法作品。

周青松在心里说了句,“字儿真漂亮。”

然而,字不是最重要的。

他们是诗歌报,这是诗歌大赛。

选稿的标准,不看字体漂不漂亮,而是看诗歌内容好不好。

看了诗歌标题、作者名字,周青松心里一阵反感。

首先可以确定,这不是名家的作品。

周青松关注诗坛多年,了解很多诗坛名家。

退一步讲,普通的诗人,他也了解很多。

审稿时,他看一眼作者名字,就知道这是新作者还是老作者。

当然,有一个例外情况,如果老作者换了新笔名,那就不好判断了。

然而,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

只要把全诗读完,分析一番,就能知道是不是老作者。

诗人的笔名可以无限更换,但是,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特质,无论用哪个笔名,写出的作品都带着他的特质。

这就像人穿衣服,有钱的人可以买很多套衣服,今天穿这一套,明天穿那一套,天天不重样。

然而,不管穿那一套,人始终是同一个人。

尽管内心挺反感,不过,身为编辑,周青松有基本的职业素养,他耐下心,审阅周幽的诗歌《山高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