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投稿

王雪梅有个保持多年的习惯,天刚亮就起床。

今日,她晚起半小时。

如果仔细看她的脸,可以看到她的眼角有一丝幸福的笑容,与往日冷冰冰的形象,完全不同。

看到徐金柱时,王雪梅说了句,“你的反差真大。”

徐金柱道,“我寂寞太久了,情感比较猛烈。雪梅,嫁给我吧。”

徐金柱40岁了,过了玩浪漫的年纪,他直抒胸臆,直接表白。

“我同意。关键是,你的儿子们能同意吗?”王雪梅单身多年,她也渴望有个温暖的怀抱。

徐金柱有三个儿子,最大的儿子徐卫东22岁了,只比王雪梅小8岁。

让徐卫东叫王雪梅妈,估计徐卫东不同意。

徐金柱说,“你不用管我儿子们怎么想的,只要你同意,我就娶你。”

王雪梅轻拍他一下,“我来到你们村,原本打算一个人过一辈子,你打乱了我的计划,讨厌!”

徐金柱说,“你应该感谢我,我让你体验到更加丰富的人生。”

王雪梅确实感受到不一样的精彩。

结婚吗?

王雪梅觉得,进展太快了。

“咱们先维持现在这种关系,过个一年半载,要是各方面都没问题,咱们就结婚。”

徐金柱向她承诺,建一栋崭新漂亮的房子,敲锣打鼓,轰轰烈烈,把她娶回家。

谈情说爱固然重要,但是,事业更加重要。

为了早日写完小说,徐金柱和王雪梅开始加班加点。

晚上熬到夜里一两点。

一个礼拜后,小说写出了8万字。

徐金柱抄的这本小说,总字数12万多。

按照现在的进度,还需要四天。

徐金柱不想等了,他想把写完的8万字,投给杂志社。

这年头,车马慢,信件流通速度也慢。

从乡镇邮寄稿件到大城市,需要一周左右。

稿件到了杂志社,人家并非立刻审稿,可能需要等三五天。

审稿后,如果没被录用,直接拒稿。

如果初审过了,需要给主编二审,有的需要开会讨论录不录用。

如果稿子录用了,发一个录用通知,从杂志社邮到小山村,又需要一周时间。

如此算下来,一个稿件从投稿,到出结果,来来回回需要20多天。

徐金柱不想再等了,他想早点赚稿费。

因为,他请了十多个木匠、石匠,开始打地基,建新房。

他现有的积蓄,有900块。

建一座新房,需要5000块。

他的钱不足以建新房。

不过,有另一种操作方法,先赊账,到了年底再结账。

徐金柱不是第一个赊账的人。

很多人都这么干,先赊账后付款。

老板们为了卖出东西,同意赊账。

老板不怕赊账的人逃单,因为,都是十里八乡的乡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徐金柱思考另一个问题:稿子投给哪家杂志?

上一世,这部小说发表在《收获》杂志上。

由于徐金柱重生,他抄了这本小说,导致这部小说提前三四年问世。

不知审核这本小说的编辑,入职了没?

不知提前几年投稿,这本小说能否征服编辑、主编、社长的心。

徐金柱考虑一番,最终决定,把这本小说投稿给《收获》杂志。

他去镇上的邮局投稿。

王雪梅也去了。

这年代的邮局,是热门单位。

邮局有订阅报纸、杂志的业务,也有邮寄信件、包裹的业务,还有拍电报、打电话业务。

邮局的名字,不叫邮政,而是叫邮电。

在邮局的营业厅,徐金柱办了相关手续,稿子装进信封,将被邮寄到收获杂志社。

走出营业厅,王雪梅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老天爷,求你保佑柱子哥,稿子一次通过。”

“让我去改稿也行。”

徐金柱想到这年代的一个现象。

杂志社看中了稿子,决定录用,但是,稿子有些地方不太好,需要作者改稿。

杂志社就给作者发通知,把作者邀请到杂志社的招待所,让作者住在招待所改稿子。

作者来回的路费,杂志社报销,食宿全免,而且,按天给改稿费。

徐金柱把这个事告诉王雪梅,“我希望收获让我改稿,咱们借此机会,一起去大城市逛逛。”

王雪梅神情变得黯然,“大城市也就那样,没啥逛的,我不去。”

徐金柱想到王雪梅身世的一些传言,据说她家在大城市,因为一些特殊的事件,她家没了,心灰意冷,才来到小山村的。

这是不是真的,徐金柱不确定。

徐金柱想问问王雪梅,可是,看王雪梅黯然的表情,估计她情绪正悲伤,不会说的。

徐金柱转移话题,“难得来镇上一趟,咱们下馆子,吃刀削面。”

“不要乱花钱,你正建房子呢,省点钱吧!”

王雪梅站在妻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徐金柱给老大建了新房子,那么,也需要给老二、老三建新房子。要是不建新房,另两个儿子必然有意见。

建三套新房,至少花15000块。

如果徐金柱也给自己建新房,又要花5000块。

这样算下来,徐金柱有20000块的任务。

作为乡村老师,徐金柱一年的工资,有300多块。

即便他不吃不喝,10年才能挣3000块,根本不够建新房。

想到这事,王雪梅替他愁得慌。

徐金柱拉着王雪梅的手,往饭馆走去,“李白说了,千金散尽还不来,咱该花就花,不要害怕花光钱,花光了继续挣钱。”

饭馆的刀削面,比自家做的刀削面,更加好吃。

徐金柱吃的津津有味。

王雪梅边吃边说,“咱们的诗歌投出去好几天了,不知诗歌报收到了吗,也不知能不能获奖?”

徐金柱说,“我觉得,可能几个月后,才出结果。”

这不是普通的投稿,而是诗歌征文。

征文比赛的套路是,比赛截止后,把所有的参赛稿子汇总,请评委审阅,评选一二三等奖。

这个流程很漫长,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此时,诗歌报社。

年轻的编辑周青松,从传达室扛着一麻袋稿件,走向办公室。

这年头,喜欢文学的人挺多的,看到诗歌报举办的诗歌探索奖大奖赛,他们纷纷投稿,期待稿件被选中,拿个奖。

办公室里有6个办公桌,其中5个办公桌旁坐着人。

5个编辑在审稿。

最年轻、资历最浅的周青松,除了审稿,还要干苦活累活脏活。

他打开麻袋,掏出稿件,给每个编辑发了一堆稿件。

周青松自己分到二百多个稿件。

他喘口气,喝口茶水,开始审稿。

一口气看了几十篇稿件,周青松眉毛皱起来,稿件质量都不高,没啥看点。

他在心里向老天爷祈祷,“老天爷,赏给小的一篇精彩稿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