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养育:建立0~10岁孩子的心理免疫力
- 严艺家
- 11字
- 2025-04-23 14:45:05
第一章 别把坏情绪妖魔化
01/坏情绪不是错,别急着用“橡皮擦”清除
作为一名经常和儿童家庭开展工作的心理咨询师,过去13年我曾多次和一些新手爸妈们玩这样一个“游戏”:我会播放一段婴儿大声哭泣的音频,时长约1分钟,然后请新手爸妈们猜一猜那段哭泣声持续了多久。大部分爸妈会猜2~3分钟不等,甚至有妈妈会说:“猜不出来,听到孩子哭我就感觉大脑一片空白。”
痛苦会扭曲我们对于时间长度的感知,当孩子经历坏情绪时,每个不忍心看到孩子痛苦的人都会感觉“度秒如年”,恨不得立马抄起一块橡皮擦,把孩子的哭声与眼泪都抹掉。每当有新生命呱呱坠地,我们最诚挚朴实的愿望就是孩子可以幸福快乐地长大——但如果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真的只有幸福快乐,那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此刻,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来到心理咨询室的“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说他们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因为这些孩子有一些共同特点:从婴儿时期就非常好带,聪明伶俐,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小学早期,都是人见人爱的好孩子。然而在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时期,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经历了一些挫折:也许是学业上突然有些力不从心,也许是在学校里经历了人际关系上的压力……这些挫折也许在家长老师看来并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但孩子的反应却令人担心:有的孩子可能会退缩回避,甚至开始害怕去上学;有的孩子和家长的关系不错,会告诉家长自己“想死”;还有的孩子索性一去学校就头疼肚子疼,去医院查半天也找不到原因,最后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作为一个妈妈,我也会幻想拥有从小到大非常好带的孩子;但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非常好带”恰恰是一个会让我有点警觉的描述: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那么“好”,那么那些坏情绪都去了哪里呢?比如这个孩子在学步期经历过进退两难的纠结甚至崩溃吗?这个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如何表达自己内心那些坏坏的小心思的?[注]
有意思的是,这些孩子的家长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告诉我:“没有啊!我家孩子真的特别乖巧,虽然知道很多孩子两三岁时会闹脾气,但我们家孩子是真没怎么闹过。”再细细问下去,会发现这些孩子们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两三岁时的主要养育者都是祖父母,并且这些祖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可以说是关爱有加、无微不至的,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了一些坏情绪的小火苗,尽心尽职的祖父母们经常会第一时间用满足与爱意来让孩子“熄火”。我代入想象了一下,自己若是被一群人照顾到有求必应的状态,的确也没什么机会发脾气。
但在养育环境中彻底隔离坏情绪,也意味着孩子错过了一个重要的发展窗口期:两三岁是坏情绪与现实环境碰撞最激烈的时期之一,一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孩子要开始一次次练习从各种坏情绪中平复下来,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很难,但跌跌撞撞一路后最终发展出健康自我调节功能[注]的孩子会更有底气去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当他们进入小学高年级时,认知发展任务变得比过去更为复杂,课业难度增加,和同伴、老师之间的关系比起在更小的年纪时也开始有了更多的张力,一个孩子必然会在一些时刻面对“想得却不可得”的失落感。倘若在这个更为复合的发展阶段到来时,一个孩子还没有初步建立起与坏情绪相处的能力,朝前发展的势能就会停滞,发展进程甚至会后退,“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令家长老师头疼且担心的孩子,孩子自己也会很痛苦且着急。在另一些情况下,这些问题可能会等孩子上了初高中才慢慢浮现出来,相比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遭遇身心困难时的冲动性与破坏力往往是更惊人的,那些童年未完成的坏情绪功课,很有可能会让一个人在这个阶段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里想特别指出的是,隔代养育对孩子并非有害的,恰恰相反,我坚信有爱的隔代养育是一个人生命早期重要的情感资源,来自祖辈的关爱与照料能让一个人一生都时不时回想起那种温暖的感觉。“隔代亲”虽然会使祖父母辈有过度保护孩子免于经历坏情绪的倾向,但也让孩子内心写下了一句有力量的预言:“我想要的东西会有的。”在这层无意识的影响下,这些孩子们在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阶段往往表现很出色,他们会坚信只要自己很想要达成某种状态,那种状态是有可能实现的,这种信念对人的一生会产生诸多积极影响。
用过度保护的方式来让孩子彻底与坏情绪绝缘,这种状态也不止存在于隔代养育形式中。养育者[注]自身的成长经历与情绪调节功能水平等决定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在孩子出现坏情绪时给予恰到好处的涵容与回应。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最有可能和孩子实现共同成长的领域恰恰出现在那些与坏情绪有关的时刻。
可惜,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珍贵的坏情绪们也承受了各种误解。
我们对于坏情绪的第一个误解是,坏情绪可以说走就走。我们当然希望孩子们可以高高兴兴地度过所有时光,可这是不现实的。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形形色色的坏情绪,即使坏情绪令他们自己及周围人都很不舒服,我们的体内并不存在一个神奇开关,能控制坏情绪的来去。当你费尽心机想让孩子走出坏情绪但不奏效时,并不是你很糟糕,也不是孩子故意对着干,我们的大脑需要经历许多的练习才能学会如何健康应对各种坏情绪。如果你无法让一个幼儿园孩子一步登天解二元一次方程,那也不能期待他们一夜之间就学会如何走出坏情绪。
我们对于坏情绪的第二个误解是,坏情绪是缺点,是非常糟糕的,但其实坏情绪经常很有用。在一部著名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中,小主人公头脑中的五种情绪小人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害怕、悲伤还是愤怒,这些情绪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运转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害怕让我们免于冲动,远离危险;悲伤让我们反思觉察,三思而行;而愤怒则让我们表达需求,推动变化。
有时我会用风来形容坏情绪:风如果能量巨大而混乱,可能会摧毁很多东西。但如果方法对了,风力发电可以带来许多能量,让我们创造出更多美好的东西。也许读完本书,你会发现情绪不分对错,各种情绪都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孩子经历坏情绪的契机,也许能帮助他们实现某方面能力的发展。当孩子出现坏情绪时,周围养育者能够给到他的支持与示范,对一个孩子来说也是非常珍贵的记忆与经验。
我们对于坏情绪的第三个误解是,坏情绪的解决方法是有标准答案的,但其实每种坏情绪的背后都蕴含着眼前这个孩子独一无二的需求,这些需求往往与先天气质、年龄阶段、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众多因素互相关联影响,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矩阵”。一些育儿方法试图提供一概而全的万能公式来帮助养育者们迅速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也许一些方法的确缓解了育儿焦虑,但在现实中,不少爸爸妈妈会发现“这个看似很对的方法对我家孩子没用”。当孩子的坏情绪出现时,养育者能带着温和的好奇倾听到坏情绪的“弦外之音”,同时真实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需求与局限,这也许才是让孩子从坏情绪中实现成长的金钥匙。
感谢你能耐心读到这里,我有信心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逐步向你展现这把专属于你孩子坏情绪的金钥匙需要如何打造出来,此刻请记住:坏情绪不是错,别急着用“橡皮擦”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