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记得某次接受一家媒体关于心理健康主题的采访,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回想过去十几年开展心理治疗工作的过程,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也许是希望有一台时光机,让我可以穿越到不同年龄段来访者们的童年早期,去为他们的养育者们做些什么。”

为了在现实世界里打造出那么一台象征层面上的“时光机”,一年多前我选择到英国攻读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临床博士,希望自己可以在更多人的生命早期阶段做些什么,其中既包括对孩子们直接开展心理治疗工作,也包括为养育者们提供更多心理与科普方面的支持。

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注],其他心理问题检出率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这意味着目前在每个中学的教室中,都可能有孩子正在经历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关的社会事件屡见报端,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困惑:为什么生活变好了,但孩子们的心理功能却似乎更脆弱了?除了培养更多能够胜任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的人才之外,有没有一些“治未病”的途径能增强孩子们的“心理免疫力”,使得他们在进入日益复杂的真实世界时,不会被心理健康问题羁绊住成长的脚步?

来到心理治疗室的孩子们大都是10岁以上,对我和很多心理治疗同行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常可以形容我们遇见这些孩子与家庭时的感受。因为体验过许多心痛与唏嘘,也见证过许多发展与希望,我真诚地希望和更多10岁以下孩子的养育者们聊聊天,特别是聊聊那些让养育者闻之色变的“坏”情绪[注]们,因为那里面恰恰隐藏着孩子构建心理免疫力的密码。

当孩子降临世间,大部分养育者都会真诚希望他们可以一直幸福快乐,但一个听起来有点反直觉的现实是:学会经历坏情绪恰恰是一个人获得更多幸福快乐体验的心理基础功能。在我的工作观察中,那些被剥夺了坏情绪体验的孩子,往往特别容易在青春期和成年后经历心理崩溃。这里的“剥夺”既有可能是养育者用打压、否认的方式让孩子压抑那些坏情绪,也有可能是用过度保护的方式让孩子回避那些坏情绪。诚实面对坏情绪不仅仅是孩子的功课,也是养育者的挑战:当我们非常在乎一个人时,他的坏情绪会令我们难以忍受,那种焦虑感也会激活每个人内在应对坏情绪的“程序”,倘若大人自己未曾经历过足够健全的“情绪养育”,经常也会在“情绪养育”下一代的时候感觉力不从心。

除了在工作中与许多孩子及其养育者们打交道之外,我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许多人对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幻想之一是:“你们一定很擅长处理自己孩子的坏情绪吧?”事实是,去真实体验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经历的各种坏情绪,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身为一个妈妈,而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会被唤起的坏情绪,这些过程也促成了这本书的诞生。因为经历过真实的无可奈何,我坚信每个养育者在面对孩子的坏情绪时无论做出怎样的回应,在那一刻都已经尽力了。

2008年当我第一次开始涉足婴幼儿心理健康题材的内容创作时,国内书店里很少能找到涉及低龄儿童情绪养育的书籍,而此刻相关内容的百花齐放是这一代孩子与家长的幸运,但也经常会带来更多的茫然无措:那么多的专家与建议,究竟听什么好?为什么对别人有用的方法,到了自家孩子身上就根本不管用呢?

在我看来养育者才是了解自己孩子的真正的专家,因为每个孩子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自然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很多时候养育者需要的是一些“四两拨千斤”的支持,比如多一些对于孩子情感及行为发展需求的视角,能逐渐解读出孩子坏情绪背后到底是在表达什么,又能用怎样的方式去涵容自己和孩子,一起面对那些坏情绪,这些都是我作为从业者能够提供的支持。

本书第一章讲的是坏情绪对于每个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表面的洪水猛兽实质上可能是心智成长的重要发动机。第二章会谈论一些通用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情绪养育原理与方法,相信对阅读本书的成年人来说,这些心智世界中的运作原理也会帮助你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多一些认知与理解。第三章将着重探讨养育者面对孩子们的坏情绪时会有的各种负面体验,以及如何从自身负面状态中找寻到修复自己与孩子情绪的资源力量。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我将会从不同年龄段孩子常见的坏情绪状况出发,进一步和养育者们探讨在具体情境下如何应对孩子的坏情绪。

这里想特别指出的是,即使你的孩子可能已经不再是个婴幼儿,也许你依旧可以从探讨婴幼儿坏情绪的相关章节中找到面对孩子当下坏情绪的灵感。成长并非一往直前的线性过程,在面对身心剧烈变化时,即使是十几岁的青春期孩子也有可能会退回人生更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就像生理免疫力有时候会通过感冒发烧的锤炼变得更为强健一样,心理免疫力也会在一次次健康度过坏情绪的体验中越发茁壮。希望本书能成为养育者们应对孩子坏情绪的好“战友”,支持更多养育者与儿童体验到成长与发展之“美”。

严艺家

伦敦大学学院(UCL)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博士候选人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中美婴幼儿及青少年心理评估、诊断及干预培训

项目首届毕业生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5年

一个不断琢磨孩子、成人与自身“坏”情绪的人

2024年1月6日于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