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公忠体国,先斩后奏!

中海之南,涵元殿。

此地替代紫禁城的乾清宫,成为朱翊钧常居之地。

一干军国大事、政务机要随之也移到了这,自王崇古卸任宣大总督后,即将上任的新宣大总督俞大猷,终于抵京觐见述职。

在正对新华门的迎薰亭,朱翊钧接见了这位堪称大明朝最悲情的名将。

“俞大猷。”朱翊钧开口了。

俞大猷躬身答道:“臣在。”

“你杀倭最多,却几起几落,在心中,对大行皇帝,对世宗皇帝可有怨憎?”

戚龙俞虎。

但戚家军的威风,天下皆知,戚继光本人,也深受两代先帝和内阁的信任。

而俞家军之名,却始终在戚家军的光芒之下,往往在立下战功后,俞大猷得到的不是功、爵,是贬、是斥、是罢。

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却因“不通人事”,境遇跌宕起伏。

俞大猷一凛,“回陛下,不曾。”

不是他不通人事,而是他没有人事的本钱,他廉而好施,从不贪功,导致他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人事。

可是,他从不后悔。

朱翊钧望着俞大猷,见其神情没有作伪,“你是个谨慎的人,有古大将风云。”

“陛下谬赞。”俞大猷谦虚不应。

朱翊钧摆了摆手,盯着他,“但朕希望,你去到宣府、大同后,是不是可以不那么谨慎?”

俞大猷一怔,“回陛下,当然也可以。”

在旁侍候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贵端来一案,案上摆着数道黄绢,或者说,是圣旨。

“看看吧。”

“微臣遵旨。”

俞大猷取过一旨,快速看过,这是对宣大副将李锡在互市之战的奖赏,授平西侯,调辽东为将军。

小心合起后,俞大猷又拿过了第二旨,这是对宣大参将郭成在互市之战的奖赏,授平北侯,调西南为将军。

第三旨,授宣大参将侯五为诚达伯,调浙江为将军。

看到这。

俞大猷一惊,这三旨对武官而言,全部是高升,有爵位,也由二把手、三把手提至一把手,这是与功劳不完全匹配的擢升,李锡、郭成、侯五,必会欣然接受。

如此一来,宣府、大同两镇的军首,都将要更换新人,这对山西行省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按耐住心中的疑惑,俞大猷取过了第四旨,任汤克宽为宣大副将,第五旨,任刘显为宣大参将,第六旨,任叶七为宣大参将。

“陛下……”俞大猷微抬起头,望着那双笑盈盈的龙目,心中好似掀起滔天巨浪。

这汤克宽,可以说是他的重要副将之一,曾在浙东海战中与他并肩作战。

而他面对风浪险恶的危急时刻表现出非凡胆略,甚至吸引了汤克宽拜他为师,并成为其得力助手。

此后,师徒两人合作多次击退倭寇,例如在舟山沥港战役中,汤克宽配合他的战术,成功歼灭数千倭寇。

而刘显,也是他麾下的参将,擅长陆战,曾参与福建、广东等地的抗倭战役。

在围剿张琏叛乱时,他曾推荐刘显为副将,两人共同制定战略,成功镇压叛军。

至于叶七,在沥港战役中,是此人潜入倭寇营地放火接应大军,为胜利立下关键功劳,在战中,为保护他的战船,潜入海中砍断倭寇船缆,身中七刀,说是浑身是胆一点都不为过。

让他们上任宣大副将、参将,只要俞大猷愿意,宣大军会在最短的时间里,转变为新的俞家军。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朱翊钧点点头,笑道:“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对得上你这一路的颠沛流离,尔用心爱国之处,朕与先皇们皆都体会得到。

但愿你、我二人堪称古往今来君臣遇合之榜样,令后世羡慕流涎矣。”

君臣遇合,后世垂涎。

俞大猷如推金山倒玉柱般跪倒在地,虎目落泪,大拜于地,“微臣本朽木之才,蒙陛下不弃,委以封疆重任,既任封疆,则臣一切所为,除了听陛下的,臣绝不会听他人指使,也没有任何人能左右臣的本意,惟愿粉身碎骨,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先圣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仇寇’之说,俞大猷虽是武试出身,但也知道这份忠恕道理。

圣有所表,臣有所忠,不外如是也。

相对于在朝钻营几十年,连眉毛都是空的文臣,朱翊钧更喜欢这群“直心眼”的武将,而对忠心于自己的武将,连偏爱都不加掩饰了,“世宗皇帝、大行皇帝之时对你的升降,朕也是为人子嗣的,不能置喙,你此去宣大,要多立功劳,朕才能恩典于你。

自此以后,你可以任意举荐地方文武官员,吏部不得擅自干涉或必须优先录用。”

偏爱,意味着特权。

晋升官职,朱翊钧给了俞大猷正二品的宣大总督,以后有功劳,承诺加封爵位。

没有功爵前,朱翊钧给予了俞大猷部分选官权,大明朝二百年,文臣干涉武职权柄的事多了,但武将能干涉文臣权柄的事,还是头一遭。

“陛…陛下……”俞大猷已经不能自抑,在无限的感动外,被触动的心,忍不住一酸。

几十年的南征北战,在世宗、穆宗二帝帐下,功劳是没有的,挂落是一点不会少的,不怨憎,不代表不委屈。

这一刻,俞大猷逐渐释然了。

只当两位先帝时期,是上天的考验,让他知道有道明君的弥足珍贵。

朱翊钧亲自扶起了俞大猷,待他情绪稍稍平复,让张贵拿来了一摞卷宗,金口释疑道,“在隆庆元年的初夏,有一山西人误闯入内廷寻求告御状,但却人死状消,而在不久前,锦衣卫追查到那御状,与山西巡抚、按察使,以及晋商有关,而隆庆五年十月,失落的‘兵部大印’,也追查是流落了山西,俞卿,你去到宣府、大同后,要与锦衣卫配合,如有发现,可先斩后奏!”

“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