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五辑)
- 阿牛木支 马燕春主编
- 2783字
- 2025-02-21 14:49:58
第一节 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概述
一 母系氏族习俗的起源与变迁
有关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的起源或形成,学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原始母系社会的遗俗
有学者认为泸沽湖地区地理环境封闭,生产力落后等原因,使摩梭人母系社会的遗俗存续了下来。但有几点难圆其说:一是摩梭人并非石器时代以来就生活在泸沽湖的原住民,而是汉末才迁居泸沽湖的;二是泸沽湖周围环境更封闭、生产力更落后的其他民族早已进入父系社会,而摩梭人早已进入农耕文明,且已进入封建土司制;三是元忽必烈南征大理,泸沽湖摩梭主迎降,其时尼月乌的父系世系子孙已有31代,这在古籍中有明确记载;四是摩梭先民古羌人早在五帝时期之前就已进入父系社会;五是清代中晚期之前凡记载摩梭人历史的汉文古籍都是父系社会的内容;六是摩梭人《创世纪》史诗记述了摩梭男始祖初志尼月俄和女始祖天神之女泽翁矣几咪创立“仕布突”婚礼的形式内容,并保留至今,凡实行娶嫁婚者必须举行这一古老的婚礼仪式;七是泸沽湖摩梭人虽然以走婚和母系家庭为主,保留着浓厚的母系观念,但有相当部分的泸沽湖摩梭人和泸沽湖以外的摩梭人仍然实行娶嫁婚,并有一整套娶嫁婚的程序、规则、彩礼等级和父系制称谓制度等,因而,源于原始母系社会遗俗之说,难以立足。
泸沽湖摩梭人的母系习俗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非常奇特的社会现象。摩梭人的“母系制”与原始母系社会的“母权制”,虽有一字之差,却有本质上的区别。
表1-1 人类早期的母系社会与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的区别

(二)人类社会的“返祖”现象
一些学者认为,泸沽湖摩梭人走婚及母系家庭并非他们婚姻家庭的原态,而是后来出现的一种“返祖”现象。
(三)土司的“五畜租税制”
王德祥、罗仁贵认为土司繁杂的苛捐杂税,甚至结婚也收税,促成了摩梭人的走婚及其母系氏族习俗的产生,但结婚收税之说并无充分依据。
(四)源于摩梭达巴文化的母系崇拜和母系伦理思想
1.源于摩梭人达巴文化之达巴教的女神崇拜、女祖先崇拜思想
摩梭人至今崇拜格姆女神和巴顶纳木女神,每到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和十月二十五日都要自发到格姆女神山和周围各山朝拜女神。而在重大祭祀活动时,对族人女祖先和氏族女祖先都要祭祀。
2.源于达巴文化中的女性生殖崇拜
达巴祭师用32个原始图画文字书写的12篇卜书,即算日子天书中,凡有女性生殖器和男女交媾图画文字的日子都作为大吉日。而泸沽湖格姆女神洞(格姆尼柯)、拖洛尼柯、盐源公母山的母山又都是他们崇拜的女山神,不孕妇女常去祭拜。
3.源于达巴浓厚的母系伦理思想观念
认为万物皆出自母体,以母为大,感恩母德,尊母崇母,视女为根。
(五)源于逃避彩礼、施媒礼和土司对百姓过重的税赋贡
摩梭老人普遍认为他们的婚姻原态为娶嫁婚。当年尼月乌率部进入泸沽湖也不是“走婚”走进泸沽湖的。而摩梭达巴口诵史诗《创世纪》则记述了始祖初志尼月俄和天神之女泽翁矣几咪举行“仕布突”礼的详细过程,并为后人定下了这一婚礼规矩,摩梭人凡有要娶嫁婚者须举行这一古老的仪式。道光《盐源县志》也记载了摩梭人娶嫁婚及其以“金银、牛马布帛为聘礼”等内容。摩梭人的婚俗虽然以走婚为主,但仍然部分保留娶嫁婚习俗礼仪。
摩梭人彩礼分五个等级:
一等彩礼:9头牛、9匹马、9个银锭、9件布,为土司阶层的彩礼;
二等彩礼:7头牛、7匹马、7个银锭、7件布,为大头人等级的彩礼;
三等彩礼:5头牛、5匹马、5个银锭、5件布,为一般贵族的彩礼;
四等彩礼:3头牛、3匹马、3个银锭、3件布,为百姓的彩礼;
五等彩礼:1头牛、1匹马、1个银锭、1件布,为贫民等级的彩礼;
对于百姓和贫民而言,这些彩礼是相当重的,加之要反复说媒,婚礼仪式又复杂隆重,更是加重负担。与此同时,前所土司少爷加收施媒礼,即媒人每说合一桩婚事,从说成—订婚—娶嫁等每个环节都要收媒人的礼,而媒人则把这些负担统统摊在男方头上,更加重了男方的负担。再者,土司在百姓头上收的税赋更多如牛毛,据说结婚也要收税,因此,老百姓不堪重负,有情人难成眷属,只好暗中往来,形成了后来的“走婚”制,并很快成为新型的婚姻模式,土司也只好认可。走婚制是摩梭人在重重压力下的一种独创的婚姻制度,而这种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的产生也促成了母系家庭的形成,由于走婚制避免了过重的彩礼、施媒礼和隆重复杂的“仕布突”婚礼,进而减轻了种种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娶嫁婚带来的种种矛盾。而走婚结交自由,离异方便,彼此合则聚,不合则分,但又不失规矩,并充分兼顾了亲情与爱情,因在当时而受到广大摩梭人的普遍欢迎,甚至延续至今。
(六)达巴文化
达巴文化中的母系崇拜、女神崇拜和母系伦理道德思想,以及女神走婚的传说反作用于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使其更加稳固。
达巴文化是摩梭文化的源头和摩梭文化之根,是摩梭人的精神支柱,其理念和伦理观念对摩梭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当这些深入灵魂的母系观念遇上摩梭人因彩礼、施媒礼、土司苛捐杂税等环境压力而出现走婚及其母系家庭时,不仅促成了母系氏族习俗的产生,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巩固了这一习俗的存续,并让摩梭人创造了格姆女神也走婚的传说,而这个传说同样反作用于摩梭母系氏族习俗。长久以来,综合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反作用,摩梭人走婚仍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续到今天,是从单一的娶嫁婚、父系家庭到走婚等多元的婚姻家庭变异。
二 母系氏族习俗的分布区域
摩梭人口约为5万人,分布在川西南滇西北数县。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地区两省三县四乡镇为摩梭人的主要聚居区,包括四川盐源泸沽湖镇、前所乡、木里县乌脚乡、云南宁蒗县永宁乡,形成集中的交汇区域,是全球罕有的摩梭文化及其母系氏族习俗、达巴文化保留地和遗产地,具有典型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形成独特的摩梭文化体系,是人类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 母系氏族习俗传承人的存续状况
泸沽湖地区两省三县四乡镇共3万多摩梭人当为母系氏族习俗主体及传承人。作为一个民族有共同的习俗,以社会性、群体性的传承方式而存续。四川泸沽湖镇18个母系自然村约有5000摩梭人。1992年,笔者与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组织的卫生经济、遗传性疾病、各类精神病、妇科病等多位专家共同对摩梭人与当地汉族、纳西族、彝族三种民族进行相关学科方面的比较研究,并就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的走婚及其母系家庭状况,对四川泸沽湖镇的摩梭成年男女进行问卷调查,有90%的成年男女实行走婚制,而其中有91%的女性认为走婚更好,70%的男子认为走婚更好。有56%的摩梭家庭为母系家庭,36%的家庭为母系父系并存家庭,即在一家之内,以走婚和母系血缘成员为主,同时兼有娶妻或入赘的成员,因而形成在一家之内融合不同的婚姻形式,不同血缘成员为一家而不悖的人类婚姻家庭奇观。纯粹实行娶嫁婚的父系家庭不足10%。在随后数年的跟踪调查中,至2000年,基本保持上述状况,但随着开发开放的深入,上述情形已经出现迅猛变化,当年的调查对象,不少走婚男女走上同居之路,母系家庭被逐渐瓦解。目前泸沽湖镇仅有一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