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信用的局限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若对其加以合理的利用,信用不仅可以为信贷双方带来收益,更能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如果信用被滥用,有可能导致过度消费和企业债务的负担增大,整个社会经济承担过大的信用风险。

信用对于债务人的局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对消费者而言,很可能会产生过度消费倾向。例如,许多信用卡持有者无法克制自己的攀比心理,产生了所谓的“示范效应”,即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受周围人群的消费影响。由于消费信用是对未来购买力的预支,在延期付款的诱惑下,对未来的收入预算过大使得消费者债务负担过重,过度消费所产生的还款压力和不断增加的利息可能会使个人成为“房奴”“卡奴”;过度消费还会使商品价格上涨,打乱正常的消费秩序,使许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降低。对企业而言,容易获得信贷可能会使它们过度杠杆化,投资于风险较高的行业(例如房地产、金融投资)或不熟悉的领域,一旦新行业不景气,导致投资不利或失败,它们便会遭遇资不抵债的后果。企业未来现金流减少——比如说业务收入降低、应收款项延迟收回、存货囤积等,都可能导致企业拖欠款项,从而增加借贷成本,如缴纳罚息,抵押品被没收,企业的声誉也会受到损害;信用的过度使用会使企业承担过高的利息,从而使经营的收益减少,进一步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入不敷出,使破产风险增加。现今的信用经济时代,几乎所有的破产案例都是由企业无力偿还债权人的贷款或利息而引起的。其中,CRB资本(印度)、横川证券(日本)、大宇(韩国)、世通国家、安然国家、环球电讯国家、雷曼兄弟(美国)等曾经的行业巨头的破产便是典型案例。企业应该谨慎地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内进行信用借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市场逐渐开放,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管理也面临更大的挑战,谨慎地利用信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债权人而言,风险在于债务人可能没有能力按期偿还债务。在社会中如果过度消费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还款压力增大会进一步增加违约风险,使债权人蒙受损失;另一方面,过度消费实质上是暂时性地刺激了供给,使供给超常增长,一旦人们的收入出现下降或不及利息的增长,背负的债务就会越来越沉重,而需求就有可能快速减弱下来,从而形成所谓的生产过剩危机,这对作为债权人的生产商或零售商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对于亏损运营的企业来说,当它们负担加重甚至可能无法支付利息时,金融机构会面临强大的借款企业的违约压力,如果企业破产,债权人的损失会进一步加大。对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来说,违约会给贷款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预期利润损失,这种利润损失可能来自贷款无法按时收回,预期收益无法实现;也可能来自收回抵押住房并将其拍卖出让时出现的困难,即实现抵押物兑现时的交易成本的增大。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信用会引起所谓的顺周期性效应,即经济周期中某金融变量随宏观经济周期同方向波动的现象。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形成的动态正反馈机制会放大繁荣和萧条周期,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并导致或增强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信用对于经济整体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受到“羊群效应”、评级机制、资本监管等因素的影响,信贷行为始终与经济周期保持高度同步,其顺周期性会加大实体经济的波动。在经济上升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对未来收入的信心有可能膨胀,甚至会提高借贷规模,最终使自己在未来变得入不敷出。对于国家来说,也有此现象,以国债为例,因为经济增长,信用水平较高,违约率小,所以国外投资者普遍愿意购买该国国债,政府便能通过发行国债募集更多的资金发展本国经济;与此同时,由于发债成本较低,政府可能会通过增发新国债来偿还之前的债务,而信贷扩张会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造成资产价格泡沫和经济过热,导致“信贷泡沫”或债务危机。一旦泡沫破裂,评级机构下调其信用评级水平,投资风险增大,投资者不愿购买新发的债券,国家也就无力偿还旧债,从而加剧负债国的困境。

虽然信用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许多国家和企业发生的“债务陷阱”却是致命的。债务陷阱是信用陷阱的一种表现,信用陷阱是指过度地依赖信用以试图解决经济问题,短期走出困境,但其结果是信用泡沫的膨胀使经济陷入更深的危机。阿根廷、希腊等国家曾因债务危机而困窘不已,安然、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著名企业也都因债务问题纷纷倒闭。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因无法承担滥用信用带来的严重后果而破产,这都反映了信用的使用不仅只有好处,还会带来无法控制的危险。

同时,过度宽松的信用体系也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商业信贷超过了限制,许多企业通过借款以扩大生产,而市场需求并未同步增加,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通货膨胀压力巨大。不久之后,扩张的企业发现供过于求,偿还借款有一定的难度。随着房地产热潮的逐渐消退,房地产投资者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还款延滞,加上利息积累,不少企业纷纷破产。同时,贷款机构也承担了巨额的信贷损失,部分银行、金融机构因此倒闭。因此如我们所见,信用是一把双刃剑,这也是许多国家的央行必须严格把控信贷政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