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土理论临床启玄:古代医家补土医案诠释
- 卢传坚
- 1751字
- 2020-08-29 02:37:43
前言
补土派是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历史的源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土的论述,早在《易经》时期便有论述:“百谷草木丽乎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文》言:“土者,地之吐生万物者也;二象地之上,地之中,物出形也。”土具坤静之德,其象征着广袤、包容。中医学对于土的论述,多以脾胃而言,《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土治中央,其作为五脏之“中轴”,其独特的生理位置决定了其重要的生理功能。
如果说补土派的雏形起源于《内经》时期,那么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则完善了这一思想,398法,113方,“保胃气”之学术思想贯彻始终,如桂枝汤、小柴胡汤、泻心汤类方中姜、枣、草的运用;通过“食以索饼”是否发热判断危重患者有无胃气,从而预判患者死生;气不化津五苓散证的“令胃气和则愈”;应用大承气汤时的“转矢气者,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无不体现顾护中土的重要性。
而开补土派之滥觞,当属金元医家李东垣,他广阅群书,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火与元气不两立”等著名的学术观点,补土派的学术思想在东垣时期达到了顶峰。
及至明清时期,中医学术思想迎来了又一个高峰,以张景岳、李中梓等医家为代表的温补学派的形成,使得诊疗理念多从脾肾两本论治,但补土思想依然贯彻其中,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对于胃阴的论述则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当然,在学术流派的争鸣与发展过程中,“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补脾”的争论也是存在的,但正是这些争鸣,使得补土派的传承和发展更具特色、更加完备。补土思想也以她的“魅力”成为古今名家诊疗理念中不可或缺的思想。
“补土”意为恢复中土之气化功能,以推动四维之转动。故运用“补土”理论遣方用药,并非单纯运用温补之药,而是补中有攻,寓攻于补,一些用药看似寒凉,实则法度森严,不离“补土”理论宗旨。
为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建设学术流派”的宗旨,也为了使得中医流派的传承生生不息、后继有人,广东省中医院于2013年正式成立“补土流派工作室”,工作室以补土理论如何服务于临床为目的,在文献整理、理论挖掘、临床切入、学术交流、课题申报、文章专著撰写、网站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作室本着“系统深入挖掘理论,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不断升华”的特色,力争将补土派的学术思想系统挖掘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展现给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
本书的撰写则是以体现补土思想的古代医家医案为切入点,通过“以案说理”的形式将补土派的理论特点展示出来,全书共选入古代医案86个,涉及医家33名,部分医家未必为“补土派医家”,只要其医案能够体现补土思想的,都纳入进来,目的在于阐释补土思想。每个医案分为“医案分享”、“医案解析”、“编者谨按”三部分,“医案分享”为医案原文,注明医案出处、医家、校对者,力求真实;“医案解析”为对医案中的“要点”进行提炼,理出医案的病因病机及解决方案;“编者谨按”则为书稿的亮点,亦是书写的难点,同样是体现“以案说理”的关键点,即根据该医案的思辨过程,提炼出临床上某一类病证的补土思想切入点,从而提供诊治同类病证的思路与方法,达到触类旁通、启迪临床思维的目的。
本书编委大部分为广东省中医院各个专科的主任、教授、学术带头人,他们有着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因为热爱补土、钻研补土、应用补土走到了一起,因为有了强大的学术团队合作和兢兢业业的爱岗精神,补土团队才形成了广东省中医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书稿撰写历时近一年,经过反复开会论证、反复修改、反复校对,终于可以付梓出版,这本书凝聚着广东省中医院补土团队辛勤的汗水。当然,由于对补土认识角度的不同,书中的一些学术观点不免与诸同道所理解相悖,笔者也以最诚挚的态度接受大家的批评与指正。笔者衷心地希望本书能给您的临床诊疗提供一些思路和想法。
本书承蒙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作序,在此致以崇高的敬意!编写过程参考了大量参考文献,对参考文献的作者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最后,笔者谨代表广东省中医院“补土流派工作室”祝愿中医学术流派发展得越来越好!
卢传坚
2015年10月26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