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时代的“南冠”人格及影响

陈煜

春秋时代,如何能够超越生命时限,超越时代局限,在青史留名,死而不朽成为士人思考的命题。孔子曾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屈原在《离骚》里也说:“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前549),晋国的范宣子向鲁国叔孙豹请教,范宣子认为,他家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博学多才的叔孙豹,提出了衡量不朽的标准:“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此后,“三不朽”成为后代学者探讨的问题,唐代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做出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1]。那么,普通士人就没有机会青史留名不朽了么?还原春秋时代,本文梳理出了“南冠”人格,士人没有达到“三不朽”标准,但依然能够影响后代士人,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