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2.1 引言及背景

1979—2008年中国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达到9.8%,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6%。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9)》,23~24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在此期间,中国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8年的不到1500万人。许多人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称之为“中国奇迹”(Lin, Cai和Li, 2003; Wu,2004)。1980—2005年,中国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可统计的146个国家的首位,为8.55%,第二位是韩国,为5.81%。表2.1列举了1980—2005年世界上人均GDP增长最快的31个国家和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进行国际比较和国内比较。

表2.1 世界和中国31个省区人均GDP增长比较(1980—2005)

续表

数据来源: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7, CDROM;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从表2.1可以看出,即使是人均GDP增长率最低的青海省也达到了6.98%,比增长速度位于第二的韩国高出近1.2个百分点。青海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无论是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条件都远不及韩国。由此来看,用“中国奇迹”形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是名副其实的。

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引起国内外经济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学者们将这一奇迹归结于多方面的原因,Lin、Cai和Li(2003)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主要来源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一些研究者将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归结为工业化和贸易方面的改革,他们认为FDI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Raiser,1998; Wu,1999; Demurger,2000;魏后凯,2002)。一些学者认为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国家进行了行政和财政上的分权改革(Qian和Barry,1996; Qian和Roland,1998; Chen, 1993)。王小鲁等(2009)则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归结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上升。

本章主要从另一个角度,即基础设施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进行解释。众所周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至于什么原因使中国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张军等(2007)以及王世磊和张军(2008)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解答。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基础设施具有网络效应,这种网络效应本身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此外,改善基础设施还能提高其他生产性要素的生产效率,因而具有溢出效应。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必然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在这种理念之下,本章通过收集1978—200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验证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章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对1978—2007年中国各地区三大实物基础设施(交通、信息和能源)存量进行系统估算和测量。②试图从基础设施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进行解释,验证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之间的关系。尽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意义重大,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文献并不多见,人们往往将中国的增长奇迹解释为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入等。③就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实证研究容易出现的测量误差问题、数据非平稳性问题和逆向因果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在实证研究中进行了相应处理。

本章剩余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基础设施内涵以及对中国各地区1978—2007年各种基础设施存量进行估算;第三部分引入本章的实证模型;第四部分说明本章中实证模型的参数估计可能会遇到的经济计量问题;第五部分介绍本章的实证方法和估计结果,验证各种基础设施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第六部分是本章的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