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3宗族部曲

刘备自然是知道同为涿县人的涿县刘氏和涿县张氏这两大宗族之间的一些恩怨的,早年间,这两大宗族因为涞水(今天的拒马河)流经的一片狭长的几百亩的滩涂荒地发生过极其激烈的械斗。

当然,指挥宗族械斗的领头人,都是各自的家族少壮子弟,具体执行打斗的则是双方各自的部曲和佃户。

佃户自然指的是租住地主土地进行耕种的农民。

而“部曲”原本是西汉时期的军队编制名称。

当时,大将军营中,通常设有多个“部”,其将领称为“校尉”或“中郎将”,各部都有自己的明确职责。

一部的兵力没有固定的数量,通常根据战争的需要,因应变化。一般来说,在数千人左右。

“部”下分“曲”。

一个部,统领几个曲。

曲的将领称为“军侯”。

一个曲的兵力在千人左右。

“曲”的下面,还有更小的军事编制单位,如屯、队等。

可以说,在西汉军队中,部曲是极其重要的军事编制单位。

然而,到了东汉末年,天下渐渐地不成个天下,帝国内部官民矛盾日趋激烈,边疆一带盗匪横行,尤其是异族外患频仍。

而东汉中央,桓灵二帝贪图逸乐,误国误民,昏庸无道,外戚、宦官两大势力轮番上阵,互相倾轧。

党锢之祸又使得士人集团备受打压,导致大汉帝国政权日渐衰微,权威不复往昔,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也随之逐步减弱。

尾大不掉,日趋强烈。

天下土崩瓦解之势,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各地盗贼四起。

流民遍地。其中,更有啸聚山林为盗匪者。

大乱之象已经显现。

远见之士,内心不能自安,惶惶不可终日。

各地豪强有鉴于此,纷纷组织私人武装,并修筑堡城,以保护自己的家族人丁和钱粮财产。

这些豪强地主的私人武装,渐渐地便被人们称为“部曲”。

就这样,一个全新的部曲制度也应运而生。

而组成豪强部曲的人,主要是农民。

这些农民自愿依附豪强地主,自愿加入部曲,闲时种地养殖并进行一定的军事训练,战时跟随主公出战,亦兵亦农,因此,他们与豪强地主有着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

一旦成为部曲成员,就不能随意离开主公,一切都要听从主公的安排,并对主公绝对忠诚。

部曲成员有些像是主公豢养的死士,又有些像是主人的奴仆。

他们之间并不是单纯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连接,甚至将彼此的命运都拴缚在一起。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部曲与主公之间的关系,与军队中长官与士兵之间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

——主公有照顾、养护部曲的家小的责任,部曲则要完全听命于主公,并且只听命于主公一人。主公一旦身死,部曲仍然会依附于主公所在的家族,并听命于这个家族所推选出来的新的主公。

豪强地主的部曲人数,则是根据实力大小而不同。

像袁绍、曹操等人背后的世家大族的部曲,规模极其庞大,有好几万人之多。

而像曹魏名将——李典的宗族部曲,则有三千多家,也就是小一万人。

至于涿县刘氏的部曲人数,刘备作为宗族中人,自然是十分了解的,知道大约有一百来家,三百多人左右,其中能参加战斗的青壮年有一百多人。

自然,刘备身在涿县,也风闻涿县张氏的部曲人数,大体上与涿县刘氏相当。

因此,这两家的宗族械斗才打得有来有回,互有胜负。

而那块狭长的涞水滩涂的归属公案,至今没有解决。只是在涿县令的调停下,被分为了涿县刘氏实际控制区和涿县张氏实际控制区两大块。

暂时息事宁人,两家也维持着表面上的和气。

从涿县东部游徼的口中听到死者是涿县张氏的子弟——张浑之后,刘备突然感到这件事情可能并不是那么简单,背后可能还牵扯着很多的恩怨情仇,搞不好又会惹得两大宗族再次陷入无尽的仇杀之中。

见刘备沉默不语,程游徼也冷声道:

“刘备,你敢说你不认识张浑?”

“我……”

刘备沉吟。

根据原主的记忆回溯,他还真不怎么认识张浑,只是远远地隐约看见过张浑,当时也不敢过于靠近。

不过,对于张浑的事迹,刘备却颇有耳闻。

当年,指挥涿县张氏的部曲和佃户,与涿县刘氏进行宗族械斗的人,就是这个张浑。

张浑是涿县张氏的族长张千的大儿子,二十八九岁的年纪,为人勇武好斗,做事张扬,身后经常跟着六七名剽悍的豪仆。

想到这里,刘备不禁问:“游徼,在野猪林里,只有张浑一个人的尸体吗?他的随从一个也不在?”

程游徼沉声道:“根据现场的打斗痕迹来看,的确是只有两个人。我也十分奇怪,为什么张浑会一个人出现在涿县城东的野猪林里……关于这个问题,我还要问你!”

——他还是把刘备当做杀人凶手。

刘备对此很是无奈。

他知道张浑被杀,背后有着很多的隐情。

但思来想去,都不应该是涿县刘氏宗族的人做的。

统领涿县刘氏宗族部曲的人,是族长刘敬的大儿子——刘不疑。

刘备很是了解刘不疑,知道他虽然喜好勇武,但性格温厚,襟怀坦荡,更兼刚正不阿,绝对不会做出这种设计杀人的事情。

整个居住在大树楼桑里的刘氏宗族中人,也大都正直无私,崇尚忠孝节义,与人为善,极少与人结怨,更多是本分生活,只有在遭到无端欺压之时,才会奋起反抗。

且涿县刘氏与涿县张氏向有恩怨,处于嫌疑之地,更兼野猪林靠近大树楼桑里,刘氏宗族更加不可能如此明目张胆地做事,给自己招惹是非。

刘备思来想去,认为:这倒像是有人故意在靠近大树楼桑里的野猪林刺杀了张浑,然后嫁祸给涿县刘氏家族中人。

可巧不巧,那天凌晨,家贫的刘备正好从那一片野猪林经过。

这一段公案就这样着落在刘备身上。

刘备皱眉苦思,谁会陷害涿县刘氏呢?

自他的了解,涿县刘氏除了与涿县张氏因为涞水滩涂有些龃龉之外,与其他宗族或个人几乎没有什么恩怨。

涿郡位于幽州西部,乃是大汉帝国的边疆地界,靠近塞外,是东汉“缘边九郡”之一,民间与归附东汉的十郡乌桓人颇有来往,民风彪悍,人人尚武。

除了涿县刘氏、涿县张氏之外,这里最有名的世家大族就是涿郡卢氏了。

涿郡卢氏就是后来的大唐五姓七家之一的世家豪门“范阳卢氏”,也是刘备的老师卢植所在的家族。

此外,涿郡较大的家族,还有涿县毛氏、方城刘氏、容城孙氏等。

这些家族与涿县刘氏没有太大的利益纠葛,而且彼此之间还互相通婚,一向井水不犯河水,保持着友好,甚至还能够做到守望相助。

那会是谁如此忌恨张浑,甚至对其痛下杀手呢?

刘备一时之间也想不明白。

突然,他的头脑之中灵机一动,对程游徼大声道:

“谁从此次的杀人案件中获益最大,谁就是最大的犯罪嫌疑人。”

这句话是现代社会里,警方分析杀人犯罪案件时常用的逻辑。

在没有明确证据指向凶手的情况下,谁能够从谋杀案件中获利最大,谁就最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

——因为获得最大利益的人,有着更强的犯罪动机。所以他的嫌疑最大。

听了刘备的话,程游徼也觉得新鲜,沉吟着问:

“……那么,谁获利最大呢?”

刘备淡定回应:

“这个就要看游徼接下来的调查了。”

“什么意思?”

程游徼双眼看向刘备那一张已然成熟老成的脸。

刘备不动声色:“接下来,游徼只需要调查一下谁继续掌管十五里铺就可以了。”

程游徼乜斜这双眼,默然道:

“十五里铺向来都是涿县官府的市长派遣的属吏——市掾掌管。乡啬夫和东部游徼、北部游徼偶尔也会帮忙协助管理一下。”

——市长是东汉时期设于郡县的专管市场交易、税收、治安的专职官员。市掾是市长的属下辅助官吏。

乡啬夫是汉代基层行政体系(郡——县——乡——里)中的重要官职,主要负责乡一级的民政、税收及司法等事务,隶属于涿县令。

“游徼大人说的很对。”

刘备沉吟着,又道:“不过,这都是明面上的事情。暗地里,还有人在掌管着十五里铺。游徼是东部游徼,负责涿县城东一带区域的巡查缉捕,不会不知道吧……”

他认为这程游徼根本就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哦!”

程游徼饶有兴趣地看向十五岁的少年刘备,目光中似乎隐藏着一层迷雾,“那你倒说说看,还有谁在暗地里掌管着十五里铺?”

刘备当即回道:“就是刚被人谋杀的张浑啊!”

“是吗?”

程游徼继续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刘备,你这么说,可有证据?”

刘备只好道:“我在十五里铺卖草鞋,除了向市掾缴税之外,还要支付一定的常例钱给张浑。我认识前来收取常例钱的人,就是张浑的豪仆。除了我之外,所有在十五里铺开店铺、做生意的人,都要按时缴纳常例钱。否则便会被壮汉们哄打出十五里铺。”

程游徼闻言,重重地冷哼一声,装模作样地怒声道:

“常例钱……嗤!他张浑难道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在十五里铺收取常例钱?”

听了程游徼的话,刘备的心中顿时莫名响起了一句电影台词:你很能打吗?能打有个屁用啊!出来混,要讲势力,讲背景。你哪个道上的?

傻子也知道,张浑敢在十五里铺“插旗”“立棍”,收取常例钱(保护费),背后自然是有保护伞的。

背靠大树才好乘凉。

就像是《西游记》里的山精野怪、牛鬼蛇神,为祸一方,杀人如麻,但他们的后台却是万民敬仰的天上神仙。

世事往往就是如此吊诡魔幻。

……

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后自请愿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

——《季汉书·李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