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迎亲这日

既然提起阿婉,不得不提她那忠心护主而去世的姐姐阿燕。

去年七月乞巧节这日,南引枝带着阿燕出门,一同去逛集市。

琼都城内没有宵禁,府里护卫也不远不近地跟着。

谁能想到突然会有一群穷凶极恶之徒,将南引枝和阿燕掳走。

护卫追赶不及,只来得及通知府里和夜巡的金吾卫。

府里顾忌南引枝的名声,也并未报官。金吾卫没追到,此事就此了结。

只文安伯府派出家丁去寻。

但不知怎的,过了三日还未寻到。

中间发生了什么,南引枝没有这段记忆不太清楚,阿宁也不知道。

另一个知情人阿燕也死亡。

南引枝能知道的只有,她刚穿来那几日,小宁和她说的话:

“……当时天黑得紧,姑娘一身血迹,一瘸一拐拖着伤痕累累的阿燕回来,让人瞧了都不敢认。

姑娘回来就说阿燕为了保护自己,坠落山崖,要为阿燕发丧。

老夫人不同意,说哪有当主子为下人治丧的道理。

姑娘说认阿燕为义妹,老夫人又拿姑娘和阿燕在外,说不定失了清白一事来搪塞姑娘的嘴。

姑娘问伯爷的意见,伯爷没有说话。姑娘当时虽还笑着,但眼里满是失望。

老夫人身边的陈嬷嬷又提,可以为阿燕验身,好证明阿燕和姑娘的清白。

可阿燕伤成那般惨状,还要忍受这般折辱,姑娘当场就怒了。

而后姑娘提出,要验可以,只是有一个前提,需得将阿燕记作老夫人义女。

母亲要验女儿的身子,从孝道上来说,无可指摘。

老夫人的脸当时就绿了,而后再也不提这个话题。

之后,姑娘和伯爷又密谈一夜。

翌日,府里便开始准备阿燕的丧事。

待阿燕过了七日下葬后的那天下午,姑娘就宣布自请下堂……”

南引枝那时听完,沉默良久才道:

“没有交待贼人的来处和去向吗?既然文安伯府没有报官,为何我失踪一事琼都还传得沸沸扬扬?”

小宁当时道:

“府里没有报官,县衙不好插手。姑娘回来时说,和贼人们跌落山崖,侥幸存活。

后面,府里有派人去那座山的山下去寻,的确有几具贼人的尸体。

至于贼人们的来处,府里以其他名义将他们送到县衙,县衙说是一些鸡鸣狗盗之辈,平日里有案底,素日也不做正经事。

至于传得沸沸扬扬,可能是府里送贼人尸体时,有人说漏了嘴,又或者是县衙里有人说漏嘴。

不过姑娘又说,自己是替人挡灾了。

只因那一日,城里还有一位显贵府邸的千金也一同丢失,不过那千金的身份被遮掩得严实。

再多的,姑娘就没提了。”

南引枝又问:“那可有请郎中来给我把脉?”

小宁面色犹豫,

“自然是有的,不过姑娘信不过老夫人,不让老夫人请来的郎中把脉。

姑娘自己请了郎中,郎中说了姑娘身子虚,又受惊,得好好养养。

老夫人始终怀疑姑娘,说……说郎中被姑娘收买。姑娘也将这句话还给老夫人了。

老夫人又气得一宿没睡。”

这些就是南引枝当时得到的信息了。

又回到眼下,阿婉这里。

阿燕和阿婉她们俩,均是南引枝幼时在扬州街上买下的一对姐妹花。

故事很俗套,两人卖身葬父母,又不愿分离,被年幼的南引枝买进府中。

姐姐阿燕成为南引枝的贴身侍女。

妹妹阿婉因年龄太小,不便做服侍人的精细活,被南引枝送去绣娘身边学手艺。

阿婉如今才十五岁,比姐姐阿燕小五岁,比小宁小三岁,比南引枝小六岁。

尚且年幼,平日里话不多,只负责南引枝的贴身里衣。

阿燕死后,阿婉话就更少了,一日不超过十句。

这次,阿婉带来一条,南引枝和小宁从未听过的消息。

阿婉跪在地上磕头,面上没有太多表情,但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地上淌,

“娘子,求您让我手刃仇人。若不是陈婆子,我阿姐绝不会去世。她当时都定亲了呀……娘子,求求您……”

阿婉磕红了脑袋,小宁急忙上前将她扶起,

“阿婉,有什么事,你好好说,姑娘不喜欢自己人跪来跪去的。”

——

迎亲这日,文安伯府人来人往,宾客云集。

江子义出发迎亲。

衣着华贵,骑着高头大马,端得一副翩翩贵气的姿态。

一路吹吹打打,路人纷纷驻足,好不热闹。

途中一切可谓顺利。

但在周府府邸大门前,却出了一点岔子。

傧相江子安在阶下唱诗三章,但周府大门依旧未开。

江子安心头疑惑,周琅立于高阶之上却朝江子义道:

“《诗经》有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今舍妹将归君子,愿闻佳句。

请君赋《新妇》七言一首,依阳部韵,诗中需含‘鸠、巢’二字,贺佳偶永谐。”

这提问乍一听没有问题,如《诗经·召南·鹊巢》中的这句话,意为新娘入主夫家,乃贺婚之意。

但江子义闻言,眸中掠过一丝阴霾。

昨日铺床宴,周琅不知从何处知晓枝娘未被送走,和他闹了些不愉快。

今日这事,周琅不一定特意为难他,但一定是在提醒他,不要让枝娘碍宜娘的眼。

宜娘什么都好,只家里人宠她宠得像眼珠子一样。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宜娘还没有养出骄横跋扈的性格,实在说明宜娘本身难能可贵。

想到这,江子义觉得大舅子的为难也不那么讽刺了。

毕竟若是他发挥得好,也可以成为他扬名的机会。

江子义瞧着满面微笑的周琅,唇侧笑意不减,思忖半炷香,就速速泼墨挥毫,援笔立就。

此诗一气呵成,文采尽显于诗中。

很快,这诗就在附近传开了。

想必再过一段时日,江子义的才名便在琼都城声名鹊起。

此事,也传到了正规矩端坐的新娘周端宜耳中。

侍女妙香神采奕奕,手舞足蹈说着探听来的事。

周端宜闻言,脸色羞赧,面若桃花,但还是轻声道:

“妙香,不许再言,妇人不预外庭事,这可不符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