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外推力:社会空间与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生成

诗歌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传播的过程,能够成为诗人,往往意味着作者拥有强烈的传播意识,他是怀着期待作品得到阅读的心理进行创作的,所以本书首先要探讨的就是清代蒙古族诗人为何能够形成传播意识,并进而发生传播行为。虽然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但还是有一些共同因素促使诗人群体产生相似的传播意识,并引发具有共性特点的传播行为。这些共同因素包括诗人生活的社会空间——客观存在的外推力,和诗人的共同意识、人生追求——主观内化的内驱力。

清军入关后,被编入八旗的蒙古族再次进入中原,并因驻防制度分布于大江南北。但有清一代,蒙古族诗人的地理分布相当集中。笔者依据《熙朝雅颂集》《国朝正雅集》《晚晴簃诗汇》《遗逸清音集》等诗集所录,取41位诗人为样本。[1]从地理分布来看,京旗32人,占78%,驻防9人(荆州驻防2人,杭州驻防3人,京口驻防3人,河南驻防1人),占22%。由此可见,蒙古族诗人集中在京师和江南,其中又以京师为最。绝大多数蒙古族诗人的创作传播都离不开京师,即使是驻防诗人也会因科举考试、工作等原因进入京师,融入当地的文人生活,因此,京师是蒙古族诗人活动的重要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是具有地域意义的概念,在人文地理学中被定义为“社会群体感知和利用的空间”[2],它和文学活动紧密相关。诗歌创作传播是在地域所容纳的被诗人感知和利用的社会空间中展开的。京师是政治中心,江南亦是汉文化最为繁盛之地,这两处社会空间包含的关系网络更为多样,也就是说能够被诗人群体感知和利用的空间形态更为丰富。在宫廷政治空间、社会公共空间、文化消费空间等方面,诗人和读者之间形成了不同的传受关系,随之产生了不同的诗歌传播样貌。正因为诗歌是连接社会空间内各种关系网络的重要纽带,所以,蒙古族诗人产生了传播意识,并采取了相应的传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