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敦煌汉文叙事文献的西方英译活动研究
- 桑仲刚
- 1246字
- 2025-04-28 17:35:20
第四节 早期敦煌文献翻译研究回顾
目前,敦煌文献的翻译研究可分为两类:敦煌文献相关的古代翻译活动研究,敦煌文献的近、当代译介研究。前者主要指探究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活动的史学研究;后者多是对20世纪以来英、德、法等目标语文化语境中,所刊布、发行敦煌文献翻译尤其是敦煌叙事文献英译的评述和赏析。虽然在马祖毅(2006: 65 -123)、王铁钧(2009)的翻译史研究,以及在陈福康(2011: 13-24)、朱志瑜和朱晓农(2006)的佛经翻译理论史研究中,都有中国佛经翻译活动的专题论述,但均未论及敦煌翻译活动或敦煌文献的翻译活动。经过梳理可见,敦煌文献相关的古代翻译研究主要包括王尧(1992;1994)、王尧和陈践(1983)、扎西卓玛(2011)、才让(2013; 2016)、张延清(2008: 75 -93)等人对敦煌文献的汉、藏和梵、藏翻译研究,以及杨富学(1995: 1-23)、王红梅(2000: 92-107)等人对敦煌文献中的回鹘文佛经翻译活动的历史考证等。
具体而言,王尧(1994: 191 -199)首先解释了《贤愚经》古藏文翻译对吐蕃戏剧、绘画和民间文艺的影响,考证了源语文本的版本出处,提出:《贤愚经》并非从梵文转译而来,而是西游僧人访问天竺时所整理的听课笔记,后用汉文汇编而成的;《贤愚经》的古藏文译者是公元9世纪活跃在敦煌和甘州一带的藏族翻译家管·法成。除了佛教文献,王尧和陈践(1983)还从源语文本考证、双语文本语篇特点比对、目标语文本的社会—文化功能等角度,探究了敦煌文献中《尚书》《战国策》等汉文典籍的古藏文翻译。才让(2013: 83 -87)考证了敦煌文献中《天地八阳神咒经》的各种藏译本及其流变过程,通过对比、描述写卷 P.T.106、P.T.746、P.T.748及其藏译文语篇特点,归纳了该敦煌佛教文献的藏文翻译策略特点(才让,2013: 79 -82)。党措(2006)在其博士论文中,从文本考据、译作的文化影响等方面重构了敦煌汉藏翻译家管·法成的翻译活动。张延清(2008: 75 -93)则从身世经历、信仰教育、佛经译校等方面梳理了有关管·法成的敦煌文献。扎西卓玛(2011)在其博士论文《藏传佛经翻译史研究》中,对敦煌写本中藏译佛经《宝云经》《金光明经》的源语文本及其译者进行了考证,着重探究了吐蕃占领敦煌时期的翻译家摩诃衍、管·法成等人的梵—藏、汉—藏翻译活动及其对藏区佛教文化演进的影响,评述了这一时期(公元8世纪后期到9世纪前期)完成的藏译佛经名目汇编《登迦目录》(dkarchag-ldan-dkar-ma)。
杨富学(1995: 1-23)梳理、考证了《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阿烂弥王本生故事》《善恶两王子》《俱舍论实义疏》《阿毗达磨顺正理》《说心性经》《妙法莲华经玄赞》《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阿含经》等敦煌佛经文献的西夏文翻译年代、译者身份、源语文本出处、译本特点以及翻译副文本信息。王培培(2016: 34-39)通过对比俄藏西夏文敦煌写本《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及英藏汉文写本(Or.12380 -3921/K.K),提出公元8世纪到13世纪,该汉文版本在中国西北地区流传广泛,西夏文翻译应该在此期间完成,但该译本是依据当时的《大藏经》有关内容翻译而成的。可以发现,上述敦煌文献的古代翻译活动研究侧重对译者、译本和源语文本出处的历史考证以及双语语篇特征的对比,也就是说主要是翻译活动主体、对象及其结果的文献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