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南村落叙事传统中的共同体观念
- 屈啸宇
- 4743字
- 2025-04-27 17:20:38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
本书将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选择一系列村落传说中的典型村庙传说来说明其主题结构的基本特征。首先,从典型的村庙传说案例入手,通过比较不同语境下异文之间的叙事结构差异,说明村庙传说特定的叙事结构方式。其次,从传说的解释本位出发,分析村庙传说围绕村落社区的演述情境所形成的“提问—解释”链,由此说明村庙传说以村庙神事为起点,以村庙关系为目的的解释模式。最后,以典型村庙传说案例为分析对象,说明村庙传说中围绕特定共同体主题形成的功能化叙事—解释结构。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不同村庙传说类型中的核心主题结构,归纳村庙传说中共同体观念的基本表述形式。首先,以典型传说案例为基础,说明“对抗”型传说的基本主题构成,以及各个主题的基本内容,说明“对抗”型传说各个主题形成的共同体观念表述模式。其次,以“对抗”型传说为比较对象,对“移动”型传说和“讹读”型传说围绕共同体观念形成的特定表述模式加以分析,说明村庙传说中共同体观念所具有的立体面貌。最后,以“交往”型传说为例,进一步说明村庙传说中对于村庙关系的具体界定方式,归纳村庙传说中共同体观念围绕“本地人—本地神”关系所形成的特定表述模式。
第三部分,从村庙传说的主题集群出发,从神事、神佑与村庙关系入手,从三个不同角度说明村庙传说所体现的村落共同体观念。首先,从村庙传说的神事表述角度入手,说明村庙传说与现实村落社区神庙祈拜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从村庙传说中的核心内容入手,说明村庙传说在其核心叙事单位中是如何建构“村—庙”之间的神佑关系,从实体性和动态性两个方面入手,说明村庙传说所构建的人、地、神关系所具有的内在特征。最后,以村庙传说中的神事和神佑表述为基础,说明村庙传说围绕村落神庙的建立所形成的共同体表述模式,并由此出发,归纳村庙传说作为村落社区的自我界定所遵循的共同体观念。
第四部分,以村庙传说中归纳的共同体观念为基础,比较村落社区的现实历史叙事,说明村落共同体观念在村落社区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实践意义。首先,从文本话语上接近传说的口述史文本入手,说明村民社区记忆所形成的历史叙事文本中,村庙对于其中共同体认知的关键作用。其次,以族谱文献中的村庙叙事为对象,以潘氏宗谱中围绕村庙兴建构建的“土著”形象为中心,说明村庙对于宗族叙事的影响。最后,通过潘氏谱中对于“柱”的记述,说明村落历史叙事中村庙共同体观所形成的具体叙事逻辑以及现实文化功能。
第五部分,以从上述讨论中归纳的共同体观念及其叙事逻辑为基础,比较村落社区神庙本身的节庆仪式叙事,说明上述文本叙事与现实民俗仪式叙事的内在共通性。首先,以保和宫的田野案例为基础,说明共同体仪式“通香”在整个村落节庆中的核心地位。其次,通过对于“通香”科仪的技艺分析,说明道士所代表的正统宗教传统在共同体语境中发生的重构,并由此说明上述共同体观念对于外来信仰传统的重塑作用。最后,通过对两类“通香观”在持有者、传承制度以及具体内文方面的比较,说明“通香观”所本的道教传统在村庙仪式实践后纳入本地社区传统的过程。
[1][德] 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1页。
[2][日] 清水盛光:《中國の鄉村統治と村落》,东京:日本評論社1949年版。
[3][日] 平野义太郎:《北支村落の基礎要素としての宗族及び村廟》,《會,會首,村長:支那慣行調査報告書》第1—2號,《中国農村慣行調查》,中国農村調査発行会编,东京:岩波書店1981年版,第289页;《大アジア主義の歴史的基礎》,东京:河出書房1943年版。
[4][日] 戒能通孝:《法律社会学の諸問題》,东京:日本評論社1945年版。
[5][日] 福武直:《中国農村社会の構造》,东京:有斐閣1976年版。
[6][德] 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7]董乃斌、程蔷:《民间叙事论纲》(上),《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相关综述参见:Stephen F.Teiser,“Popular Religion”, Journal of Asina, 1995, 2-54。
[9]Gordon RG Jr(2010)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Fifteen edition.Dallas: SIL International.Web version: http://www.ethnologue.com/.
[10]保界庙的正式科仪称呼为“当境庙”,保界成员自称为“本保殿”,“保界庙”为统称。
[11]保界并非保甲制度之下的基层区划,依据如下。首先,相比于保甲中的“保”有一定的人口和地域限定,清代实行“户—牌—甲—保”的四级管理制度,尽管存在户数上的通融,但依然是一个标准化,而且范围较大的区划单位,但不同的保界在规模上差异巨大,以笔者所见而论,保界大可至数千人口,涵盖数个自然聚落,甚至包含镇街;小仅有数户人家,而且能够互相合并,分裂、改变保界范围,如何认定保界范围以笔者研究而言,基本只能依靠本村人的主观认定和实际神事参与情况。其次,保甲制度城乡一体,在府县城乡有对应的坊铺制度,但以现在的文献材料与田野考察所见,椒江流域的府县城均未发现有类似保界的区划制度。最后,本地文献中对“保”与保界有不同认知,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成的《台临小芝何氏宗谱》(公产·井头东岳庙):“洪佑宫,俗称井头殿,在井头村后,本保当境殿……保为昔日地方旧制所称,非今之乡甲”,可见在本地观念中,保界和“保甲”尽管名称类似,实际是两种在本地乡村生活中并行的空间区划方式。
[12]“当境”一词在本地文献中首见于《当境徐府君庙记》(至正二十三年汪继道撰《台州金石录》说明为康谷(现属东塍镇)上宫庙碑碑文),见(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十八,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77页;另见陶宗仪:“虞邵庵先生布衣时落拓……置箕笔画符作法,有顷箕动笔运而附降云,某非仙,乃当境神也……神附云其欲乞虞公撰一保文,申达上帝,用求迁升耳。”见(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八,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7页。
[13]白鹤大帝即赵炳,汉代方士,宋代时敕封为祠神,在元明两代均受封,是本地的代表性祠神。在2008年临海市宗教部门统计的908座民间神庙中(不包括祠堂、专业宗教人士主持的场所和受保护的文物单位),供奉白鹤大帝的庙宇有159座,占到17.6%。
[14]平水尊王即周凯,西晋时横阳人,明初被封为“横山周公之神”;三光尊王,或名山岗尊王,背景不明,前名可能是明代教门三光佛的地方神祇化,后者在民间碑记中有汉代郭大度死后成神的记载,但暂未获得此人的相关材料。平水尊王庙在临海市统计的神庙中占5%左右,已知有50座以上,但在分布位置上与一般认为的水神神职无关;山岗尊王大多数分布于山岭,有山神的属性,庙宇一般较小,但如大田黄土岭庙则是周边较大的庙宇,因此数量较难统计,在笔者直接考察的206座庙宇中,有20座该神庙宇。
[15][美] 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6]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7][日] 西村真志叶:《学科范式转变中的“民俗志”——以 〈中国民俗文化志〉 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18]刘铁梁:《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村落庙会的比较》,见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6—289页。
[19][法] 劳格文:《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与客家研究》,黄萍瑛、钟晋兰整理,《客家研究辑刊》2009年第2期。
[20][日] 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钱杭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21]王振忠:《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2]相关综述参见陈勤建、衣晓龙《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23][美]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功能与其历史因素的研究》,范丽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李亦园:《文化的图像》(下),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80页。
[25]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26][美] 韩森:《神明标准化:华南沿海天后之提倡》,《思与言》1988年第4期。
[27][美] 韩森:《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包伟民译,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28][美] 武雅士:《神、鬼和祖先》,张珣译,《思与言》1997年第3期。
[29]Robert Weller, Unities and Diversities in Chinese Relig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7: 49.
[30]李亦园:《中国人信什么教》,见载氏《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31]Bernard Galin,Hsin Hsing,Taiwan: A Chinese Village in Chang,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235-236.
[32]David Jordan,Gods Ghosts,and Ancestors: Folk Religion in a Taiwanese, Village,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 40.
[33]Stephan Feuchtwang,“Domestice and Communal Worship in Taiwan”,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ed.Wolf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127; [英] 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34]庄英章、许书怡:《神、鬼和祖先再思考:以新竹六家朱罗伯的崇拜为例》,见《台湾与福建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二辑,“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94年版。
[35][日] 滨岛敦俊:《総管信仰:近世江南農村社会と民間信仰》,東京:研文出版2001年版。
[36]林美容:《乡土史与村庄史——人类学者看地方》,台原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37]Fiorella Allio:“Spatial Organization in a Ritual Context: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Koahhiu Processional System of the Tainan Region and Its Social Significance”,见《信仰、仪式与社会——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2002年版,第131—179页;吴滔:《神庙界域与乡村秩序的重组——吴江庄家圩庙考察报告及其初步研究》,《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王键:《明清以来江南民间信仰中的庙界:以苏、松为中心》,《史林》2008年第6期。
[38]施振民:《祭祀圈与社会组织》,《“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3年第2期。
[39][美] 康豹:《西方学界研究中国社区宗教传统的主要动态》,李琼花译,《文史哲》2009年第1期。
[40][美] 康豹:《多面相的神仙——永乐宫的吕洞宾信仰》,吴光正译,齐鲁书社2010年版。
[41][美] 杜赞奇:《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羽的神话》,韦斯缔:《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3—114页。
[42]Alessandro Dell' Orto,Place and Spirit in Taiwan: TudiGong in the Stories,Strtegies and Memories of Every-day Life, New York: Routledge Ourzon 2002: 31.
[43][美] 韩明士:《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与神灵模式》,皮庆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44]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83页。
[45]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46]王杰文:《直义与隐喻——“十八打蜗牛”传说的分析》,《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47]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36页。
[48]Hayden White, Metahisto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Nniversity Press,1973: 2.
[49]万建中:《传说建构与村落记忆》,《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0]王清:《村落的记忆——马街及周边村落的传说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51]庞建春:《传说与社会——陕西蒲城县尧山圣母传说传承与意义研究个案》,《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52]杨冰、刁统菊:《禁忌:在历史与传说之间——关于济宁马坡梁祝传说的调查》,《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3]陈泳超:《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文史哲》2010年第2期。
[54]程蔷:《中国民间传说》,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55][英] 奈杰尔·拉波特、[美] 乔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鲍雯妍、张亚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247页。
[56]万建中:《刍议民间文学的主题学研究》,《民间文化》2007年第7期。
[57]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8]连晓鸣、[美] 康豹:《天台县传统经济社会文化调查》,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59]陈勤建:《当代七月七“小人节”的祭拜特色和源流——浙江温岭石塘箬山与台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较》,《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0]徐三见:《台州府城墙——明长城的“示范”与“蓝本”》,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61]任林豪、马曙明:《台州道教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2]丁伋:《堆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