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大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从产生之初,大学是与社会保持相当距离的象牙之塔,到逐渐走向、融入社会。中世纪西欧大学从产生开始,就受到宗教的束缚和控制。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崛起,大学、国家、教会三者开始了曲折、复杂的博弈过程。博弈的总趋势是大学的世俗性越来越强,教会对大学的控制越来越弱,大学实现了从社会边缘到中心的位置变换,大学和外界社会的关系显得更加紧密。“高等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作为一个结果,更少脱离社会,在将来这很可能越来越正确。”[1]在与社会的互动当中,大学依托社会这个更大的平台,自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也使社会对大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英国著名比较教育家阿什比(Eric Ashby)说:“大学由于成功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简单说,过去,校外的力量对大学的发展变化仅有微不足道的影响,现在却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了。”[2]每个先进的国家都有自己为世人称颂的大学,大学为发展科教事业,实现国家、民族的富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为大学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每一个想在以知识为主要博弈武器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国家或者民族,都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的作用。

关于大学作用这一论题,学者们从多种角度、多种学科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少创见。在不断揭示大学与社会之间繁复关系的过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多的人相信大学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依旧重要,甚至不可或缺。我们清楚地知道,有关高等教育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的争论有着重要的深远意义。那种独特的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即大学和社会之间形成的社会契约,不可能继续建立在上一世纪所依赖的条款和条件上。”[3]从近代中国大学发端,大学就在探讨服务、拯救中国社会之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大学为我国物质建设做出巨大贡献。随着软实力在国际舞台的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应该致力于促进国家软实力发展。大学社会服务必须向深入、全面的方向发展。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增强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对大学社会服务提出新的挑战。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发挥大学的“智库”作用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转型的需要。大学必须“为国家提供具有远见的思想和智慧,特别是作为智库发挥服务决策的作用……在关乎国家、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上,为政府决策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智力支持,对关键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所预见、有所引领,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4]。高校智库建设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现象隐喻的是人们对大学社会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在此种背景下探讨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