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反思:第二届“传统文化进校园”研讨会论文集
- 康震主编
- 1206字
- 2025-04-25 17:55:24
一 传统文化课程在扬州小学的开展情况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扬州有着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也为扬州市在中小学开辟第二课堂提供宝贵的支撑。扬州小学语文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有两个部分:一个是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导,结合扬州地方文化编写的校本教材。比如,早年间扬州市编写了《扬州历史》《扬州地理》《维扬文化》等读物,供全市中小学使用。在此基础上,扬州市还组织编写了《经典诵读》系列教材。《经典诵读》分小学、初中两部分,其中小学部分《经典诵读三百篇》分为三册,初中部分《经典诵读百篇》为单册,按照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收录并适当扩展。除政府组织的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外,扬州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以母语教育为核心,通过童谣、诗词和近现代乃至外国名著等作品,研发和编写了《日有所诵》和《我的写作课》等校本教材,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以校本教材为载体,扬州市有不少小学通过形式多样的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营造了系统化、长期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扬州市花园路小学,除了开设古典舞、国画、书法等兴趣班,还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木偶剧,开展介绍民族文化主题班会等活动。围绕“经典诵读”的主题,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小学部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校园阅读活动,从每日一吟、每周一课,到每月一本,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每日一吟”利用上午课前两分钟组织学生吟诵一首诗,预备铃后大家齐诵,然后开始上课。“每周一课”是每周固定的一堂校本课程——国学课,内容主要结合每周吟诵进行串讲。“每月一本”则是在每学期开学之际制定书目,每月一本好书,有选读书目和必读书目,选读的书目推荐数量略多些,必读的书目则是为了保证每个孩子最基本的阅读量。用特色课程的形式把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扬州市中小学普遍实施。比如,扬州市东关小学规定每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是社团课,小朋友们可以选修不同的课程,其中就包括书法、戏曲等课。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附属杨庙小学每周五下午设立社团课,除了有常规的音乐、绘画课外,还开设了富有特色的剪纸课。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除了组织学生开展经典阅读外,还通过儿歌、童诗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的建设。传统文化课一旦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就意味着要有规范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案和体系。事实上,扬州市的大部分小学也都是一边摸索传统文化课程的设计,一边用严格的课程评价体系来统筹校园文化的建设。
近年来,以“经典诵读”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课程在扬州市中小学中得到普遍开展,《经典诵读三百篇》在很多学校被当作必修课教材被广泛利用。同时,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课业上的负担,扬州市大多数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时候,要求教师在课堂完成所有内容,课后不留任何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展初见成效。在扬州,每年举办全市性的经典诵读比赛,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参与其中,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