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追根溯源:厄普代克与西方经典作家的对话

第一章 信仰与道德的分离:克尔凯郭尔神学思想影响下的厄普代克

上帝不会要一棵树成为瀑布,也不会要一朵花成为石头。

——《兔子,跑吧!》

关于约翰·厄普代克争议非常大。有评论认为他是当代非常重要的作家,因为他的作品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讨论着美国当下的问题;而另一些评论则“更关注他应该怎么写,而不是他写了什么”[1]。最具代表性的负面评价是厄普代克小说在词语运用和节奏把握显示出惊人的敏锐,但是他的故事,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缺少成为高雅、严肃艺术的分量,因而有“道德怠惰”之嫌。关于厄普代克“道德怠惰”的指责本质上与西方传统上将信仰与道德视为一体不无关联,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厄普代克的宗教观早期更多地受到了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S.Kierkegaard,1813—1855)的和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1886—1968)的影响,克尔凯郭尔和巴特的思想是厄普代克神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基础。因此,要解决厄普代克是否存在“道德怠惰”问题,我们绕不开克尔凯郭尔和他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