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城乡与乡愁:知青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
- 乡愁的辩证法:知青作家的城乡经验及其文学书写
- 李彦姝
- 3681字
- 2025-04-21 11:11:50
杨剑龙
曾作为知青的我们这一代人,和农村、土地、农民有着深入的联系;曾作为知青的我们这一代人,对栽种、耕耘、收获有着深刻的体悟。知青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身上的历史烙印,知青已经构成我们这代人的性格特征。每每聆听王佑贵演唱他作词作曲的《我们这一辈》,我们都会激起强烈的共鸣,都会回想起自己的知青岁月:“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知青文学成为记载这段历史的文学文本,知青文学成为留下青春记忆的文字载体。我曾经以自己的插队生活为素材,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金牛河》,得到了许多评论家的关注,上海电视台还以此为话题拍摄了我的专题片《大河奔流的岁月》。
李彦姝是知青的后代,他的父母曾经在辽宁农村插队务农。李彦姝是我的博士生,我曾经在江西省靖安县高湖公社插队务农。李彦姝的博士学位论文选择以知青文学为研究对象,这多少受了她父母和我的影响。李彦姝在阅读了大量文学文本与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切中肯綮,写出了《乡愁的辩证法:知青作家的城乡经验及其文学书写》这部著作,是对于知青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4年在李彦姝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我写出的论文评定意见为:
李彦姝的学位论文将研究视野置于城乡二元结构,分别研究城乡差异与知青文学的张力、乡土经验与知青作家创作、城市经验与知青作家创作、城乡祛魅与返魅的辩证法、作家代际更迭与城乡想象的差异、各流派作家城乡书写比较综论等方面,比较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当代知青文学的创作,丰富与拓展了知青文学的研究,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
论文运用了场域理论、文学地理学、文艺心理学、文化研究等理论与研究方法,在研读了大量知青文学文本的基础上,将视域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视野中,努力揭示知青作家半个世纪以来的思想历程与知青文学发展的脉络,有其独到的观照和见解。
论文层次清楚、资料翔实、分析细致、语言流畅、书写规范,呈现出作者较好的学术功底和研究能力。
经过李彦姝修改润色后的这部学术著作,大致在如下几方面拓展与深化了知青文学的研究。
首先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视域。与以往的知青文学研究大多将目光放在知青与下放之地关系不同,该著却将研究视域置于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视域中。著者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沟通中国城乡文化、辨识城乡经验差异的重要纽带。……一方面,如果没有这种大规模、远距离、长时间的城市青年迁徙流动,就不会有知青作家的诞生及知青文学的繁荣。另一方面,如果城乡之间不存在诸多显而易见的差异,也就没有知青文学所蕴含的巨大张力。由此可见,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视角来关照和研究知青作家创作很有必要。”因此,她既分析知青作家笔下的乡土世界,又探究城市经验与知青作家创作的关系,甚至分析知青作家的“乡愁辩证法”,指出:“城市与乡村负载着知青的双重乡愁,城乡迁徙的身体历程导致其寄托乡愁的对象发生转换。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城乡分别在知青作家心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角色。”这是颇有见地的,道出了知青乡愁的独特之处。著者认为:“城乡文化的撞击和交融为中国文学带来了独特的生机与活力,知青作家创作的出发点也正在于有‘城市—乡村’这个坐标系存在。”倘若没有知青离开城市奔赴乡村,也就没有知青作家们对于城乡文化的比照与感受,也就没有知青作家们对于农村的感受,也没有他们对于城市的反观,正是在知青作家们丰富的乡土经验与独特的城市经验中,产生了不同时期不同的知青文学,也就有了该著中“知青与农民:乡土大地上的对视”“‘准乡下人’的城市遥望”的研究。
其次是知青文学研究的比较视野。与以往的知青文学研究相比较,该著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尤其以比较视野拓展知青文学的研究。该著设专章研究“代际作家更替与城乡想象的差异”,不仅关注知青作家创作的知青题材作品,而且关注“晚生代”非知青作家知青题材的书写,还关注知青作家非知青题材的创作,并“纵向比较即比较老三届、六九届、晚生代等不同代际知青作家创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此来呈现城乡想象与代际更迭、阅历变迁的关系,见证时代精神的发展历程”。该著将知青文学与现代乡土文学、新时期乡土文学进行比较,指出20世纪80年代前期知青作家的乡土书写启蒙性色彩浓厚,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左翼乡土文学”的衣钵;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的乡土书写则越来越偏向于精神性,逐渐展现出与“京派乡土文学”相似的审美特质。在与新时期乡土文学进行比较时指出:“与莫言等作家相比,知青作家的乡土书写缺乏的正是那种‘荒诞离奇’的想象力和酣畅淋漓的颠覆性。”该著将知青作家与延安作家作比较,认为延安作家拥有较为深厚的学养、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知青作家相对缺乏学识学养、社会阅历;延安作家是先在文坛及社会上获得了影响力再来到乡村,知青作家大多数人是在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被动下乡;延安文学体现出浓厚的救亡色彩,早期知青作家关注国内阶级、路线斗争或人与自然的搏斗。该著将知青作家与寻根作家作比较,在指出知青作家与寻根作家身份的重合后,指出:“从主观抒情走向历史理性,从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这是知青作家不断反思乡土经验之后作出的改变。”该著将知青作家与当代都市作家作比较,认为知青作家对于他们所置身的城市仍保持着某种微妙的距离,都市作家更热衷于描写当下市民生活与历史风流轶事。以比较视野展开对于知青文学的研究,不仅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域,而且更突出了知青文学的特性。
最后是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娴熟运用。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是文学研究的工具,只有对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有切实的研究与把握,只有所运用的理论方法与研究对象切合,才有可能得出切中肯綮的见解和结论。在研究过程中,著者有效运用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如运用了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是布迪厄社会学的一个关键空间隐喻,布迪厄用“知识场域”指称符号的生产者,如艺术家、作家以及学术界。著者指出:场域理论在我们考察中国城乡关系时显示出独特意义,她认为:“城市和乡村不仅是表象悬殊的实存地理空间,也是参差对照、边界鲜明的两个社会文化空间,即两个场域”,认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场域经历,浇筑了知青作家暧昧纠结的人格类型与心灵结构。文学地理学是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学家及其创作的影响。著者以空间、地域比较为基础展开知青文学的研究,“沿着‘空间迁徙—城乡经验—文学书写’的思考路向”,既从自然地理角度考量,从中国地理版图上东西南北中各方位分析知青文学作品富有浓郁厚重的地域色彩;也从组织建制角度来看,认为插队和插场(包括兵团和农场等)之别,导致知青作家的创作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还从不少知青作家被安置到少数民族地区,分析其作品彰显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等心理活动的理论,尤其关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该著努力关注与分析知青作家的心理、心态,著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都与心理学相关:“知青作家在下乡、返城前后经历了怎样的角色转变?他们关照城乡的视角与态度会做出哪些调整?其‘乡愁’的对象为何发生对调?城乡情感认同的天平如何摇摆?”该著既分析知青作家的乡土经验,又梳理他们的城市经验,分析他们乡愁的复杂性,甚至提出知青文学“关涉知青一代人的思想重构、精神探寻、心灵归宿等命题”,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对于知青文学的研究具有了深度和力度。这些理论研究方法的娴熟运用,也使该著在知青文学研究方法方面有所开拓。
李彦姝在该著导言中提到该论题研究的企望:立足于对知青作家私人经验与社会历史、地理空间等驳杂关系的考辨;绘制知青文学的“时间—空间”研究谱系;尝试提出并论证知青文学场域学、知青文学地理方位学、知青文学乡愁美学、知青文学生态美学、知青文学代际研究等新命题;以20世纪50年代至今与知青作家或知青题材相关的大量重要作品的精读为研究准备和论述基础。该著基本以这样的思路与努力展开研究,呈现出该著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是知青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
李彦姝于2010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在攻读学位期间她获得了201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3年上海市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项目资助,其学位论文还得到了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的资助。2014年李彦姝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后,至教育部社科中心工作,她不仅认真做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的编辑工作,而且更加努力地从事学术研究,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文学批评》等刊物发表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2016年李彦姝入围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终评,位列全国20位优秀青年学者之中。李彦姝是一位沉得下心来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学者,聪慧敏捷、扎实深入是其学术研究的长处,她的学术研究也得到了她家人的鼎力支持。作为一位青年学者,李彦姝的天地很宽、前程远大,祝愿她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有更多精品佳作问世,这是我所期望的。
2018年元月15日 凌晨
于谵语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