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序
- 西方文学生命超越主题研究
- 孟湘
- 3806字
- 2025-04-15 14:12:36
孟湘教授的专著《西方文学生命超越主题研究》是在主题学范畴内所进行的一项颇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
主题学是19世纪德国民俗学者在研究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在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神话传说中的变迁史,代表人物是格林兄弟。但是这种研究在20世纪初曾一度遭到非议。反对最激烈的是法国学者巴登斯贝格、阿扎尔等,他们认为主题是无穷无尽的,“会永远不完整”。英美有学者也以这类研究“不具有文学性”为由排斥主题学。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学者哈里在论文《主题学与文学批评》中,首次用由英文“theme”深化而来的“thematology”一词取代了德语“stoff”(题材)引申来的“stoffgeschiche”(有题材史、主题史之意),才从字面上统一了“主题学”的概念。而韦斯坦因在仅有七章的《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1987)一书中,就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研究了主题学。至此,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定论。“主题学”作为专门术语于20世纪70年代即出现于中国港台地区,约在80年代初传入大陆。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主题学是针对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表现的研究,是文学作品与外部产生联系的必然结果,具有客观性。
主题学在比较文学领域里长期受到冷遇,以往的主题学研究又多注重实例的收集整理,而鲜有理论上的阐发,因此,主题学的定义长期处于动态之中。尚未划清主题学研究与主题研究的学者,将主题学界定为“研究主题的学问”。重复某些国外学者观点的学者不加辨析地片面认为,主题学就是“题材史”。其实,主题学除研究题材史以外,还有母题、情境和人物等研究层面。也有些学者将题材史从主题学中剥离出来,形成题材学。若对主题学的定义有准确的把握,首先要区别主题和主题学这两个不同的理论范畴。主题探求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是在提炼题材的基础上、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内核,重点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内涵;而主题学研究的是异域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考察研究对象外部,是对手段和形式的关注。当然在实际研究中,人们很难将二者划分得泾渭分明。尤其是当主题学的研究对象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或典型形象的思想演变时,不仅与民俗学、思想史的研究合流,而且与研究对象的内涵即主题亦不无联系。
主题是对作品题材的提炼和形象塑造时所得出的高度浓缩的思想结晶。作为西方文论的术语,大略相当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立意”和“主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里所涉及的主题,是指在文学研究的范畴里,从形象思维到形成文本的过程中,将某些情节、某类人物和某种思想概括升华成种种抽象的认识理念,是文学创作内部的重要元素。这些主题跨越文化、国家、民族、语言等界限,并且反复重复,表现人类从古至今的社会复杂性,包括生存困境,思想方法、伦理道德等。主题相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具有主观性。因为每一时代的异域作家,或不同时代的异域作家,都千方百计地想在相同的主题上推陈出新或异想天开。他们以特定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对题材、情节和人物加以倾向性介入,主题才会逐渐显现。而作为读者无论是同时代的还是历代的,都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或诠释文本中的主题,以求新解。主题的这种主观性决定了它的动态性。
本书《西方文学生命超越主题研究》是孟湘教授在2009年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游走的言说与生命的超越——生命超越主题形态研究论纲》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其关于西方文学生命超越主题的研究,就是在主题学研究领域里的一项大胆尝试。它基于跨文化的视野和主题史的脉络,将生命超越主题置于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既审视其历史演变的动态性,也把握其哲学演绎的逻辑性,在文学世界本身的自足体系中去整合生命超越主题的流变及其价值取向,从而建构了生命超越主题的研究体系。这无疑具有多方面意义。它是在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尚有诸多亟待探索的空间里精心构筑的一座碑石,是对主题学研究的丰富和贡献。
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人面临不同的困境,文学所表现生命超越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追求永恒——时间维度上的永恒,即生命不朽;空间维度上的永恒,即生命自由。人类“生命超越”的本质意义就是生命的不朽和自由。这种以生命不朽和自由为基本内涵的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以及主题学在此意义上的形而上的阐释,无疑都会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创见性和启迪性价值。正是这种“形而上性质”,“生命超越”才成为文学最深层的主题之一,成为文学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关于西方文学“生命超越主题”的研究,通过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时代特征、个人遭遇的价值判断,既表现了人类普遍的道德信念和精神追求,也生发了对宇宙人生普遍规律的了悟,对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反思。
本书就是关注于人的生命形态的生命超越主题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探求,以把握人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本质和表现。也就是在主题学视域之下,梳理西方文学生命超越主题的发生、发展的形态类型,阐释“生命超越主题”原型及其置换变形之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取向。它遵循“理想类型”的学术方法,以“游走”文学为平台——从“神本超越”到“德本超越”,从“性本超越”到“情本超越”,从“虚无超越”到“革命超越”等,以“类型”人物形象为焦点——从“神人”到“完人”,从“凡人”到“至情人”,从“非人”再到“革命者”等,建构了西方文学生命超越主题的研究体系,从而追寻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意义。本书不仅强调超越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进化的最非凡、最重要,也是最富魅力的事实,而且还提出“人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有限性,并发展出对这种有限性的超越欲望,从而在有限性之中寻求到无限性的发展空间。人来自于物,却能超越于一切物之上,人是生命的存在,却又超越了生命的局限。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总是超越现在的存在,是不断以观念方式和实践方式来超越的存在。因此,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超越活动才能体现和实现出来”。这是其他生命存在所不可比拟的。正因为如此,作为“人学”的文学反映在其中的“生命超越”是生命存在的言说,也是最有生命力的言说。这也成就了该书的言说极具思想深度和理论厚度。
孟湘教授撰写本书期间,正值我为博士生开设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课程之时。我曾和她多次交换意见,要在“形而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文本的阐发研究。因为“生命超越主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杂的问题,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表现,材料繁多,“剪不断,理还乱”,对其探讨必然是一项极为烦琐、极其艰辛的劳动,有时可能会事倍功半。另外,该领域的先行者并未对这一主题做出过细致的研究,缺乏学术史上的系统性,主题史上的整体性,以及学理层面的逻辑性。这些前车之鉴,也使构思写作格外困难。但是她并未畏缩而是选择了接受挑战,勇往直前。可以这样说,其写作的过程也是她实现现实中的生命超越的过程。孟湘教授认为,“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追求长生久视到自我实现的不断前进的超越史。人类有生命超越的梦想,更有生命超越的言说。文学,作为审美地演绎着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载体,更不可避免地担纲着‘生命超越’之梦的浓墨重彩。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学,都无法摆脱表现人类‘生命超越’的记忆和欲望。当我们打开文学的宝库,当我们流连于《神曲》、《浮士德》、《尤利西斯》、《西游记》、《红楼梦》、《追忆逝水年华》……一幕幕色彩斑斓的世界的时候,总能看到‘生命超越’的灵光在闪现,总能触摸到‘生命超越’情结的脉搏跳动,总能听到来自于人心灵深处的‘生命超越’之声在深情呼唤……”
孟湘教授的这种对生命的诠释方式正来自其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来自其人格独立的精神境界。从本科毕业到博士毕业,她一直在高校任教,先后经历了三次工作岗位的转换,而每一次转换都是她的一次“生命超越”。她不是追求物质利益,而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她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就早已获得了教授职称,毕业后她放弃了先前优厚的教授待遇,放弃了威海这样的“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海滨城市,毅然到山西师范大学谋求发展,将自己的学术事业放在一个崇高的地位。她在教学自觉与科研自觉的道路上,真正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生命超越”。正如她本人在本书中所说:生命超越是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和心理情结,是人超出生命存在的有限性而追求无限性存在的“永恒的情绪或意志倾向”,是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动力,也是人生在世的依据、归宿和安身立命之所……这何尝不是她自己生命追求和心灵状态的真实写照呢!
孟湘教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孜孜不倦地进行学术研究,先后在各大学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与“生命超越”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她完成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现在又在此基础上经过较大范围的内容修改和理论提升,形成了这部《西方文学生命超越主题研究》的学术专著,并于2012年获批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她不仅完成了她学术论文写作的一个个“超越”,也实现着她在学术之栏杆前的一次次“跨越”,而这也正成为其感悟“生命超越”的又一个最好的现实例证。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当前学风浮躁的氛围里,能够看到孟湘教授这样的知识分子淡泊名利,固守精神家园,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品位,努力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超越,着实难能可贵。祝她今后能够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取得更大的学术进步。
是以此序作为我们师生的共勉。
孟昭毅
2015年 初春 于攻玉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