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对象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但是本书目前不能穷尽所有的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资料,只能是在有限的材料里探索张爱玲作品中值得读者发现的不同可能性。本书旨在通过表明张爱玲的作品可以怎样被解读、阐释和分析,将张爱玲推向学术话语的前台。文学舞台的灯光永远那么炫目,所有对张爱玲的研究都只是希望能将聚光灯重新打在张爱玲身上。它将照耀着一位梦想变成天才的女性,看到超过她个人和她性别所希望的愿景。本书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能使读者对这位天才的作家的作品有更深入的、更广泛的兴趣:就像她的母亲是她那个时代的先锋,张爱玲自己也是她那个时代的开拓者。

张爱玲文集就像一幅丰富的“充满细节”的画作,吸引了人们一再地进行研究。有学者从传统学界所看重的美学角度,研究她的风格和技巧,也有学者从弗洛伊德理论的角度和拉康理论对她进行了重新评价,研究她作品中的女性概念。除此之外,还有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研究。本书可能更像齐泽克说的斜目而视,通过对英语世界张爱玲研究的分析,为目前大陆的张爱玲研究揭示更多的可能性,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得到新的启示。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不仅是独立的思路,而且作为一个整体,各种理论的跨文化运用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张爱玲研究的建构。这些英语世界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使本书对张爱玲能有更深入的解读。

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张爱玲作为作家的独特性是从她成为一名女性小说家开始的。她将新与旧、陌生与熟悉、传统与现代交错在一起,成为了掌控自己权力的先锋,因为她反抗那些试图控制她的创造性和风格的占统治地位的父权制的文学和社会结构。说到底,张爱玲可能继承了她那位勇敢的母亲的某种开放的叛逆性。张爱玲选择在沦陷区上海这个特别的空间里写作,这使她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自由去写个人的意识和心灵启示,而没有加入当时流行的英雄主义的国家话语。张爱玲的边缘性使她能通过复杂的生活来揭露对男女两种性别都不利的社会结构。

从中国的上海、香港到美国,对于张爱玲,这些“苍凉”的地点是所有故事、所有阐释可能发生的空间。张爱玲受到了西方文学影响这一点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她的小说也反映了这种影响。但是她深受上海文化的影响,当时的上海是东方遭遇西方,现代与传统碰撞的地方,张爱玲将她的角色放置在这种变化的不确定性中,放在上海和香港这种混杂的城市里,这一点使研究者可以运用后殖民理论从非欧洲中心的角度来研究假定的“他者”。张爱玲写下了她所熟悉的观察,她很好地运用了上海和香港的物质和文化景象。在这两座混杂的城市里,新与旧互相融汇,传统与现代互相交汇、互相逃避,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特点。正是在张爱玲的“双城记”中,她搭建了自己试验的舞台,不仅是在社会秩序中,而且也是作为文学的策略。

另外,张爱玲表现了女性可以通过想象、模仿和引诱逃离限制她们的空间,这一点使作品的女主角们处于主体的位置,而不仅仅是男性的客体。作为言说的主体,空间是被倒转的,他者的奥妙与神奇是被揭穿的。在阈限性中,张爱玲重写并修正了女性的地位。作为实用主义者的张爱玲,意识到当女性在生活之间或其中交织前行时存在着等待中的困难。英语世界中的张爱玲研究集中在“主体性”“现代性”“民族性”“女性意识”等方面,将张爱玲置于性别政治网络之中。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分析,培养读者对张爱玲的丰富性和天才的深度赏析。不同的分析方法都只是手段,是为了让读者在人物的平凡的时刻中,从阐释和揭示的承诺中发现自我。

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的学者们运用了多种理论方法来论证张爱玲对“女性地位”的解构和重构。张爱玲用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方法揭露了男性秩序对男性和女性的操控,也质疑了社会所强加给两性的性别建构。张爱玲的写作清楚地表达了无数“女性”的社会现状,并突破了传统观念所希望的女性和男性应完成的各自特定性别角色限制。也就是说,当男性将特定性别特征强加于女性的时候,实际上,他们也囚禁了自己。张爱玲还挑战了“女性”的现实概念,指出人们所理解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人们戴上面具,伪装和模仿成传统观念所期待的社会角色和行为,以此作为男性和女性在父权制结构中争夺权力的战术策略工具。处女和荡妇或者学者和恶棍可以分享同样的身体和思想,可能只有空间和时间才能决定每个人的不同人生道路。

这些研究在多样化的平台上处理了政治语境和性别建构在同一文本的语境下相互作用的不同方面,对张爱玲的文本、故事诉说的方式,以及铭记神话和传说的传统方法进行的探讨,表现了张爱玲作品的复杂性和多层次,以及描述这些故事的不同方式。

本书除了绪论和结语外,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对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进行了整体的梳理,分为“张爱玲的生平及双语写作研究”“张爱玲与其他作家的对比研究”“不同理论的多元融合”三个小节,将目前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整理,为后面的章节提供了基本的背景信息。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周成荫和张英进两位学者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上海都市文化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影响。张爱玲作为物质世界里的物质女孩,城市空间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她对物质文化也进行了语境重构。以这两位学者的研究为基础,本章指出,在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中,“城市”“性别”“现代性”是论述性别与城市空间、女性参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几个关键词。

第三章讨论的重点是张爱玲的双语写作。对张爱玲的作品和生平,国内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给予了深入的分析,但是对于张爱玲自译及双语写作却没有足够的综合研究,国内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张爱玲不同版本的中英文作品进行微观分析。针对这一研究现状,本章以李翠恩和谢俐丽两位学者对《秧歌》和《北地胭脂》两部作品的双语写作研究为蓝本,论述了张爱玲利用双语写作的优势对女性身体及欲望进行的重构,以及这些作品的不同版本间的改变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环境和不同政治背景下张爱玲自译的回环往复和自我颠覆。

第四章是传统的作家对比研究,分析了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中将张爱玲与其他女性作家的比较研究。本章选择了陈琼珠、马祖琼和吴美玲的博士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分别将张爱玲与费·维尔登、尤多拉·威尔蒂和卡森·麦卡勒斯以及赛珍珠和谭恩美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笔者对国内张爱玲研究现状的梳理,由于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内研究者会较多地选择伍尔芙、王安忆、丁玲、萧红等女作家与张爱玲进行对照。本章主要揭示了受到中美两种文化熏陶的海外学者致力于以跨文化的比较方法来拓宽张爱玲研究的领域,其不同的学术方法、思想立场和学术训练都包容了更多的话语空间。张爱玲与费·维尔登比较的立足点主要在她们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张爱玲与尤多拉·威尔蒂和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都可以纳入女性哥特小说的范畴,这就给了她们比较的空间。张爱玲、赛珍珠和谭恩美三位女作家的共同点相对而言比较明显,在她们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他者”的烙印。

第五章对中国和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本章集中讨论了在意识形态和文学现代性两个方面国内和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学者们的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他们或对张爱玲研究中传统的文学性和写作技巧问题提出更深层次的探求,或对性别政治、民族主义等张爱玲研究的新领域发出不同的声音。在这些路径各不相同的反思中,由于学术传统、思想氛围的差异,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和国内的相关研究出现了不同的话语空间,但都值得我们予以关注。本章通过对比国内与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的差异,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建构张爱玲研究的理论大厦,在研究问题多元化的现状中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其对张爱玲作品的多样化解读可以使我们对她的天赋和才华有更多新的视点。但对张爱玲的所有研究都只是揭开了她全部作品的一部分宝藏。本书通过对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的梳理,展示出张爱玲研究的丰富性,希望将来的读者有兴趣进一步冒险和深入研究张爱玲写作的迷宫,去发现和揭开更多的宝藏。本书还没有充分讨论和研究的是诸如张爱玲的戏剧和电影剧本、她的自传及心理影响等,对这些论题的缺失并不是认为它们不重要,反而是要强调这些内容值得更加深入地研究,事实上必须有更具针对性的讨论。从张爱玲作品的丰富性来说,很明显,对她的作品值得也需要多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行研究。

本书关注于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根据上面对海外华人和港台学者的研究现状的描述可以看出,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及港台一些学者的著作很多确实都是直接用英语撰写并出版,但是国内学界对他们的很多英文著作已经进行了引进并翻译成中文出版,同时作为母语为汉语的学者,他们也直接用中文进行书写。在国内张爱玲研究领域,对夏志清、李欧梵和王德威三位学者的研究比较深入,相关资料也比较丰富,对他们的理论也非常熟悉。目前国内对海外张爱玲研究资料的引用也多集中在这三位学者和港台一些学者的相关论著。国内张爱玲研究的相关论文数量虽然已经很多,但是多是利用海外华人和港台学者英文著作的中文版本或者其中文著作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理论的原创性较弱,资料的重复引用率较高。

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自20世纪末以来已成为张爱玲研究的前沿课题,是一个崭新而且相当有意义的课题。虽然关于张爱玲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是尚没有中国学者对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进行系统的搜集和整理。笔者从此点出发,广泛搜集英文原始资料,自己翻译成中文,在文献材料上具备一定的原创性与稀缺性,希望通过对英语世界一些学者尚未被广泛介绍的张爱玲研究成果的介绍,为国内的张爱玲研究填补一些资料的空白。


[1].[美]布鲁斯克:《批评、历史和批评相对主义》,《精致的瓮》,郭乙瑶、王楠、姜小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2].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244页。

[3].[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4].[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5].[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6].许子东、梁秉钧、刘绍铭编:《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7].[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8].[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9].[美]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0页。

[10].[美]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2页。

[11].[美]王德威:《“祖师奶奶”的功过》,许子东、梁秉钧、刘绍铭编:《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页。

[12].[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蔡青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页。

[13].[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蔡青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2页。

[14].[美]黄心村:《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及通俗文化》,胡静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页。

[15].[美]黄心村:《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及通俗文化》,胡静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页。

[16].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I》,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17].林幸谦编:《张爱玲:文学·电影·舞台》,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18].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60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19].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20].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60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21].曹顺庆:《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合法性与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5期,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