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边关告急

原来这一次所谓俺答入寇,缘起是俺答部的一个中等部族首领把汉那吉私下和大同边军走私贸易,正好遇到了宣大总督王崇古巡视边关,扣下了黑市的货物。

把汉那吉损失惨重,于是联合靠近大同的几个部族一起起兵,号称十万人,包围了大同索要货物。

王崇古一边向朝廷派兵支援,一边又组织大同城防,再派人出城打探虚实,最后确定把汉那吉只是虚张声势,其实总共也只有一两万游骑。

当然,一两万人,王崇古出城也是打不过的,但是守城还是绰绰有余,他一边巩固大同城防,一边向朝堂上书,请求朝廷定夺。

所以当王崇古的第二份奏疏送到京师,风向就彻底变了。

在报馆的公房内,沈一贯和苏泽正在说着这些日子群臣的趣事。

“这阵子朝堂上真是乱疯了,前几日边关说俺答入寇,有大臣上疏要请陛下仿效成祖,御驾督师北伐的;也有要陛下迁都南京,避其锋芒的。”

在一旁写稿子的罗万化也笑了起来,前几天朝堂上可以说是群魔乱舞,好不热闹。

这些爆论也不知道是这帮人当真不懂军事,还是为了博眼球博出位。

苏泽看向沈一贯,打趣说道:

“肩吾兄不是也上书,要调浙兵戍边吗?我听说张阁老对这个建议很认真,还亲自票拟了?”

沈一贯听到苏泽夸奖自己,不由的挺直腰杆。

沈一贯是浙江人,他上书的意见是调遣在抗倭战争中立下战功的浙兵北上。

浙江南部山区的矿洞很多,所以这里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矿工。

戚继光在浙江抗倭的时候,就注意到这些浙南地区的百姓善战,于是将他们编练入伍,这也就是后世的戚家军。

沈一贯应该是了解过戚家军的厉害,他的上疏也得到了张居正的支持。

自己这位好友应该是有军事才能的。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上,沈一贯在万历朝就做到了内阁首辅,在他主持内阁的期间,筹谋了抗倭援朝的战争。

沈一贯能顶着万历不理政,外朝官员掣肘,帝国财政崩溃的巨大压力,最终打赢了抗倭援朝战争,在军事上他的能力应该是合格的。

当然,苏泽也不会简单的认为,这就是沈一贯个人的想法。

随着隆庆给徐阶的园子赐名,清算徐阶的风暴被压下。

但是徐阶在政治上已经彻底失势,朝堂上又涌起了给徐阶政敌翻案的暗潮。

徐阶斗垮的是严党,那被徐阶对付的都是严党吗?

这其中一个最大的地方山头,就是曾经在浙江主持抗倭的胡宗宪。

胡宗宪的总督衙门在浙江,他在东南主持抗倭的时候大部分时候也都在浙江,整个浙江官场上,因为胡宗宪升迁立功的官员不计其数。

胡宗宪倒台后,这些官员自然也被影响。

在徐阶执政的时候,这些浙江籍贯的官员不敢吱声,如今徐阶倒台了,这些浙江籍贯或者和浙江有关的官员,就开始重新冒头。

而张居正显然也注意到了这股势力,他给沈一贯的奏疏票拟,也是表示了对这些“浙党”的态度,他张居正是愿意接纳这些浙党的。

历史上张居正也正是这么做的,做过胡宗宪副手的谭纶,在胡宗宪麾下效力的大将戚继光俞大猷,都是张居正后来启用的。

浙江籍的水利专家潘季驯,也是在张居正支持下治理黄河和运河的。

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关窍,沈一贯应该是被浙党推出来投石问路的。

当然,这对于沈一贯自己也是有好处的,这份奏疏虽然被皇帝留中,但是这个选项皇帝已经看到,如果北方局势真的溃烂到这个地步,那首倡浙兵戍北的沈一贯,就能得到大量的政治回报。

说完了前些日子的事情,沈一贯又说道:

“王总督的第二封奏疏送来京师,朝堂的风向又变了,现在朝中就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要坚决执行边禁政策,没收把汉那吉和不发商人的赃物,处置向俺答部走私的商人。”

“这其中最激进的是都察院,十三名御史联名上疏,要求将宣府大同周边的百姓迁回内地,在边境执行迁界禁边政策。”

罗万化抬起头皱眉说道:

“迁界?这么做边关空虚怎么办?宣府大同附近多少百姓,全部迁往内地怎么安置?”

沈一贯也点头说道:

“是啊,这帮言官说得容易,就仿佛朝堂只要一道命令,边关百姓就能安置下来,这些内迁百姓安置不当,闹出流民生变,怕是整个北方边务都要被他们败坏掉!”

“但是他们嚷嚷着禁边是祖宗之法,又拿先帝朝的例子说事,当年先帝曾经在宣大开马市,但是这些鞑靼反复无常,最终先帝也撤回成命,继续禁边。”

“现在这一派的声浪最大,很多大臣都支持坚壁清野,严格执行边禁。”

罗万化又问道:“另一派呢?”

沈一贯说道:“是山西参政郑洛为首的一批有关地方任职经历的官员,他们主张松弛边禁,和俺答部互市。”

罗万化皱眉说道:

“在俺答部包围大同的时候提出同意互市,这样会不会显得我大明太软弱了?”

沈一贯也点头说道:

“这一派被诟病的也是如此,言官也在攻击郑洛软弱无能,甚至还有言官说郑洛就是山西走私的后台,他主张松弛边禁就是为了自己牟利。”

“不过我看过郑洛的奏疏,他也不是要在现在废弛边禁,而是要和俺答部谈判,要求俺答部约束边关部落,等到边关局势稳定下来再开边市,其实也算是老成之言。”

沈一贯又低声说道:

“这郑洛是山西参政,也是宣大总督王崇古的副手,他这封奏疏怕是也有王总督的意思。”

“其实这些年王总督一直提议重开边市,但是朝中的反对声浪实在是太大。”

沈一贯叹道:“这次事件扑朔迷离,也不知道到底会怎么样,陛下好像也十分犹豫,对两边都是留中不发。”

苏泽则一句话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内阁重臣的态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