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本形成
1.资本形成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 ( Ragnar Nurkse) 的定义,资本形成是指社会不把它的全部现行生产活动用于满足当前消费的需要和愿望,而是以其一部分用于生产资本品——工具和仪器、机器和交通设施、工厂和设备,即各式各样可以用来大大增加生产效能的真实资本 ( Real Capital) 。资本形成来源于生产超过当前消费的“剩余”即储蓄。这种生产“剩余”或储蓄,通过投资和生产便转化为资本。资本形成不限于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即在技能、教育及健康等方面的投资。
2.贫困恶性循环
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提出关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他认为,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本稀缺,这是因为其宏观经济存在两个恶性循环:在供给方面,低收入意味着储蓄能力低,由此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导致低生产率,而低生产率造成进一步的低收入,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由此引起投资引诱不足,进而导致低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两个恶性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难以实现经济增长。第一个循环说明了资本存量、收入与储蓄三个主要环节的关系,第二个循环则说明了市场容量、收入与投资三者的关系。两个循环相互影响,使得投资引诱与储蓄无法互相配合与协调,因而很难打破两个循环。资本缺乏是造成两个恶性循环的关键,因而资本形成在消除经济停滞、促进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3.低水平均衡陷阱
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 ( Richard R. Nelson) 于1956年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概念。他认为,人口增长率对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很敏感。生活贫困,死亡率必然较高,从而抑制了人口的增长。一旦人均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人民生活将有所改善,从而降低死亡率并提高生育率,加快人口增长速度;然而,快速上升的人口增长率又将使人均收入回到原来的水平,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要从这个陷阱跳出来,必须做出最低限度的努力,或所谓“临界最小努力”,即通过大规模的投资促使提高人均收入的力量超过降低人均收入的力量,从而使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自然资源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下降,以致国民收入增长率将逐渐下降,直至国民收入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相等为止。此时,出现了新的均衡,但不是低水平的均衡,而是高水平的均衡。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它将是稳定的均衡。
4.大推进理论
罗森斯坦 罗丹 ( Paul Rosenstein-Rodan) 1943年提出了“大推进”理论。该理论主张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之所以要实施“大推进”战略,原因在于经济活动存在不可分性。第一,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基础设施投资是很多其他投资产生效益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才能产生收益。第二,需求的不可分性,各产业之间的产品互为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各个部门同时发展才能拉动整体需求的增长。第三,储蓄的不可分性。当收入增长到某—个限度之前,为了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相对压低消费以提高储蓄的幅度是有限的,只有当收入的增长超过那个限度之后,储蓄才能急剧地、大规模地增长,才会使大规模的投资成为可能。
5.两缺口模式
钱纳里 ( Hollis B. Chenery) 1966年提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两缺口模型。所谓两缺口,是指储蓄缺口 (即投资与储蓄之差) 和外汇缺口(即进口与出口之差)。该理论指出,当国内出现投资大于储蓄的储蓄缺口时,必须用进口大于出口的外汇缺口来平衡。
6.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莱宾斯坦 ( Harvey Leibenstein) 于1957年提出“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莱宾斯坦认为,要打破恶性循环,跳出陷阱,发展中国家必须首先使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人均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国民经济摆脱贫穷的困境。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必须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增长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力量,即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压低收入的力量。提高收入的力量决定于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压低收入的力量决定于上一期的投资规模和人口增长速度。当后一力量大于前一力量时,人均收入的增长被人口过快增长的力量所抵消,并退回到原来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中去;只有前一力量大于后一力量时,人均收入才会较快地提高,从而打破低收入稳定均衡。
7.外国援助
外国援助一般是指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赠予、贷款或投资,一般具有两个特征:第一,不以商业回报为目的;第二,具有优惠条款性质,相较于商业贷款,外国援助的利率更低且偿还期限更长。
8.官方发展援助
官方发展援助是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福利水平,向发展中国家和多边机构提供的赠款或赠予成分不低于25%的优惠贷款。分为双边援助和多边援助两类。双边援助有赠款和贷款两类,赠款包括技术援助、粮食援助、债务减免和其他赠款;贷款包括开发贷款、粮食援助贷款、债务调整等。多边援助是向联合国及其他多边机构提供的用于援助活动的捐款,以及对国际开发协会、各区域开发银行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认缴的资本等。
9.受援国吸收能力
受援国吸收能力是指受援国有效率地运用援助资金的能力。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外国援助之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目标,反而越来越依赖外国援助。为此,援助机构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时,越来越注重提高受援国的吸收能力,包括培训政府官员、完善基础设施、培养技术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