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南北夹击杭州
- 明末,从救援扬州开始
- 追梦千里之外
- 2254字
- 2025-03-14 14:11:59
刘秀要出兵也是看到了机会,浙东的军阀派人来联系,原来鲁王出任监国,开始到处拉联盟。
鲁王没有要求太多,因为刘秀的态度是谁打清军,他就和谁友好,其他的啥也别说,他也不会理会。
更南面的隆武帝以正统自居,就在刘秀这碰了个钉子,还派遣兵科给事中刘中藻为使者,前往绍兴颁诏,宣布两家无分彼此,鲁监国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担任同等官职。
鲁王已经对外宣称出任监国,隆武帝也设身处地着想,诚恳地表明:“收复南京之日,朕即让位给皇侄,彼时,朕一定穿布衣戴角巾,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
隆武帝的诏书,掀起了轩然大波。鲁监国手下群臣,赞成开读诏书和反对开读的,人数大约各占一半。
有大局观念的大学士朱大典、督师钱肃乐、大将方国安等人赞成闽浙联合,同意接受隆武朝廷的正统地位。
钱肃乐说:“大敌当前,如果大搞窝里斗,怎么可能成就中兴大业?倘若我们收复南京,帝号也不是福建人想夺就夺得去的。”
方国安也说:“大家心中所想的,都是收复祖宗疆土,不妨以降心相从。”
的确,清军南下,强敌迫近,同姓相争,难以中兴,而且各自为战,就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大学士张国维、督师熊汝霖、大将王之仁、国舅张国俊等却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唐王与鲁王的身份相同,凭什么向唐王称臣?
而且,鲁监国已经成为了浙东抗清的一面旗帜,一旦归统,很可能会使大好局面濒于瓦解。
张国维在疏中说:“国家遭遇了这场大变难,应该同心戮力,共图兴复。成功之后,先入关者为王,不可以分出谁在上谁在下。”
熊汝霖也说:“有功者王,乃是万古不变的定论。福建人投机倒把、乘时拥戴,其不过只拥有闽越之地,千秋万世,公道犹存。”
张国维还在朝堂上,当着众人的面侃侃而谈,说:“这纷争世乱,就必须看重谁先建功。唐殿下如果是提兵北伐,那我张国维愿意执戟为前驱。如果是想关起门来做天子,这样的人,绝对是太祖高皇帝的罪人,不敢奉诏。”
一番高论说完,张国维又掉头对隆武帝派来的使臣说:“张国维现在收集文武人才、训练军队,修缮军事器械为第一急务,你可以向唐殿下报告。”
毫无疑问,鲁王的立场是站在张国维等人一边的,谁也不想做手下。
以血统论,他觉得,自己和唐藩都是一样的,凭什么你唐藩可以登帝位我却不可以?和清军作战的时候,唐藩的军队哪去了?
唐藩的军队从杭州一路奔命,什么也顾不上,这也就算了。可是,到了福州,都登位称帝了,都过了几个月了,也没看到一兵一卒跟敌人见仗。
鲁王以退为进,先宣布退位归藩,在张国维、熊汝霖等人的坚持下,很快向隆武帝的使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说:“朱姓同宗,没有亲疏之别。义兵同举,无分先后,谁先成功谁即称帝”。
张国维还拔剑威胁钱肃乐等人道:“从今以后,有谁再敢替福建说话的,就先请他尝尝我张国维宝剑的滋味。”
没人反对之后,他又说,“今日就算是请太祖高皇帝来坐评此事,唐鲁之间的距离,可不只在八尺和一丈之间!”
隆武帝虽然饱受牢狱之灾,但人情世故也并不是不懂,知道单单空口白牙地许个诺,就让人家归入隆武朝的难度太大。
于是决定上点硬货,隆武帝命都御史陆清源,携带白银十万两前往浙东犒师。
并再一次以手敕强调说:“朕无子,王为皇太侄,朕有天下,终致于王。同心戮力,共拜孝陵。”
然而,已经铁了心闹独立的鲁监国,暗中下令部将,将陆清源杀害了。
这、这……!
隆武帝当场给气翻了,这是翻脸无情。
好,好你个朱以海,给脸不要脸是不是?你无情,休怪我无义!
隆武帝勃然大怒,扬言报复。鲁王迅速做出反应,命令张国维抽调义师,前往浙闽边界进行防御。
另委余煌为兵部尚书,接替张国维,总督北上之师,准备和隆武政权一争正统。
当然,唐鲁之间的战争一时半会还打不起来,因为距离太远,清军太近。
隆武帝另外想了个狠的,即绕过鲁王,直接给鲁监国政权内的文官武将进官封爵。
真别说,这一招,就把很多鲁监国政权的官员招揽入了福建。
鲁王觉察了,针锋相对,也派人来大挖隆武政权的墙脚,他还给刘秀送了不少钱,要求一起打杭州。
同时对于隆武政权,把这墙脚挖到了军界第一号人物,郑芝龙的身上。
隆武帝闻讯大怒,将鲁王派来策反郑芝龙的裘兆锦、林必达等人囚禁。
鲁监国上书索人,在书中对隆武帝只称皇叔父,不称陛下。
隆武帝同样把送信的陈谦关了起来,他的打算是先扣下来,杀人容易结仇了就很难划开。
御史钱邦芭密奏道:“陈谦是鲁王的心腹,郑芝龙的至交,今日如果不将他除去,以后一定会对我不利。”
于是,隆武又改变了注意,派人将陈谦斩首。从此,鲁监国与隆武帝彻底进入了敌对状态。
鲁监国为了把正统的地位争取过来,立志建功在隆武之前,结盟刘秀军后,还有行动。
他除了沿钱塘江布防外,憋足了气,准备收复杭州、再收复南京、祭拜孝陵,在海内树立自己的威望。
1645年八月,鲁监国向杭州组织了一次颇具声势的进攻,惜乎未能得手。
一次不行,再来!鲁监国晋封方国安为越国公、王之仁为兴国公,并且筑坛拜方国安为大将,节制诸军,准备再攻杭州。
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鲁监国本人亲自到钱塘江边西兴犒军,每名士兵赏银二钱,“责限过江,攻取杭城”
其实,鲁监国是有点不自量力,要知道,他所能倚仗的,不过方国安和王之仁两支军队,未免势单力弱,难以为继。
鲁监国也意识到自己力量孤弱的缺点,为了扩充队伍,不惜以高官厚爵收买支持者,一时间,朝廷鱼龙混杂,官职紊滥。
在这种并不切合实际政策的支撑下,鲁监国再次集结起了,一支号称二十万人的军队。
也许是刻意对外界显示出自己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又也许是宗室王爷的纨绔气味太浓,积习难改。
在这样一场大战之前,鲁监国居然在前线营地上调弄声色,更阑烛换,冠履交错,傞傞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