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抵达

灯光和旗语一起,又持续了大概十多分钟,戴二叔才结束了这场隔着海浪的交流,重新提起船速。

戴裕迟看着满脸求知欲的陆家叔侄,倒也没卖关子,直接给两人讲解起了刚才两艘船的交流内容:

“旗语我懂,灯语我才学呢,反正刚才那条船的人大概说了,温市那边有一艘船违规拉货,被码头管理处的人给查出来了,罚了一大笔钱。

那艘船在关照我们,如果我们也违规运货,最好尽早处理,不然温市那边正在整治呢。”

说完,他又撇撇嘴,满脸不屑:

“我们家的船手续齐全的,怕个球啊。不过老陆,咱们往回运香菇菌棒时,你记得多跑跑港口管理处啊,别因为这个被拿了,那就阴沟里翻船了。”

陆允川摆摆手,示意自己知道。

违规运货这事儿,在眼下的沿海一线正兴盛呢,不然易乌那么多温市出产的电子表和凉鞋,难道真是合法合规运过来的?

不过这种事情首尾太大,他一开始就没准备沾,能走正规程序干嘛还要铤而走险啊。

想到这里,他突然转身走回房间,从包里拿出了两张纸条,给戴裕迟展示着:

“老戴,你看这个!”

“什么东西啊,神神秘秘的。”

戴裕迟接过纸条,等到看清上边的字,他的眼睛突然瞪大:

“我糙!农资公司的介绍信和批条!老陆你哪儿弄的?”

陆允川给他的那张纸,赫然正是农资公司开具的批条,批条上的内容,就是香菇及相关生产资料的物资调拨通知书。

陆允川老神在在,对于戴裕迟的一番马屁坦然受之。等到戴裕迟的夸完了,他才笑着解释:

“之前商量着盖菇棚时,我不是专门去县城的农资站请教过嘛。当时站里的技术员就跟我说,盖农业大棚,最好用的就是塑料薄膜,可惜咱们县太小,塑料薄膜不好弄。但是......”

他从戴裕迟手里拿回批条,小心的放进口袋,才继续说道:

“你们还记得咱们在山道上救下的那辆卡车吗?当时我就注意到,他们车厢里运送的是PVC膜,就是之前技术员和我说过的,菇棚最好的覆盖物。

所以我才用边坡防护网的‘发明专利’还有所谓的‘救人英雄’的面子,跟农资公司的领导谈了笔买卖。”

话说到这,陆允川看着戴裕迟,突然清了清嗓子:

“哎呀,怎么有点儿渴呀~”

等到戴裕迟狗腿无比的从船舱里给他端来一杯茶,他才笑眯眯的继续解释:

“生意很简单,我把边坡防护网的‘发明专利’无偿赠送给农资公司,他们给我批香菇合法购买跟运输的条子,后续咱们买PVC膜一类的农业耗材,他们也会帮忙协调调派,价格还只收咱们成本价.......”

等到陆允川把自己的这次布局给戴裕迟、陆学远一一讲清,两人都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这个年代根本没有私人海运一说,陆允川手里原本持有的就是陆盛国走关系从公社提前开出来的介绍信,证明双湖大队的集体工厂需要采买一批香菇原料。

双湖大队的香菇场对外是集体企业,名义上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不像县纺织厂那样享受国家的资源分配扶持,万事只能靠自己。

但是这种性质反而给了陆允川方便,不然依靠河山县的农资系统,猴年马月才能搞得到香菇的菌棒。

陆允川原本的计划就是用这份介绍信,依靠戴家的关系搞批条,为此还和戴裕迟谋划了好久怎么说服戴爷爷。

没想到机缘巧合之下,批条直接被农资公司解决了,倒是让他们白做了许多的无用功。

香菇这事儿,还是农资公司的条子更加名正言顺。

不过批条这玩意毕竟有个地域限制,出了静波就没那么好用了,最多只能算是一种身份辅助一类的东西。

最有价值的还是那封介绍信,赋予了陆允川三个人一个“办事员”的官方身份。

这让三人前往清源考察香菇种植、以及后续小批量运输一些香菇样本的行为直接就成了合法的公派行为,最大化减少了各个方面可能会面对的困难。

就是戴裕迟还有点儿可惜,他砸了咂嘴,问陆允川:

“啧啧.......老陆,这么看,你的那个防护网的发明很牛啊,不然农资公司那边也不会这么行方便。就这么赠送给他们,会不会太可惜了啊?”

说起这个,陆允川倒是一脸轻松:

“我那个‘发明’没你想的那么厉害。说白了就是一个超前概念,以前没人想过能这么干而已。现在我想到了,还大概给了一个具备可行性的方案,算是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这个过程。

不过说穿了也只是一个构想而已,从构想到实际应用,还有一大段的论证过程呢。

而且这种技术属于民生工程,属于政俯战略的层面,咱们这种普通人拿着技术也没用。”

解释到了这,陆允川也没有再多说,让他们大概听懂了就行。

边坡防护网的技术,最开始是1950年在欧罗巴洲被发明的,一直到1995年才被传入华国,他不过是打了个时间差而已。

也得感谢自己前世那个扑街的编导职业,在给省交通投资板块的一家研究院做纪录片时,他是实打实研究和拍摄过边坡防护网的发展历史的,不然也不会记得这么清楚。

现在能用脑子里的“超前知识”为自己的创业计划换来一点助力,已经算是惊喜了。

原本关于PVC膜这些物资,他还想走一走戴家的关系呢,现在倒是也省下了这份人情。

陆允川大概解释完,对面的两个人似懂非懂的点头,看陆允川不想细说,也就不再追问。

三个人又在甲板上聊了许久,等到天色黑下来,才进了船舱。

发财大计的顺利施行让三个人都很兴奋,一直聊到后半夜,他们才沉沉睡去。

一夜无梦,第二天,当舱门被戴二叔砸的哐哐作响时,三人才发现居然已经接近中午了。

等到他们洗漱好了出了舱门,温市也到了......

——————————

到了新的地方,戴二叔也明显正经起来。

温市这边前两天才抓获了一艘违规运输的渔船,现在的检查尤其严格。

戴二叔不敢怠慢,从接近港口开始,整个人都呆在驾驶室内,在通过无线电和港口管理处取得联系之后,他清晰无比的报出了一连串的弦号和批文数字。

在得到港口答复后,他又将船停在港口外,早早的就拿出一大叠的批文和证件,积极配合港口管理船只的登船检查。

他们属于“渔改运”,且有正规的公派运输手续,所以检查速度和次序都比一般渔船要靠前。

但即便这样,戴二叔也一直忙活到下午,渔船才在港口引导员的指挥下,停靠到了一处码头上。

陆允川他们也不着急,慢悠悠的看着戴二叔走程序。

东江省直到2009年才开放私人海运,现在戴家这艘渔船的“公派借调”,本就是一种弹性做法,适度的小心谨慎也是应该的。

进港下船,天色已经是傍晚。

戴二叔跑了大半天的手续,现在也是一脸疲态,但他还不能歇着,只是委托码头办事处的一位熟人,带着戴裕迟他们去周边的招待所住下,就匆匆返回了船上。

到了招待所之后,那位熟人不仅安排了三人的就餐入住,还直接拿出了三张车票,说是戴爷爷那就安排好的,就是第二天一早由温市前往隆全的长途客车。

细致的安排让陆允川不得不感叹戴爷爷的周到和全面。

从摇晃的海船回到坚实的陆地,三人都睡得很好。

睡前,每个人都是信心满满,

清源,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