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隆庆帝驾崩和三辞三让的艺术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辰时三刻,乾清宫。

东阁大学士高拱死死攥住皇帝犹温的左手,太医院使徐伟以银针刺入隆庆帝膻中穴,观其纹丝不动。

又见掌印太监冯保将一面和田玉圭轻覆天子口鼻——玉面未起雾痕。

高拱、冯保和徐伟立马伏地哭奏道:“启禀皇后、贵妃娘娘,太子殿下。”

“皇上脉息已绝!”

陈皇后、李贵妃闻声以罗帕掩面而泣。

朱翊钧则是扑到隆庆帝的身体上,口喊“父皇!”放声大哭。

其他宫女太监也都纷纷跪地哭泣。

冯保抹着眼泪对朱翊钧道:“请太子殿下节哀。”然后就吩咐小内侍将朱翊钧搀扶到一旁。

他则是取黄绢覆在隆庆帝的脸面,然后依制用白纱囊盛殓隆庆帝的指甲须发。

这时张宏率十二名随堂太监将御榻移至乾清宫正殿,按“头北脚南“方位安放,以七十二盏万年灯环绕。

内官监火速送来大行皇帝衮冕,冯保亲自为其更换九章衮服,腰间系上十二旒白玉带。

“遗诏何在?”冯保的尖细嗓音在殿内回荡。

文书房太监捧出朱批遗诏,尚宝监掌印太监李芳,验明玉螭纽印玺无误后,当众钤盖“皇帝之宝”。

内阁首辅高拱率阁臣入殿,张居正、高仪依次在遗诏末尾用朱笔圈点,这是“阁臣副署“的定制。

随后由冯保当众再次宣读遗诏。

未时,钟鼓司鸣钟一百零八声。

锦衣卫指挥使朱希孝率缇骑封锁宫门,六科廊给事中依次登记出入人员。

文武百官在皇极门外跪成方阵,礼部尚书陆树声宣读遗诏,声震云霄:“朕绍膺鸿业,临御六载,忧劳宵旰,今疾大渐,殆不久于世。

今皇太子翊钧天资明睿,仁孝性成,着即皇帝位.......”

申时,哭临。

朱翊钧身着斩衰冕服,手持镇圭,在冯保导引下向大行皇帝神主三跪九叩。

陈皇后、李贵妃率后宫嫔妃行哭临礼。

酉时,内阁值房灯火通明。

高拱草拟《登极诏》,张居正斟酌“革弊政、振朝纲“等条目,高仪则负责核对《大明律》中关于国丧期间的禁令。

三法司奉旨将京城所有屠宰场封停,五城兵马司沿街巡查,严禁军民婚嫁作乐。

戌时,司礼监行文天下:“自闻丧日起,军民素服,朝夕哭临三日。官员百日之内不得饮酒食肉,违者以违制论处。”

南京守备太监亦需要在接急报后,即刻关闭孝陵地宫,遣人昼夜守护。

亥时,坤宁宫举行“移梓宫“仪礼。

冯保指挥内官监匠人将梓宫抬至乾清宫西阶,陈皇后依制用玉如意轻触梓宫四角,李贵妃则将先帝御笔《金刚经》放入随葬品中。

张宏率二十四名太监执引魂幡前导,将梓宫暂厝于仁寿宫。

紫禁城外,顺天府尹正在安排搭设灵棚,五品以上官员须轮流守灵。

翰林院则连夜撰写《大行皇帝谥议》,拟上“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庙号。

如此,整个帝国机器,严格按照《大明会典》的精确刻度,开始了为期二十七日的国丧。

————

以前看历史就好奇,为什么那些即将继位的皇帝也好,还是篡位的权臣也好,比如王莽、曹丕、杨坚、武则天等。

篡位都篡了,造反也造了,还非得要玩个什么“三辞三让”才正式登基称帝?

现在轮到自己了,朱翊钧才知道,原来人家这么玩,都是有目,有必要的。

新皇登基搞“三辞三让”。

其实就和你朋友请你吃大餐一样,你嘴上喊着:“哎呀,这不行不行,这不能让你太破费呀!我可不能去。”

但心里说不定已经想好点啥菜了。

这“三辞三让”也就是这么个事儿!

在中国,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名”与“器”。,

这“三辞三让”第一个就是要让自己登基名正言顺。

古人特别讲究礼仪章程,这就像是你去别人家做客要先敲门一样。

当皇帝也得有个当皇帝的规则,这“三辞三让”,就是这个规则流程里面很重要的一项。

新皇帝首先得先客气客气,表示自己可不是盼着自己的父皇早死啊!

自己也不是那种看见皇位就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就想登基当皇帝的人。

毕竟现在满朝文武可还都是先帝,你父亲的人,结果你老子刚死,你当儿子的就急吼吼的要顶你爹的班。

你让那些老臣怎么想?让那些跟着你爹出生入死的人怎么想?

所以你要推辞推让,要显示出自己特别有风度,特别有涵养来。

而且这皇位也不是那么好坐的,而且一旦坐上去了,那就是意味着责任很麻烦,就容易被人惦记算计。

所以新皇帝搞一个“三辞三让”,就像是在试探一下这个皇位到底好不好坐,给大家释放一个信号,我可准备当皇帝了!

你们谁赞成,谁反对?

同时也可以摸摸大臣们的底,毕竟新皇刚刚登基,对大臣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还是没有底。

这时就可以通过“三辞三让”,让大臣们一个个的出来劝谏,给这些大臣一个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对新皇帝的支持。

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让大臣们站队表态的仪式。

这时候谁积极拥护,谁有点敷衍,谁甚至是反对,他们的态度如何。

新皇帝一眼就能看明白,从而做到心里有数。

此外,三辞三让还可以缓冲矛盾,就比如明成祖朱棣,靖难夺位以后,就通过反复的辞让,淡化谋逆的色彩。

转而强调“奉天靖难”的合法性,这和曹丕的禅让一样。

这样来来回回几次,就能淡化一些东西,强调一些东西,从而让自己的皇位名正而言顺。

而且每一次的辞让都有它实际意义所在。

就比如,朱翊钧的第一次辞让,是在会极门。

在文武百官面前辞让,象征着先皇驾崩,皇太子以储君的身份,准备登基称帝。

有预示预告的性质在。

因为先前的托孤,和隆庆帝突然绕过绕过内阁,当众提前公布遗诏。

打乱了太多人的谋划和心思,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朱翊钧并没有过多的暴露自己。

但是难免有心人会推测到自己的身上,所以现在的他还得苟一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