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古文孝经碑

碑刻于南宋孝宗时期(公元1163-1194年),通高300厘米,宽137厘米,厚37厘米,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碑首呈圆弧形,碑额上刻有“懿简公神道碑”七个大字,字体端庄,气势雄浑,彰显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碑文采用左起楷书,竖刻38行,每行最多84字,全文共计2645字,字径2.5厘米,布局严谨,字体工整。

蔡京碑的全称为《赵懿简公神道碑》,因由宋代著名书法家蔡京亲笔书写,故今人习惯称之为蔡京碑。

懿简公姓赵名瞻,字大观,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官员,曾官至同知枢密院事,于1090年去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神道碑是古代为纪念逝者而立的一种墓碑,原立于陕西周至县的赵瞻墓前。

这通蔡京碑是赵瞻的后人因避难迁徙至北山地区,为纪念先祖而重新刻制的。

碑文内容详实,书法艺术精湛,是研究北宋历史和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蔡京作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人品虽备受争议,但书法造诣极高,独具一格。

宋代《宣和书谱》曾评价蔡京的书法,称其深得王羲之笔意,自成一家。

正书如冠剑大臣,端庄肃穆;行书如贵胄公子,潇洒飘逸;其大字作品更是冠绝古今,鲜有匹敌。

然而,蔡京失势后,其书法作品遭到大量毁坏,存世极少,因此这通蔡京碑显得尤为珍贵。

————————————

古文孝经碑坐落于北山第103号窟,该窟为方形人字顶结构,位于北山佛湾北段的最南端。

碑文的刻石时间可以追溯到南宋孝宗时期(公元1163-1194年),历经数百年依然保存完好。

碑文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占据了窟内壁面以及窟外左右两侧的岩壁,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孝经》是孔子论述“孝”这一儒家核心思想的重要文献,在其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古文和今文两个版本。

古文版本共有二十二章,而今文版本则有十八章。自南北朝以来,古文《孝经》逐渐失传,唐代玄宗李隆基御注的《孝经》颁行天下,成为十八章的今文版本,并被刻于太学,即现今西安的石台孝经。

因此,北山遗存的这通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显得尤为珍贵,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团的杨家骆、顾颉刚等专家在考察北山石窟时,对这通古文孝经碑给予了高度评价,赞誉其为“寰宇间仅此一刻”。

碑文开篇即提出了“孝”的标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句话明确了孝顺的起点和终点,强调了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传承和发扬。

碑文进一步规定了从天子到庶人各阶层行孝的具体范围。

天子要以孝道教化百姓,诸侯要保卫社稷和人民,卿大夫要能守护宗庙,士人要能保住禄位,祭祀祖先,而庶人则要谨慎修身,节约用度,以赡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