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众正盟誓

  • 继唐
  • 尚中夏
  • 2163字
  • 2024-10-21 07:51:30

“既然朝堂已是田令孜的一言堂,崔相公附和即可,应当将精力放在将来,提前做好准备。”

在座诸人皆是朝堂高官,他们这几年都是一直听着黄巢叛军胜利的消息过来的,官军的得性他们也是心知肚明。

但是又有谁愿意去揭穿皇帝的新衣呢?大家随波逐流,事后也法不责众。但如果要挑衅田令孜的权威,说不定就得被发配到岭南。对了,岭南已不属王化,流放距离可以短点了。

崔煜毫不客气道:“你以为长安城和你的同州府一样吗?可以肆意妄为?崔相公做事,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呢。”

秦承反问道:“如果田令孜真认为此战必胜,黄巢叛军无法染指关中,为何还要击球赌三川,让自家兄长陈敬瑄出任西川节度使,心腹杨师立出任东川节度使,另一心腹牛勗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这难道不是为了日后圣人幸蜀做准备吗?”

众人与崔煜只能默然,他们敢反驳秦承,可不敢反对田令孜。

崔康此时说道:“大家共商国是,知无不言,言者无罪。我倒觉得秦郎君所言颇有几分道理,提前多做些准备也无妨嘛。”

秦承这才醒悟过来,原来崔康早有此意,不过是想来让自己当这个出头鸟罢了。

崔康接着道:“诸位都是朝廷重臣,理应为国分忧解难。眼下许多地方同时遭受蝗灾、旱灾以及叛军袭扰,正是诸位用武之时嘛。”

崔煜见众人面露难色,则主动道:“我忝为谏臣,却不敢直言君过,还有什么面目再任右拾遗一职?我愿外放为一州刺史,为黎民多做些实事。”

崔煜此举倒让秦承刮目相看,此人虽有些自傲,但也是勇于任事的。

但崔康却道:“你的位置对我们太重要了,无人可替。当然诸位也太过担忧,具体事宜我还得与其他相公及田中尉再商量一二,他们占了节度使的位置,刺史的位还是要分润一二的。”

随后崔康又是一幅忠厚长者的做派,与众人饮茶作乐。

除了崔煜,其他重臣多愿意结交秦承,频频与他问候、闲聊。秦承不媚上,但也不会与笑脸人作对,他也愿意多结识一些重臣,为日后行事多些方便。

过了好一会,崔康向秦承招手,秦承连忙起身走了过去。

崔康敲了敲桌子,四周仆人全都散开,列席的朝臣也稍稍挪远。

崔康问道:“田中尉最近一直在为神策军招募兵马,扩充军备。他还想从地方上抽调点强兵来充实神策军,你手里铁林军有堪用的部队吗?”

此话倒是惊到了秦承,崔康也图穷匕见了,看来这就是他此次邀请自己的目的了。

秦承坦率道:“是否堪用得取决于崔使君的期望了。如果是为了优于其他神策军,我现在去招募都来得及。如果只是为了在圣驾出游时,防护盗贼,同州驻屯各县之兵足矣。如果是为了......”

崔康轻轻的拍了拍秦承的手,阻止他继续说下去,露出一个“我懂了”的笑容。

崔康接着轻声叹道:“若是昔日甘露之变时,文宗手上若有一支两千人的强军,也足以诛杀权宦,不复为后人笑。”

唐文宗太和九年,唐文宗为摆脱宦官控制,与李训、郑注等文人近臣发动了一场志在诛杀宦官、夺回皇权的政变,史称“甘露之变”。

文宗命人假称左金吾衙门后院之石榴树昨夜有甘露降临,诱骗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众宦官前往观赏。

但由于文宗手里只掌控了数百名私兵,无力击败神策军,致使政变功亏一篑。

秦承认真望着崔康,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透眼前这位相公了。

难道他是一位权欲熏心的伪君子,试图独揽大权?还是真渴望诛杀宦官,重振朝纲?

这些对秦承都不重要,如果自己能有两千兵马在中枢,也极有利于他日后行事。

秦承郑重道:“我一定会在同州军里精选最精锐的两千兵马,响应朝廷调令。日后相公若有差遣,他们一定会严遵指令,不负相公所托。”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崔康闻言,并没有去纠结具体细节,说道:“你,我是信得过。不日,朝堂便会有旨意颁下。你就当履行正常公务即可,我会照顾好你的兵马。”

崔康言罢,朝秦承点了点头,便请他回去。

接着他斜靠椅背,不断招呼其他人过来详谈。

秦承内心依然震惊,他靠着椅背仍不断消化方才崔康所说。而崔康却一直神态自若地接见其他人。

许久,崔康举杯走向院落中央。

他说道:“内有权阉祸乱朝纲,外有巢贼犯上作乱,此诚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我辈岂可贪生怕死,自当庶竭驽钝,尽忠报国。”

纵是崔康已提前跟大家分别都通过气,此番言论还是引起众人惊诧。

所谓忠君报国的言论,此间诸公可以说一天也不重样。但这番话的矛头同时对准了田令孜,那就兹事体大。

院落里的气氛稍微冷了一点,原本不喜欢做出头鸟的秦承只觉自己责无旁贷,便起身端起茶杯。

他正巧发现崔煜也同时站了起来,崔煜先是投来赞赏的目光,随后撇过脸去。

两人异口同声道:“我愿追随崔相公,庶竭驽钝,尽忠报国。”

有一便有二,大家陆陆续续也都站了起来一表忠心,并将杯中茶饮下。

宣誓后,众人便开始享用午餐。秦承用完后,便向崔康告辞。他不像京里的官,有这么多闲情雅致。

曹国与冯武等亲卫早已等候多时,众人直接回到进奏院。

刚进进奏院,秦承稍稍梳洗了一番,曹国便带着一个精美的盒子进来。

秦承眼前一亮,寻思着曹国这是带来了什么宝贝。

曹国不敢兜圈子,直接打开盒子,里面放着一条镶嵌有许多宝石的犀牛皮腰带。

秦承记起来了,此腰带是秦氏祖传宝物,每一代家主都会在上面镶嵌一颗宝石。

曹国当时准备购买东市一家大商铺时,受困于当时秦氏商行银钱不足,秦承就直接将此物拿去让他典当,以弥补不足。

曹国真诚道:“长安分铺的盈利早已足够赎回此件宝物,可一直没有找到后来的主人,最近我们才在市场上发现,我立即就花了原来卖出的两倍价格买回此宝。曹国绝不会忘记郎君当日之恩。”

“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