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前沿

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与成效研究[1]

张学良 刘江华 盛伟 李梦旭[2]

摘要:“申请—考核”制是博士研究生公开招考的一种方式,并逐步成为博士招生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国内高校已经在不同学科和专业进行了该项制度的实践。本文以上海财经大学博士招生方式改革为背景,梳理了“申请—考核”制的演化历程;并以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招生方式改革为例,通过阐释“申请—考核”制的具体要求与实施流程,分析了“申请—考核”制的优势与劣势;进一步根据可获得的、有价值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考察了“申请—考核”制在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为博士招生方式改革提供经验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改革;“申请—考核”制

博士研究生是我国教育体系培养的最高学历人才,对满足国家发展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作用[3]。自1981年我国高校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起已历经38年,作为国家拔尖科研与创新人才,博士研究生的队伍日益壮大。2004—2018年,我国博士生在校人数连年攀升,由2004年的16.561万人增长至2018年的38.9518万人;此外,博士招生数也逐年增长,由2004年的5.3284万人增长至2018年的9.5502万人(如图1所示)。随着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逐渐增加,社会各行各业对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机制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在博士研究生选拔方式方面,以传统考试制为主的普通招考方式难以准确而全面地对考生的知识体系、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考量,进而阻碍了科研单位有效地选拔有科研潜质的优秀研究生[4]。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对博士研究生的招考方式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传统的普通招考方式正逐步向“申请—考核”方式转变。2019年,各高校招生简章显示:清华大学已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则综合采用普通招考、“申请—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文章从博士招生方式改革的背景着手,以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为例,阐释“申请—考核”制的具体要求与实施流程,分析“申请—考核”制在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基于可得数据检验“申请—考核”制的成效,并提出相关的经验启示。

一 “申请—考核”制产生的背景

我国现有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分为四类:普通招考、“申请—考核”、硕博连读及直接攻博。一直以来,普通招考是博士研究生招生的首要招生方式。普通招考方式以考试分数为主要录取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平、公正、公开,但该招生方式存在的笔试内容刻板僵化、面试过程流于形式等弊病降低了招生单位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5]

为改革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2007年开始,部分高校开始采用“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6]。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于2007年率先在部分学院和专业采取了“申请—考核”制,拉开了博士生招生方式改革的序幕。2008—2012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均陆续实行了“申请—考核”制。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考试招生改革,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此后,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进入快速扩散阶段,“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在我国高校的应用日益广泛。

图1 2004—2018年我国博士生在校人数及招生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依照《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指示,为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自2013年起,学校开始实施博士生招生方式改革。2013年,学校经济学院和会计学院两个学院部分专业开设了“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试点,但仍有部分专业保留原有的统考方式。2015年,“申请—考核”制试点工作推广到7个学院,分别是经济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数学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会计学院。2016年,“申请—考核”制试点新增了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院2个学院,2018年,又新增了交叉科学研究院。截至2019年,学校共有10个学院实施了“申请—考核”制,其中部分学院采取普通招考与“申请—考核”制相结合的方式。

二 “申请—考核”制的具体要求与实施流程

(一)“申请—考核”制的具体要求

“申请—考核”制,是指由院校组织专家组对申请人所提交的材料进行筛选,合格人员参加院系组织的笔试和面试环节,最终根据申请人的总体表现确定录取名单的招考方式[7]。2015年,学校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全部专业开始采取“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根据学校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以及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的相关规定,学校及学院在报考资格、外语水平、材料提交等方面对申请人提出了具体要求。

1.报考资格

一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二是,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入学时未毕业或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同等学力者须符合获得学士学位后满6年或6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修读过硕士生的主要课程,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本专业学术论文。三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体检标准。四是,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2.外语水平

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及掌握国际学科前沿领域与研究动态,博士生招生注重对申请人的外国语能力的测试。外语水平必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大学英语六级成绩达到430分及以上,或雅思6.0及以上,或托福90分及以上;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外文专业学术论文。

与“申请—考核”制提出明确的外语条件不同,普通招考则在初试与复试中分别以笔试和面试的形式对考生进行外语能力测试,未在报名审核环节对考生的外语条件提出具体要求。

3.材料提交

申请者要提交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学位和学历证书复印件、专家推荐信、个人陈述、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代表性学术成果以及研究计划等重要材料。其中,个人陈述是申请者的一张“名片”,重在简述申请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突出能力与特别成就。本硕阶段的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代表性学术成果均是历史性资料,可以反映申请人过去的学习与科研情况。其中,代表性学术成果是“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中的关键材料,可反映申请人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潜力,可向招生单位传递申请人科研兴趣大小、科研创新能力高低的信号。代表性学术成果包括已经发表的论文与未发表的工作论文,其中已发表的论文可有力说明申请人已具备的科研创新能力,无疑是专家评委着重关注的材料。研究计划旨在简要说明申请人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学术研究的方向或领域,这通常是申请人认为较为难以完成的一份材料。对于大多数尚未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学生而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方向或者研究计划仍是未解之谜。然而,研究计划既是对考生的一大考验,又是考生科研素养以及科研潜力的有力体现。因此,研究计划也成为专家评委着重关注的材料。

与“申请—考核”制不同的是,普通招考未要求考生提供研究计划,对考生资料提交的要求相对宽松。这一显著差异导致普通招考方式在招生环节弱化了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在后期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难免出现个别博士研究生由于科研水平不达标而肄业的现象。相反,“申请—考核”制在最初的环节就通过设定科研标准从而对博士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筛选,进而提高生源质量并更好地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

(二)“申请—考核”制的实施流程

学校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申请—考核”制博士生招生活动每年度进行一次,并于秋季学期完成招生工作。一般而言,学院于每年10—11月开通网上报名与材料审核,于12月进行复试并确定录取名单。如图2所示,“申请—考核”制的实施流程包括网上报名、材料递交、初审、综合考核、录取5个环节。

申请人在材料递交后,满足报考资格的申请人将进入初审名单,并参加综合考核。综合考核由学院自行组织,包含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以及学术能力考核。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主要包括考核申请人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方面;学术能力考核综合采取笔试、面试形式考查申请人的专业知识储备情况、科研创新能力、外语能力。

在综合考核环节,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组成5名及以上的专家综合考核小组,对进入初审名单的申请人一一筛选。综合考核分为笔试与面试两个部分,其中笔试内容主要考查经济学理论、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面试环节重在对申请人已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水平、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科研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考核。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总分均为100分,两项成绩分别占比25%和75%,将两项成绩加权求和便确定申请人最终的考核成绩。面试结束后,经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确定拟录取名单,经在学院网站公示一周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后录取。

与“申请—考核”制不同,学校普通招考于每年12月进行网上报名,并于次年3月开展选拔考试。如图3所示,普通招考制的实施流程包括网上报名、初试、材料递交、资格审查、复试、录取6个环节。其中,初试采用笔试考核方式,科目为外语与两门业务课,每门满分为100分,总分为300分。初试通过后考生需递交材料,资格审查通过者方可参加复试。复试由招生院(所)自行组织,包含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与学术水平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方面;学术水平考核以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语能力测试。同等学力报考者在复试过程中需加试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及两门硕士学位专业课(笔试),其中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统考经济数学(运筹学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对比“申请—考核”制与普通招考制可以看出,两种考核制度均包含笔试与面试,然而“申请—考核”制将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分别赋予25%和75%的权重,综合考量考生笔试、面试表现以此确定申请人最终的考核成绩;普通招考制中笔试成绩、面试成绩则分属不同的环节,其中笔试成绩具有“一票否决权”,在考核中具有更高地位。此外,“申请-考核”制在开展笔试与面试之前会进行严格的初审,而普通招考制的资格审查环节主要目的为核实考生报名信息是否属实。

图2 “申请—考核”制的实施流程

图3 普通招考制的实施流程

三 “申请—考核”制的优劣势分析

通过对比“申请—考核”制与普通招考制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流程,我们发现“申请—考核”制在多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申请—考核”制的优势

1.申请准备简易快捷

“申请—考核”制的前期准备以申请者递交相关证明材料为主,与普通招考方式相比,这种前期准备方式非常简易和快捷。一方面,为申请人节省了大量复习备考的时间,免除了其参加统一的入学考试的担忧,避免因考试失利而带来的身心损失;另一方面,有利于申请者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与科研计划,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普遍而言,有攻读博士学位意向的学生大多会优先考虑报考具有“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的院校和专业。

2.考核方式灵活多变

“申请—考核”制关注点在于申请人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潜力,而不局限于单一的门槛条件。譬如,在传统的统考方式中,外语成绩是一项硬性指标,申请人如果没有通过划定的外语分数线,科研能力即使十分突出也仍被拒之门外。相反,对于申请—考核方式而言,外语成绩则不尽然构成门槛威胁。通常而言,在英语六级、雅思或托福等外语成绩不达标的情况下,如果申请人在其他方面具有优异的表现,比如已经有发表的英文论文,那么申请人仍有机会进入复试名单,并参加综合考核环节。因此,简单灵活的“申请—考核”制有利于吸引科研能力突出的优质生源,从而有利于提高博士生招生的质量。

3.引入竞争并促进改革

博士生作为国家拔尖人才的重要来源,是各大招生单位的重点关注对象。不难发现,有攻读博士学位意向的学生更加青睐采用“申请—考核”制的专业和学校,这就给招生单位带来了潜在的生源竞争压力。一方面,与未采用“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的招生单位相比,实施“申请—考核”制的招生单位生源会更加充足。可以预见,在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实施“申请—考核”制的招生单位将逐渐增多,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博士生招生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申请—考核”制的招生单位之间也存在生源竞争[8],只有那些“口碑好”的招生单位,才能吸引更优秀的博士生生源。在优秀生源的竞争压力下,各招生单位将更加注重“申请—考核”制的实施效果,这将有利于提高博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申请—考核”制的劣势

1.审核信息量大

为了充分证明申请人的报考资格、专业知识储备和科研创新能力,申请人需要按照招生单位的规定提交必要的材料。这些材料件数较多,信息量较大,接收单位很难在短时间内鉴别材料的真伪,并搜索到有价值的信息。“申请—考核”制的关键环节是综合考核(即面试)通常由学院相关教师组成评审小组,集中审核申请人的材料,并对申请人的面试表现做出评价。对评审小组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申请人提交的大量材料“去伪存真”,并在候选人中“优中选优”,并非易事。

2.考核量化标准不一

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价申请者,并让导师更好地了解申请人的学术能力、科研潜力以及学生的个人品性,招生单位通常会组织评审小组,以申请材料的审查结果、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储备、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等主、客观信息为依据,对申请人进行考核。然而,不同招生单位的评分标准并不统一,评审小组的不同成员也存在主观偏好与个性化特征,从而容易导致在主观评价方面出现分歧。因此,“申请—考核”制的考核标准存在弹性,考核量化标准难以统一。

3.存在不公开、不公正、不透明隐患

“申请—考核”制主要采取“申请+面试”、“申请+笔试+面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面试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核结果,而博士生导师是面试环节的主要面试官。在“申请—考核”制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拥有自主决定权的博士生导师在招生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人情”行为。譬如,提前告知笔试或面试内容,安排具有利益关系的评委,变更考核结果等现象[9]。这些“人情”行为将会导致“申请—考核”制的结果不公平、不公正、不透明。

四 “申请—考核”制的实施效果

基于“申请—考核”制的优劣势分析,文章以学校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为例进一步考察“申请—考核”制的实施效果。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自拥有博士招生资格以来,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博士招生方式:普通招考、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普通招考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进行考试选拔,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其中笔试包含外国语和两门专业课,笔试成绩在录取中起主导作用。硕博连读方式是指从优秀在读硕士生中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遴选,其考核方式接近“申请—考核”制,因此,文章将其视为“申请—考核”制的一种方式。2015年,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全部学科和专业开始采取“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至今,“申请—考核”制实施已有5年,博士招生生源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否得到提高?通过该制度被录取的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是否更加显著?基于数据可得性,文章搜集了学院2012—2018年博士生的相关信息,并将其处理成可视化的数据,进而对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方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较为客观而深入的解读。

(一)报考和实际录取人数

如图4所示,2012—2018年,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博士报考人数与实际录取人数(含硕博连读生)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录取比例波动较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特征。

图4 2012—2018年博士招生报考、实际录取人数

注:实际录取人数是指实际入学的人数,不包括放弃录取资格的人数。

资料来源:由作者整理所得。

从报考人数的变化来看,2015—2018年的报考人数显著多于2012—2014年,其中,2012—2014年的报名人数均低于55人,2015—2018年的报名人数均高于70人。此外,2015年的报名人数达到了历史峰值(92人),几乎是2012—2014年各年报名人数的两倍。这表明,2015年开始实施的“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改革,在吸引博士生源方面效果显著,其通过大幅提高申请本院所的博士生的数量,为“优中选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实际录取人数和录取比例来看,虽然在总量上实际录取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12年的8人增加到2018年的18人,但是录取比例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低于30%)。实施“申请—审核”制之前(2012—2014),普通招考方式的录取比例处于19%—30%的区间范围;而在实施改革之后(2015—2018),“申请—考核”方式的录取比例处于14%—26%的区间范围,明显低于改革之前的录取比例。需要指出的是,2015—2016年报考人数较多,均超过90人,而录取比例却远低于其他年份。基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与统考制相比“申请—考核”制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学院在招考方式改革过程中始终保持谨慎、宁缺毋滥的态度,尤其是在改革的初期(2015—2016)。

为探究博士生生源情况,本文进一步对考生生源地及毕业院校进行了分析。由表1可知,2012—2018年期间,本院所的报考和录取考生的生源地以及毕业院校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报考考生的毕业院校数量的增幅尤为明显,由2012年的37所增长至2018年的57所;录取考生的毕业院校数量由2012年的8所院校增长至2018年的14所院校。这表明,从生源地以及毕业院校这两个方面来看,我院所的报考考生以及录取考生生源越发多样化。

表1 2012-2018年考生生源地及毕业院校

资料来源:由作者整理所得。

此外,本文还对报考和录取人数的性别结构进行了分析。由表2可知,2012—2018年期间,本院所的报考和录取人数的性别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男生多于女生的特征。样本期间,男女性别比大多数大于1(除2012年的录取人数外),尤其是2015年,该年度报考和录取的男生数量均是女生数量的2倍以上;即使是在报考时男生和女生数量相当的情况下,如2017年,在录取时男生的数量仍然大于女生。这表明,总体上,在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方面,男生人数略高于女生人数。

表2 2012-2018年报考和录取人数性别结构

表2 2012-2018年报考和录取人数性别结构续表

资料来源:由作者整理所得。

(二)科研能力分析

1.基本科研情况

基于本院所学生可获且有价值的信息,本文构建了以下指标来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科研能力:(1)博士期间A刊发文数量;(2)博士期间B刊发文数量;(3)B刊及以上人均发文数量;(4)平均在校学年;(5)出国深造人数;(6)省部级及以上纵向课题数量;(7)实际录取人数。

需要说明的是,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数量以申请人报名时所填写的内容为依据而进行搜集与整理所得的数据。A类期刊和B类期刊的发文数量,由本文依照上海财经大学所规定的期刊目录进行判断分类后汇总而得。平均在校学年,是指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博士研究生学籍的有效时间,已毕业的博士生的在校学年指从入学第一学年到获得博士学位所用的时间,未毕业的博士生的在校学年按照实际年份与入学年份的差值计算。出国深造人数,包括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或上海财经大学资助的联合培养博士的人数。省部级及以上纵向课题,包括由博士生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表3 2012-2018级博士研究生科研情况

表3 2012-2018级博士研究生科研情况续表

资料来源:由作者整理所得。

表3为2012—2018级本院所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本学院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4年,博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制为6年。2012—2015级博士生多已毕业,2016—2018年级博士生均处于在读期间。从博士期间所发表的A类期刊和B类期刊数量来看,2015年入校的博士生共计发表了7篇A刊和18篇B刊,两类期刊的发表数量均高于前几届博士生。2015级博士生的平均学年仅为4.55,远少于2012—2014级博士生。综上所述,“申请—考核”制所招收的2015级博士生科研能力相对较强,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本院所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因此其攻读博士学位所花的时间更短。此外,出国深造和省部级及以上纵向课题两项指标的数据基本呈递增的趋势,也进一步表明,“申请—考核”制所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具有更强的科研能力。

2.定量分析

上述描述性分析已经表明“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相较于普通招考制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仅在时间上对各指标进行简单的对比,容易忽视不同指标在衡量博士生科研能力中的不同作用,难以客观综合地评价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强弱。因此,本文进一步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对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较为客观地综合评价。

由于2017级和2018级博士生的在读年限短,处于刚入学的阶段,主要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科研成果较少,其科研成果无法体现其科研能力。为降低博士生在读年限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2012—2016级博士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以下可比性较高的指标(见表4)来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科研能力:前三学年在B刊及以上发文数量(var1);前三学年在B刊及以上人均发文数量(var2);出国深造人数(var3);省部级及以上纵向课题数量(var4)。

表4 2012-2016级博士研究生科研情况

资料来源:由作者整理所得。

本文利用Stata15软件对变量进行因子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个数为1,累积贡献率为79.9%,这表明主成分1(Comp1)包含了全部数据79.9%的信息,能够较好地线性表示原有数据。基于文章研究目的,var1-var4均为科研能力的代理变量,Comp1的高贡献率反映出所选指标对科研能力的解释能力。

表6报告了各变量的KMO值和SMC值。其中,KMO值为抽样充分性测度,用于测量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强弱的指标,通常介于0与1之间,KMO值越高,表明变量的共性越强;SMC值是指一个变量与其他所有变量复相关系数的平方,SMC值越高,表明变量的线性关系越强,即共性越强,主成分分析方法就越适用[10]。结合表6结果可知,所有变量合计的KMO值约为0.61,表明变量之间的共性处于勉强能够接受范围。需要指出的是,受样本数据量的影响,变量KMO值整体偏低。然而,经验事实告诉我们,论文发表、课题申请以及出国交流都是反映博士生科研能力的优良指标,科研水平较高的博士生有更高的机会发表高水平期刊、申得省部级(及以上)课题、赢得出国交流的机会,因此本文认为var1-var4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此外,各变量SMC值均较高,这进一步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合适的。本文还展示了特征值的碎石图以判断应选取的主成分的个数(见图5),判断标准为:特征值大于1以上的点的个数代表应该选取的主成分数量。图5所展示的结果与表5一致,即应该选取1个主成分。

表5 特征值和累积贡献率

表6 KMO和SMC值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预测结果(f1)以及因子的贡献率(c1),可以计算出本院所2012—2016级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Score=f1*c1。如图6所示,2012—2014级博士生的科研能力综合得分整体较低,而2015—2016级博士生的综合得分相对较高。其中,2015级博士研究生是我院所实行“申请—考核”制招收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其科研能力综合得分最高,为1.04。此外。2016级博士研究生综合得分位居第二,为0.26分。该结果证实了我院所“申请—考核”制实施以后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的事实。这一结论与上文表3的分析结果相互印证。

图5 特征值的碎石图

图6 2012—2016级科研能力综合得分

五 博士招生方式改革的思考

“申请—考核”制在许多国外大学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博士招生方式,然而,该项制度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各大高校对该项制度的应用也仍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因此,该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还存在较大的空间。本文基于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经验思考:

第一,“申请—考核”制是我国博士招生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与必由之路。打破传统的“分数定输赢”模式的“申请—考核”制,具有简易灵活等优势,不仅深受广大拥有攻读博士学位意愿考生的青睐,还能激发招生单位在博士生遴选和培养方面的积极性。毋庸置疑,“申请—考核”制是促进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的关键举措,国内各大高校应积极稳妥地、因地制宜地促进本单位的博士招生方式改革,推动我国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第二,审核标准与量化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规范、客观、科学的考核标准是确保选拔结果公开、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既要做到择优录取,又要防止“差别对待”。各招生单位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善本学科或本专业的招生流程和操作细则,制定符合本学科或本专业的审核标准。在综合考核的过程中,应注重考核内容在设计形式上的多样化,不应仅仅以申请人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科研成果而进行定论,也应通过其他诸如“学术头脑风暴”形式甄别申请人的未来可塑性与可挖掘的潜力。此外,还应尽可能全面地公布审核结果,包括每位申请人在各项量化指标上的得分情况,以增强制度的可信力。

第三,将生源选拔与后期培养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生源选拔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通过“申请—考核”制能够遴选出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高、具备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潜力的学生。然而,为促使这些被录取的学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能够有较好的科研产出与较强的创新能力,仍然要十分注重对其进行后期的培养。由于“申请—考核”制免除了学生参加统考的任务,学生往往缺乏自主加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的动力,这就容易出现“有科研能力却缺乏专业知识体系”的情况。遗憾的是,缺乏相应专业知识储备的博士生等同于“没有灵魂”的科研机器,这显然与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悖。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因此,各招生单位必须加强对博士研究生后期的培养工作,力图弥补“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可能存在的缺憾。

Practice and Results of the Reform of Doctoral Enrollment

Zhang Xueliang,Liu Jianghua,Sheng Wei,Li Mengxu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way of doctoral enrollment,the“applicationexamination”procedure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main pattern of doctoral admissions.In recent years,increasing number of universities have applied“application-examination”procedure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subjects in China.Based on the reform of doctoral enrollment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application-examination”procedure.In addi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application-examination”procedure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aking the Schoo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Furthermore,based on the available and valuable data,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sults of“application-examination”procedure in the Schoo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helpful experience and insights for the reform of doctoral admissions according to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Doctoral Students; Reform of Enrollment; Application-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