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二 享学课堂赋

武宏钧

淮河泱泱(shāng shāng)[1],颍水莹莹;东临吴越,西接原中。周为“慎邑”,秦置“慎城”;大业“颍上”[2],千古盛名。推剧源地,文地春风;白庙晓烟,夫子留名;映林晚照,朦朦胧胧;莲池月夜,江口晴波[3];管鲍遗风[4],黉学[5]之巷;甘罗故里,百花齐放。尊前贤,励后学,享学课堂文化继起;施文明,从教化,教育辉煌业绩踵来。

八里河畔,碧波潋滟;蓓蕾含笑,花香弥漫;鸟鸣啁啾,享学乐园。数万图书,提供宝贵资源,百种报刊,交流科学经验。墙壁树木,报栏黑板,喷绘写真;警句名言,话语温馨;告诫不断,置于此身;潜心修炼,若水上善。享学合作愉悦彰激情,课堂荡漾青春催脉动;幸福健康伴成长,梦想光芒照人生。

享学课堂,驱动人生;“幸教、兴教、姓教”,“三教”人生誉满乡邻;教书育人,彰显时代特点。“向学、想学、享学”,“三学”策略造福桑梓;科学实验,促进动手实践。“人改、教改、学改”,“三改”理念驱动梦想;天网地网,沟通教学观念。享学之生,旭日来光讲台展千秋画卷;八里河畔,春风送暖校园绽万树蓓蕾。享学名师,沥血呕心似慈母,赢满园春色;享学课堂,千丝万缕如春蚕,育一代英才。人本课堂,自强不息怀壮志,为教育人顿增颜色;乡村名师,厚德载物携梦想,替有志者再鼓雄风。

享学课堂,以人为本;创造和谐,追求卓越。立德育人夯实基础,传承民族传统;养成习惯主动发展,弘扬中华美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争做好事,移风易俗;文明之风,尽吹乡野。关键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面观望,必备品格在名师视野下的全新举展。点横竖撇,小荷才露尖尖角;读写听说,雏燕已生跃跃心。低音中音高音,音音齐颂传统文化;独吟对吟合吟,声声共吟经典文章。写字、写好字、写下享学课堂山清水秀;读书、读懂书、读出核心素养海阔天空。

享学校园,生命乐园。学坛教坛论坛坛坛有味健美和谐;底色彩色亮色色色生辉养正博学。学校发展数字化,以心育心,智慧创新;教师发展精细化,诚信尚善,博学智慧;学生发展人文化,诚信友善慧心慧学。享学稚子,全面发展。聚焦核心素养,提高运用能力;分享教学智慧,成就人生梦想。聚焦发展核心素养,学海无涯勤可渡;振兴中华民族理想,书山有路志能攀。踏浪逐日,惟热心人可与其学;承古纳新,且诚意者得入斯堂。口到、心到、兼容并蓄,方显学子本色;懂得、悟得、宁静致远,必成儒家雅风。

享学师表,身正为范;教学共生,宁静致远。聊课程、抒情怀、吟诗作赋、学理相通;沐清风、品明月、谈古论今、方法可鉴。解构建构同课异构构出课堂新天地;真情浓情无限深情情满教育大世界。真教理教活教有效课堂悄然抵达;预学互学评学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共教共读、树立乡村品牌,构建享学课堂;共思共写、引领学科教学,服务全体学生;享学课堂,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悲欢离合跃于纸上;听说读写,一撇一捺一提一钩,人间百态尽收囊中。

享学文化,文化育人。享学课堂,筑梦引航;醉美颍淮,语味芬芳;千年儒乡,儒韵悠长;和谐起航,扬帆远望。享学课堂,聚焦核心素养,用创新理念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享学课堂,振兴徽派教育,用协调理念推动办学方式转型;享学课堂,传播教学智慧,用开放理念推动教研活动升级;享学课堂,创新教育理念,用共享理念推动学生差异发展;享学课堂,铸造徽派名校,绿色理念推动徽语文化重建;享学课堂,构建名师团队,打造幸福团队促进共同成长。

赞曰:享学课堂,地处村乡;育英千万,桃李芬芳。景行止行,高山止仰。

戊戌年春节

(本序作者武宏钧系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的教育专家)

注释

[1]泱泱(shāng 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这里是赞美八里河美景。

[2]颍上东临吴越,西接中原,周为“慎邑”,秦置“慎城”,隋大业称“颍上”。

[3]颍上历史上有“八景”之说,这是由宋代颍上以“西湖十景”、“长安八景”为启迪而打造或兴建的。明、清及民国和现当代的县志对颍上“八景”的具体内容和表述,大同小异。“八景”依序为:

文地春风:位于建颍乡文地村。相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时,从楚国返鲁,途经此处,在此住过。后来此处更名为“文地村”。相传孔子先到此处,子路因有事拉后。在高河沿附近碰上个老农。子路询问他见到孔夫子没有,老农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谓夫子?”孔子住下后,听说管子家乡就在附近,便对学生说教了管仲之事,对管仲予以很高评价。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九月,县长张鼎家撰文,许敬函在孔子止宿处立一纪念碑。

白庙晓烟:位于县城北部5里处颍河左岸的晓烟庙沟。昔有古井,相传有白龙于此升天,故建庙祀之(据考,白庙即白公庙。白公,名胜,楚国公子,楚国侵入中原,颍上曾为其封地,改“颍上”为“慎”,即始于白公)。此处因湖洼地多,林木多,每天晨雾弥漫,很多人起早来此烧香祈祷,这样晨雾香烟交织在一起,飘浮在林木之间,朦朦胧胧,苍苍茫茫,更增加了神秘色彩。

映林晚照:位于江口镇北八里的聂家湖畔。昔有映林村。因湖边林木丰茂,水波清澈,人烟聚集,每当傍晚在夕阳的照耀下,水面上金光闪闪,波光粼粼,林木、村落皆染上金色,如图画一般。

甘罗故址:位于刘集乡穆岗村附近,是战国名相甘茂和甘罗爷孙的故居。甘罗墓葬于此处颍河边,其墓地早已塌陷于河里,现有清光绪二十五年安徽巡府陈彝题写的“秦上卿甘罗墓”碑一块。这里还要说明的是:颍城北部6公里的颍河南岸的高河沿,古称甘城,现余遗迹;史载其为甘罗府居,梁代在此设过下蔡郡府,后又设过甘城驿,颍上县城也曾置于此。

赛涧流泉:位于赛涧乡颍河入淮处上方。相传此处河中有72眼涌泉,涌出水浪高出水面数尺,水花飞溅如玉珠散落河面,水声潺潺,如丝弦悠扬。特别在夜晚,星散河里,水天一色;泉声悠悠,甚为悦耳,舟行此处都不忍离去。因泉水像山涧里的飞瀑倒悬,故名“赛涧”。相传此处在清代以前建有奎星阁,所以此景点又叫“奎星凌霄”。

莲池月夜:位于县城西部黄沟流入五里湖处,即现在的阜颍公路桥附近。此处湖面长满荷藕,夏季满塘荷花迎月开放,水面烟雾朦胧,煞有莲花仙境之感。此处有莲花庵一所,有高僧居此,其门楹联曰:“蒲团坐落三更月,木鱼敲散一天星。”清县令贵中曾在此建“爱莲亭”一座。

江口晴波:位于江口集西,乌江入颍处。两水相汇,浪花激荡,波光粼粼。在阳光晖耀下,金光闪闪,更有白帆远影,渔歌唱和,美不胜收。故江口镇亦曾以“晴陂镇”、“江陂镇”命名。

桐邱古木:位于半岗镇清凉寺西2里处,有以“桐邱”名之的土丘一座,上有古木一株。

[4]春秋时期的管仲、鲍叔牙。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时却拿很多钱。鲍叔牙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有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才能,而是因为没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很快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被称为“管鲍之交”。

[5]黉(hóng):古代称学校。颍上县仍存有黉学巷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