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数据为王

龙龙拿撰着一张入学通知书对我説:

他被清大MBA班录取了,要脱产去学习。

这是好事,当年他故意考不上大学,投奔心中的香格里拉去创业,现在能觉悟到需要读书给自己充电,这就是巨大的进步。

我送他一个笔记本电脑,方便查资料与做笔记,龙龙説很不习惯用,想帮我省钱,我説用着用着就习惯了。

龙龙把我推给王总,平时需要补货,结算等等细节也一并交我打理,与店里的各个环节的互动多起来。

为了更好地与酒楼对接,我向公司申请建立餐饮行业分析的数据库。

在建议报告中,写下了“因为没有,所以要建”的理由。

公司本着谁提出谁负责的经营之道,把任务发派到我头上,当然将来的盈利也与创建团队分享,虽然所拨的经费不多,但想到未来能分利,各自发挥搞数据的能力,也就是八仙过海的精神。

正如要盖一座大楼,首先是搭建框架。

目前国内的餐饮业分为中餐和西餐,西餐交其它同事实施,中餐分为快餐和酒店,快餐我也不做,领衔做酒店里的徽菜酒店。再就是地域的细分,我们先做帝都的数据。其它地方的数据,寻找合作公司共同完成。

如果细分酒店,在帝都不仅有八大菜系,还有一个特殊的菜系,就是各地驻京办事处办的酒店,这几年整顿后,少有官办的进京办酒店,但前些年办的已经发展起来,在帝都扎下了根,这些酒店菜系林立,大多数都不在八大菜系之中。

作为数据信息处理公司,需要的就是大而全的数据,工作量是小而细的专业分类,一直分到不能再分,各单位才会花钱成为会员,上平台搜索数据,找到差距与方向,用数据掌握行业发展的脉搏。

当下社会,正是数字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作为老牌的,早在90年代就起步的数据公司,一直挺立在潮头最前列,虽然几次面临倒闭,但终究是赶上了数字时代的到来,就好像一个人早生了时代,但终于还是赶上了时代的红利。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公司的老员工,也获得了立项的权利,带领团队与公司分利,而不是分股。

老总总结他成功的经验,有一条很到位,就是该给员工分的钱,一分钟都不耽误。

至于为啥不上市,老总又説,你不缺钱上市干啥,与别人分钱?

作为公司资产只有几十台电脑,一堆桌椅板凳轻资产的信息公司,的确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多的是需要数据分析与调查。

早期的调查方法是员工们站在马路上,拦截过路客,随机回答问题,够二百份就可以作为统计数据而采用,如果你在街头遇到一个穿制服的年青人,脖子上挂着一支圆珠笔,锲而不舍地追着你填内容,那肯定就是我了。

后来又发展为电话调查,现在则有更为便捷的各大数据库,作为专项项目的支撑,只要花钱就可以从不同的渠道买入,但是要是自己立项调查,就是一个非常累人的活,这是独一份的数据,也决定了你在行业的地位,这样的专项数据越全,就越有地位。

我的数据组有五名成员,协助调查。我建议和老秦的烹饪协会合作,酒店认这张招牌,行业也需要数据。

首先是要设立酒店数据的评价指标体系,给合作单位统计系统项目组打电话,把我们的要求和目的讲明白了。

很快,项目组把数据库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列出来,体系初步分大类为财富、社会责任、社会贡献和公众形象四个大类。

财富类为企业年销售收入和纳税指标、资本结构、客户结构,是最重要的环节,由我主持调查,其它的如社会责任分为守法与商业道德、商品与服务质量、环保、公益事业参与度与员工权益和劳动保障五个指标,交由其它组员完成。

各指标之间的权重怎么分配?

一番激烈的讨论,经过项目主管的把关,把各指标间的权重定了百分比后,大伙按照各自的岗位,分头开展工作,去工商、税务查资料等。

而牵涉到酒店财富、客户结构这一块,就需要上门调查,而这才是建立数据库最难拿到的资料。

通常比较笨的办法,就是找大学生志愿者,拿个本每天站在酒店门口,查到达的消费者人数,男女与年纪,但更细的资料,就只有店家知道了,比如每次结算金额,人均消费,代表消费能力数据。

我找周一的时间,与销售经理小姜谈,能否让我看下酒店的客人资料,作为资深的数据专家,我可以帮她分析客户情况,找到问题所在,寻找新的客源,从而推动我们的合作销售,目标是共同富裕。

这个问题不是她能决断的,她説要向老总汇报,我同意等。

新加入的招牌菜,吸引了一批新的单位订户,王总同意我们客户分析时,夹带了一个附加的要求,就是帮助分析菜品的更新与客户消费的关系。

我告诉龙龙,让他安心学习,我要的客户资料,已经拿到,接下来需要时间分析这批客户中,是否有我要找的人。

从开张到今天,姜经理积累了五年的客户资料,并没有分类,都是手工做的记录,严格地来説,这并不是一份完整的客户资料,只能称之为订餐电话记录,即哪天哪个人订了哪个包间,至于消费多少,全无记录,也就是她只管接待,并没有对客户进行细分,而大多数客户的名字都不全,只有王先生,或小王先生,张女士,或朝阳张女士这样的模糊写法,客人通常也不会报全名,单位订餐的比较好查,开发票的,但这不是我的重点。

好在客人都有手机,只要有手机,就能查出客人的姓名:

到银行自动取款机上,交手机费一栏中输入手机号,会出现交费人的名字,这个工作,交给其它同事拿着名单,分别去不同的取款机上查验。

龙龙説查不出名字也没关系,估计这个告密者改过名,但手机号是唯一和身份证对应的,这个不会假。这才是与酒店合作的意义。

我把多次订餐的手机号做了一个排序,只订过一次的不考虑。

大海捞针的工作,算正式开始。

追踪这位告密者,成了张乎后半生的事,他在说预感到自已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时,把它转给了我,而我又为何要插手这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回想着自己怎么深深地陷入其中。

是因为张乎吗?

不,是拂晓。

我回忆第一眼看到的她:

不高不瘦的身材,背着黑色的双肩背帆布包,像一位中学生,站在办公室门前,这位资深的编辑以这种学生妹的形像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很惊讶。

她是省大中文系毕业,原本可以分配在省城的机关工作,从W市坐长途车到黄山,要6个小时,而省城则需要10个小时,就因为差了4个小时,她选择了来W市报社工作,理由是离家近点。

拂晓确定了创作长篇叙事诗的全部人员名单后,召集我们开会,这是我第一次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诗抄》,人手一册,厚厚的365页,18万字,具有象征意义。

在文联山水园林般的办公区,一群人散在各处,手捧着《诗抄》朗读,开始了第一阶段通读书稿的工作。

读着读着,我看到一片片白色落在书页上,抬头一看,漫天雪花飘落,心里计算了一下,下周要开部委会,不知道庄静能否通过政审,带队去讲师团。

而我们的创作,也要抓紧跟上,但是凭着我这么个根基肤浅的学识,断不能写出长篇叙事诗,因此我问张乎,怎么能加快写诗进程?

“文学创作,没办法加快,还是扎扎实实地从头学习吧。”张乎并不认同有什么创作秘方。

难道就不能请更好的人来加入吗?

我想到了存在龙龙那儿的红利。

我把请国内最红的诗人萌芽加盟的想法説了出来,理由是他在帝都,参加过当年的诗歌活动,深有感触,他的诗歌水平,目前在国内排行榜前三位,只要我出路费,让拂晓去请,一定可行。

张乎説思路决定出路,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下,这不失为一个办法。

我把龙龙赞助这次活动的想法和拂晓分享,但提了一个条件,就是请萌芽加入,拂晓认为,这需要去帝都请,当面邀请。

我鼓励她:

“食宿路费都由龙龙赞助了,也不求回报,请不来也不要有心理负担,我们还是努力创作,争取早日完成任务。”

听到这样的保证,拂晓立即启程,我送她坐小火轮过江,再坐上去省城的火车,然后再转车去帝都,七天后,她在帝都兴奋地给我打电话:

“萌芽早年就创作过一部长篇叙事诗《清明》,非常好,他接受我们的邀请,我们只要加上一些内容,就可以刊发了。”

而拂晓指定加上的内容由我负责,并给我发来按顺序排列的十二首诗的传真。

我把这十二首诗的传真交给张乎看,他读着读着面如死灰,抬头问我:

“她怎么知道当年凯旋柱上贴上的这十二首诗?”

诗的内容除了当事者八人,从未记录和公开过。

我认为这应是萌芽写的内容。

张乎摇摇头,口气坚定:

“当年这十二首诗,是他们八个人,从成千上万首诗里挑出来的,不会有一模一样的排序。我用了好长的时间,才让哥哥回忆起来。”

那只好等拂晓回来,解开谜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