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扶风县生活十几年,只要有时间,我都要到扶风新区北合广场转转,主要是去拜谒一个人。这个人,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都站立在北合广场。只要看见他,我的信念就会更加坚定,我怕苦怕累贪图享受的思想就会受到自责……
他的大半生都在“安边”战事中度过。他为国尽忠,殒命疆场,实现了马革裹尸、不死床箦的志愿。他忠勤国事,令人钦佩。这个人,就是汉伏波将军马援。他进身朝廷,没有一个人推举荐拔,全靠自己公忠为国。后来居于高位,也不结势树党,堪称一代良将。投靠刘秀后,马援先后率军攻灭隗嚣、平定西羌、远征交趾、出兵边塞、平乱武陵,为华夏版图的统一,为东汉政权的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马援为东汉征战一生,最后病死军中,实现了他“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壮志。然而,当他“马革裹尸”回来的时候,不但没有受到英雄的应有待遇,还差点死无葬身之地。
马援12岁时,父亲去世。马援年少有大志,几个哥哥曾教他学《齐诗》,但马援却不愿拘囿于章句之间,就辞别兄长马况,想去边郡耕作放牧。谁知没等马援起身,马况便去世了。马援只得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间,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不踏进家门。
建武九年(33年),马援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作为来歙的副手,统领诸军驻守长安。从新朝末年开始,塞外羌族不断侵扰边境,不少羌族更趁中原混乱之际入居塞内。金城一带属县多被羌人所占据。来歙就此事上书,说陇西屡有侵扰祸害,除马援外,无人能平。建武十一年(35年),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派步骑3000人在临洮击败先零羌,斩首数百人,获马牛羊10000多头。守塞羌人8000多,望风归降。
马援关心国事,遇到该说的话,从不掩饰回避。他在陇西时,发现币制混乱,使用不便,就上书给朝廷,提出应该像过去一样铸造五铢钱。朝廷把他的建议提交三府审议。三府奏明刘秀,认为马援的建议不可行,这事就搁置起来了。
后来,马援回朝,马上找回了自己的奏章。见奏章上批有十几条非难意见,便依据情理加以驳正解释,重新写成表章上奏。刘秀见他言之有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天下从此得益很多。
在封建帝王行列中,刘秀算得上是一位开明君主。他实施“以柔道治天下”的策略,广泛吸收和笼络文臣武将,尤其是对于有本事的人,他更是求贤若渴,委以重任。马援投靠刘秀的时候,正是刘秀创建宏图大业的关键时期。当时,隗嚣雄踞于陇西,公孙述称帝于巴蜀,这两支强大的军事集团,成为刘秀一统天下的巨大阻碍。作为隗嚣的属下,作为公孙述的老乡,马援在对比了三方的优劣之后,决定投靠势头正盛的刘秀。
一代明君和一代名将相见,应该是一个英雄相惜、相见恨晚、气氛火爆、大搞宴会的场面。可两人在首次对话中却夹枪带棒,大煞光景,显得很不投机。马援请命镇压武陵蛮夷暴动时,由于天气酷热,好多士兵得瘟疫而死,马援也身患重病,部队陷入困境。刘秀知道后,便有意派与马援有“梁子”的梁松前去调查。这种刻意的安排,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明着是去调查事件原委,暗地里却是指责发难、取而代之,这不仅是梁松公报私仇、落井下石的好机会,更是刘秀彻底解决马援问题的难得契机。带着圣旨和嘱托的梁松到达前线时,马援已经病死,但梁松却不肯善罢甘休。按照皇帝的意思,在回京奏报中,他不仅说马援进军方案严重失误,还上书诬陷马援有重大贪污嫌疑,那些曾经被马援奚落过的百官也纷纷附和。那么,刘秀也只有“顺应民意”“信以为真”的份了。震怒之余,刘秀下令革去马援的一切职位。马援的灵柩运回扶风后,家人吓得哪里还敢奢望朝廷厚葬,只好将其草草葬于城西的几亩薄田之中。
为了还马援以清白,马夫人先后六次上书皇帝申诉,做贼心虚的刘秀虽然很不情愿地澄清了马援确实没有贪污的问题,下令重新安葬,但对马援的军事指挥严重失误的冤情却闭口不言。其实,刘秀何尝不知道马援是被冤枉的,马援的行军方案就是经过自己同意后才执行的。军队出现了重大问题,难道自己就没有责任吗?然而,皇帝永远都是对的,是不会有错的,尤其是被世人看作是“真命天子”的开国皇帝。所以,这个黑锅只好由马援来背了。同时,刘秀回想起了多年前马援曾经与自己叫板的那一幕,看到了马援与女婿的水火不容,况且马援生前得罪人太多,死后落井下石的人也太多。虽然马援生前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刘秀绝不可能为了一个死去的马援而处罚满朝文武以及自己的女婿,更不会把指挥失误的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所以马援只好受些委屈了。
二
马援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名的家信——《诫侄书》。就因为这篇文字,平地起风波,使马援一家遭遇一桩冤案。
马援二哥马余的儿子马严、马敦这两个年轻人,思想都很活跃,好指点江山,臧否人物,而且对于这样议论别人会不会触犯忌讳,从来不加考虑。两个侄儿少不更事,口无遮拦,马援深以为忧。他关心这两个侄儿,就像关心自己的儿子一样。当他远在交趾(今广东、广西一带及越南中部、北部),远在万里以外的时候,还不忘写信告诫他们。信中说: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但嘴不能说。好议论别人长短、议论时政,是我特别讨厌的。我宁死也不愿子孙有这种行为。龙伯高这个人,忠厚谨慎,讲出来的话,没有一句疏失,我敬重他,希望你们学他。杜季良豪侠好义,以他人之忧为忧,以他人之乐为乐,我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学他。为什么呢?因为学龙伯高即使学不到,还能做一个谨慎的人,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画天鹅不像还能像野鸭,虽不逼真,但有些相似;学杜季良如果学不到,那就不免沦为轻薄之人了,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封教育侄儿的家信,用意很好,观点也不错。就是近2000年后的今人读了,也会有所启发。但是马援始料不及的是,这封信后来为杜季良(即信中提到的一个人)的仇家所得。杜季良的仇家于是上书朝廷,说杜季良“为行轻薄,乱群惑众”,并且拿出马援的《诫侄书》作为证据。仇家又说梁松、窦固二人与杜季良勾结,将有不利于朝廷的行动。光武帝刘秀听信了告状人的话,免去杜季良越骑司马的官职,梁松、窦固免予处分。
因为一封诫侄书,马援无意中跟梁松等人结下怨仇。而这位梁松,并非等闲之辈,他乃当今皇上的女婿,即所谓的“驸马爷”,在朝中贵重无比,连公卿大臣都畏惧他几分。有一次,马援卧病在床,梁松前来看望他。在病床前,驸马向马援行礼,马援没有还礼。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问父亲:“为何不向梁松还礼?”马援说:“我和梁松他爹是朋友,梁松虽然当了驸马,但也不能乱了长幼之序啊!”马援以为自己做得对,完全符合礼义。而梁松则认为马援倚老卖老,小瞧了自己,因而怀恨在心。两件事情凑在一起,梁松要报复马援,只不过是迟早的事。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明代大臣、朱元璋的军师、文学家刘基这首著名的《梁甫吟》的诗,提到了马援被陷害的事,为马援愤愤不平。意思是说,汉朝皇帝(实际指东汉光武帝刘秀)明察万里之外,然而却把马援从交趾带回的薏苡当作了有纹理的犀角。刘基感慨道:“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奸邪小人掩盖真相、混淆视听、陷害忠良,真是防不胜防啊!
因为这件冤案,引出一个新的成语——薏苡明珠,意为平白无故地蒙冤受谤。
对于这桩冤案,《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这样看的:马援在劝告别人要注意避祸的时候,很是明智,但他自己不能避免被人陷害,难道是因为身居高位,树大招风吗?范晔是从马援所处的地位寻找冤案的原因的。而在笔者看来,这桩冤案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固然是奸邪小人捏造和歪曲事实,挟嫌报复,诬陷于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马援在劝诫侄儿不要随便议论旁人的时候,自己率先垂范,言语谨慎一些,不授人以柄,是否能够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呢?
马援胸有韬略,常常参与军事决策。《后汉书》说:“(马援)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在军事上,光武帝对他言听计从,十分倚重。
马援先后率军平定西羌、远征交趾、出兵边塞、平乱武陵,为华夏版图的统一,为东汉政权的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里顺带说一下,马援还精于骑术,善于相马。他发展了中国的相马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伯乐,不愧是“马服君”赵奢的后代,可谓“克绍箕裘”,继承了祖上之业。
马援曾铸铜为“马式”,即骏马的标准像。光武帝下令,将马援铸造的这匹铜马置于宣德殿下,作为挑选名马的标准。元代马祖常《汉铜马式歌》赞道:“汉家金铜铸马式,求马相比不失一。”
多年后,明汉帝刘庄设置“云台二十八将”,那个曾经犯了错误的刘隆都能够跻身其列,可为东汉征战了一生的马援却不在此列。事后,东平王刘苍问汉明帝:“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汉明帝当然明白其中黑白颠倒的原委,但为了维护父亲刘秀的意思,所以只能“笑而不答”。直到汉章帝时,马援的冤情才得以平反昭雪,不过这已经是他死后29年的事情了。
当年的“云台二十八将”,虽然大多数都得以善终、风光一时,但时至今日也只能作为一个整体留在人们的模糊记忆中,要想让人把他们的名字一个一个喊出来,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相反,那个企图被光武帝刘秀抹杀的伏波将军马援,虽然不在“云台二十八将”之列,虽然死后蒙受了29年的冤名,却因为他那“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而彪炳千秋,永垂不朽,成为中国历代军人的楷模,并永远地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历史,毕竟是公正的。
三
马援为东汉的建立和巩固征战一生。他62岁时,见朝廷军队在武陵(今属湖南)失利,向朝廷请求带兵出征。光武帝怜其年老,没有批准。马援对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上马呢。光武帝令人牵来一匹马,让马援试骑。马援敏捷地上了马,跨着马鞍回头望光武帝,一副自信的样子。刘秀笑着说:“矍铄哉是翁也!”马援岂是“这个老头好健康啊”可涵盖的!他的志向、行为与意志力,已超越国家和年龄的界线,也越过时间的藩篱。每个时代,都有人纪念、颂扬马援。
对于马援,毛泽东曾作过中肯的评价。1967年2月,毛泽东与归国的外交使节谈话,在讲到马援平定“二徵起义”时说:马援虽然脱离不开其阶级局限性,但他确是一代名将,有政治头脑。他一面修城治郭,设官镇守,强化政治,一面下令兴修水利,穿渠灌溉,为当地人民办了几件好事,稳定了那里的局势。
2003年,当陕西新闻界访问台湾时,马英九曾会见代表团成员,亲口说他的真正祖籍在陕西扶风,他们一家都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
台湾北部的苗栗县通宵镇有一个马家村,村中现有400户人家,都姓马,而且自称来自陕西省扶风县,是马援的后代。村中建有“扶风堂”,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1996年,马英九曾到马家村认祖归宗,以后每年都要在正月初二这天来到马家村参加祭祖活动,用客家话和乡亲们拉家常,和乡亲们合唱客家歌曲——《客家本色》。
2005年4月,马英九的父亲——台湾马氏宗亲总会理事长、世界华人和平建设促进协会创会主席马鹤凌先生,亲率台湾地区及马来西亚宗亲会寻根祭祖代表团一行30人到陕西扶风故里寻根祭祖,拜祭了先祖马援墓和祠堂,共叙血脉浓情。代表团受到当地乡亲数千人的热烈欢迎,并受到当时陕西省省长陈德铭的亲切接见。临别之时,已届86岁高龄的马鹤凌先生即兴提笔作诗:“跨海寻根万里行,杨凌祭祖正清明。亡人追远还乡日,欣见宗亲乐太平。”
现在,拜谒马援的人越来越多,在扶风县城西3.5公里的伏波村马援墓旁,在扶风新区北合广场南出口,每天人流不断,无论是白皮肤、黄皮肤还是黑皮肤,分不清他们来自何方,但我知道,他们来到这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了解马援、感受马援,马援不但是个体的马援、中国的马援、世界的马援,更是一个时代的马援,他代表了中国人民为国尽忠,爱国爱家的精神,更代表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勇于进取,为了追求目标和信念而执着奋斗的时代精神。
这个星期天,我又一次带着儿子去拜谒马援。扶风新区北合广场上现在是一天比一天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