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放风筝这件事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回想起来小时候做的风筝真的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从扫院子的扫帚上抽出几根竹子,用镰刀刃截成一长一短的两根,接着将化肥袋里面的塑料袋剪下来,建成风筝的样子,用妈妈的细白线在搭起来成十字的竹子上固定,这样基本上就会形成一个菱形,这样的形状容易搭起来,也比较容易放起来,其实最关键的是将风筝的线学会系好。怎么系好是有技巧的,首先要找到风筝的中心,拉风筝上去的时候既不能偏用力,也不能头重脚轻,均匀用力最好,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准备四根短线,分别系在两根竹子上的各两段,然后将短线汇集起来系到一根风筝线上,这样的情况下反复测试几下才能最终打成死结,最后准备一些装饰的,比如尾巴可以用红色的食品袋,最愁的是没有那么长的风筝线,只能偷偷的将妈妈纳鞋底的线偷来进行放风筝,也就是二三十米高已经很厉害了因为没有再多的线。
儿子上二年级了,学校要搞风筝节,要带风筝,孩子母亲强烈建议网上购买,最后经过一起商议买了大小三个风筝,因为哥哥有了两个妹妹也必须有风筝,中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有放风筝的习俗,从最早墨子制作飞鸟到后来的放霉运的时令活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我的记忆中还是在红楼梦中《红楼春趣》中有关于一帮年轻人在放风筝,这样的场景很让人羡慕,能将各种各样的风筝放上天空,有人说,放风筝就是为了放走晦气,让自己的霉运随着风筝远走高飞,随着断了线的风筝,远远的离开了我们的视线,可叫人真真的期望,抬起头望着远走高飞的风筝,带走是我们最不想让我们想起的故事,带走的关于不幸的故事。
现在生活的城市每年也都有放风筝的习惯,不过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没有时间放风筝,但是有大爷带着自己的风筝,找一块平整的地面,观一下好的天气,在一个不错的现代公园进行放风筝,在家附近的公园里发现大爷们带的风筝通常情况下都是比较大,看见大爷将大自己的风筝放上天空,要把线要挂在身上,是要把风筝线缠绕在线盘上,看到这样的操作感觉就是大爷和天空的风筝在做斗争。在畅销书《追风筝的人》中有斗风筝的场面,就是用自己的风筝线绞断别人的风筝线,这也是一种技能。
这是回忆的画面,因为存在即合理,有一次记得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都来我的第二故乡来进行风筝比赛,展示自己的风筝技巧,以前都不了解,将纸鸢放飞蓝天也成为一种技能或者成为,看到中国龙飞向天空,中国的自信像中国龙一样昂展蓝天。每一次的面对面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蓝天下的人儿何处归,仰望苍穹,把寄托放飞蓝天。
当人们生活在大地上,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在蓝天下,仰望天空,以和为美,包容万象,风和日丽,这正是放飞自由,带着我们的梦想展望前方,我们自信,我们一起前行,一起徜徉在祖国的天空中。
当时感慨,我们无论来自何方,无论魂归何处,蓝天下的心灵总能超越时空,在安详的柔波中静谧。
在蓝天下和同事共同谈天地论文化,中国文化的厚重感造就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中国人会把血液和刻在骨头的文化属性进行到永远。中国的年轻人过的像老年人一样,老年人活的像年轻人一样,看文化自信,品文化的厚重感。
在风筝节上的有感而悟,摆脱世俗的生活,将梦向天空之城诉说,看着飞起来的风筝,向往的梦也随之飞向天空。
彳亍在人群中,穿行于俗世中,总要醒来,手中的银线总系不住飞逝的时光,短暂的短暂,飞走的飞走。语无伦次的语无伦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