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与失地农户适应性研究
- 何艳冰
- 5695字
- 2025-02-23 04:15:12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1.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收集西安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城市建设用地分布矢量图,界定西安城市边缘区范围,揭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和景观格局演替特征。
2.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选择西安城市边缘区的典型乡村(社区)进行实地调研,重点围绕土地征收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的生计状况、土地征收及安置补偿情况、就业情况、社会保障情况和感知情况等设计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提纲。问卷调查侧重量化分析,深度访谈强调质性描述,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印证有助于深入剖析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的形成机制。
3.多元统计分析
综合运用综合指数法和函数模型法构建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应用相关分析、数据标准化、熵值法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实施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定量测度,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识别社会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素。运用聚类分析法总结失地农户适应模式,通过障碍度模型辨识影响失地农户适应能力的障碍因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影响失地农户适应模式选择的关键变量进行分析。
4.归纳—演绎综合分析
对典型案例地区的社会脆弱性程度、特征与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社会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与作用路径,对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形成机理进行理论升华。
二 技术路线
图1-3 技术路线图
[1] 马学广:《城市边缘区社会—空间转型中的征地冲突研究》,《规划师》2011年第3期。
[2] 成得礼、谢子平:《中国城乡结合部地区失地农民个人转型问题研究——基于北京市、青岛市、成都市和南宁市的入户调查数据》,《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3期。
[3] 宋金平等:《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与重组》,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4] 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5] 章光日、顾朝林:《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6年第5期。
[6] 陆大道:《还没摆脱城市化冒进误区》,《人民论坛》2010年第19期。
[7] 谢勇:《土地征用、就业冲击与就业分化——基于江苏省南京市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2期。
[8] Turner B.L.,et al.,“A Framework for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Vol.100,No.14,2003,pp.8074-8079.
[9] Timmerman P.,“Vulnerability,Resilience and the Collapse of Society”,Environmental Monograph,Vol.21,No.3,1981,pp.164-173.
[10] 李鹤等:《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2期。
[11] Turner B.L.,et al.,“Illustrating the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for Vulnerability Analysis:Three Case Studies”,PNAS,Vol.100,No.14,2003,pp.8080-8085.
[12] Janssen M.A.,et al.,“Scholarly Networks on Resilience,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within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Vol.16,No.3,2006,pp.240-252.
[13] Adger W.N.,et al.,“New Indicators of Vulnerability and Adaptive Capacity,Technical Report”,Norwich: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4,pp.12-15.
[14] Blaikie P.,et al.,“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il Ero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London:longman,1985.
[15] Cutter S.L.,“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Vol. 20,No.4,2009,pp.529-539.
[16] 姜彤、许朋柱:《自然灾害研究中的社会易损性评价》,《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年第3期。
[17] Chambers R.,“Vulnerability,Coping and Policy(Editorial Introduction)”,IDS Bulletin,Vol. 37,No. 4,2009,pp.33-40.
[18] Adger W.N.,“Vulnerability”,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Vol.16,No.3,2006,pp.268-281.
[19] 李鹤、张平宇:《全球变化背景下脆弱性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7期。
[20] 石勇等:《沿海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4期。
[21] Fussel H.and Klein R.,“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An Evolution of Conceptual Thinking”,Climatic Change,Vol.75,No.3,2006,pp.301-329.
[22] 赵东升、吴绍洪:《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地理学报》2013年第5期。
[23] 陈宜瑜:《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第4期。
[24] Janssen M.A.and Ostromb E.,“Resilience,Vulnerability,and Adaptation:A Cross-Cutting Theme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Vol.16,No.3,2006,pp.237-239.
[25] 黄晓军等:《社会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11期。
[26] White G.F.and Haas J.E.,Assessment of research on natural hazards,Cambridge,MA:MIT Press,1975.
[27] 周利敏:《社会脆弱性: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8] Blaikie P.,et al.,At Risk:Natural Hazards,People's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s,London:Routledge,2004.
[29] Cutter S.L.,“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Vol. 20,No.4,1996,pp.529-539.
[30] Watts M.J.and Bohle H.G.,“The Space of Vulnerability:the Causal Structure of Hunger and Famin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Vol.17,No.1,1993,pp.43-67.
[31] Bohle H.G.,“Vulnerability and Criticality:Perspectives from Social Geography”,IHDP Update,Vol.2,No.1,2001,pp.3-5.
[32] Turner B.L.,et al.,“A Framework for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Vol.100,No.14,2003,pp.8074-8079.
[33] 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0,pp.68-125.
[34] Adger W.N.and Kelly P.M.,“Social Vulnerability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Entitlements”,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No.4,1993,pp.253-266.
[35] Cutter S.L.,“Moral Hazard,Social Catastrophe:The Changing Face of Vulnerability along the Hurricane Coasts”,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604,No.1,2006,pp.102-112.
[36] Adger W.N.,“Social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s in Coastal Vietnam”,World Development,Vol.27,No.2,1999,pp.249-269.
[37] 张倩、孟慧新:《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社会脆弱性与贫困:国外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38] Bjarnadottir S.,et al.,“Social Vulnerability Index for Coastal Communities at Risk to Hurricane Hazard and A Changing Climate”,Natural Hazards,Vol.59,No.2,2011,pp.1055-1075.
[39] Sen Amartya,Poverty and Famines: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40] Watts M.J.and Bohle H.G.,“The Space of Vulnerability:the Causal Structure of Hunger and Famin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Vol.17,No.1,1993,pp.43-67.
[41] Dwyer A.,et al.,Quantifying Social Vulnerability: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ose at Risk to Natural Hazards,Canberra:Geoscience Australia Press,2004.
[42] Hahn M.B.,et al.,“The Livelihood Vulnerability Index:A Pragmatic Approach to Assessing Risks from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A Case Study in Mozambique”,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Vol.19,No.1,2009,pp.74-88.
[43] 葛怡等:《中国水灾社会脆弱性评估方法的改进与应用——以长沙地区为例》,《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第6期。
[44] 张俊香等:《广东省台风暴潮灾害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分析——模糊数学方法》,《自然灾害学报》2010年第1期。
[45] 张倩:《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脆弱性——以内蒙古荒漠草原的一个嘎查为例》,《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6期。
[46] Huang Y.F.,et al.,“Comparing Vulnerability of Coastal Communities to Land Use Change: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A Case Study in China”,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No.23,2012,pp.133-143.
[47] 陈磊等:《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灾害学》2012年第1期。
[48] 谢盼等:《基于社会脆弱性的中国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评价》,《地理学报》2015年第7期。
[49] 徐选华、张威威:《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的地震灾害社会脆弱性风险评价研究——基于四川地震灾害案例》,《灾害学》2016年第3期。
[50] 李鹤、张平宇:《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分析》,《地理研究》2009年第3期。
[51] 苏飞、张平宇:《阜新市社会系统脆弱性评价》,《资源与产业》2008年第4期。
[52] 刘继生等:《辽源市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及其规避措施》,《经济地理》2010年第6期。
[53] 孙平军、修春亮:《基于PSE模型的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脆弱性研究》,《地理研究》2011年第2期。
[54] 黎洁、邰秀军:《西部山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基于分层模型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第5期。
[55] Cutter S.L.,et al.,“Socia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Social Science Quarterly,Vol. 81,No.1,2003,pp.242-261.
[56] Koks E.E.,et al.,“Combining Hazard,Exposure and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Provide Lessons for Flood Risk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Vol.47,2015,pp.42-52.
[57] Yoon K.D.,“Assessment of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Disasters:A Comparative Study”,Natural Hazards,No.63,2012,pp.823-843.
[58] Vincent K.and Cull T.,“A household social vulnerability index(HSVI) for evaluating adaptation proj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010-09-02,http://www.pegnet.ifw-kiel,de/about-pegnet.
[59] Flanagan B.E.,et al.,“A Social Vulnerability Index for Disaster Management”,Journal of Homeland Security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Vol.8,No.1,2011,pp.1-22.
[60] 葛怡等:《中国水灾社会脆弱性评估方法的改进与应用——以长沙地区为例》,《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第6期。
[61] 陈磊等:《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灾害学》2012年第1期。
[62] 束良勇等:《我国中部地区煤炭城市社会脆弱性评价》,《北方经贸》2013年第4期。
[63] 张永领、游温娇:《基于TOPSIS的城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灾害学》2014年第1期。
[64] 游温娇、张永领:《洪灾社会脆弱性指标体系研究》,《灾害学》2013年第3期。
[65] 李畅等:《洪灾社会脆弱性熵权法评价及其时间序列分析——以2001—2012年湖北省荆州市为例》,《灾害学》2015年第3期。
[66] Cutter S.L.and Finch C.,“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Hazards”,PNAS,Vol.105,No.7,2008,pp.2301-2306.
[67] Fussel H.M.,“Adaptation Planning for Climate Change:Concepts,Assessment Approaches,and Key Lessons”,Sustainability Science,Vol.2,No.2,2007,pp.265-275.
[68] Denevan W.M.,“Adaptation,Variation and Cultural Geography”,Professional Geographer,Vol. 35,No.4,1983,pp.399-406.
[69] Walker P.A.,“Political Ecology:Where is The Ecology?”,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No.29,2005,pp.73-82.
[70] Adger W.N.,“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Risk under the Transition in Vietnam”,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90,No.4,2000,pp.738-758.
[71] 陈宜瑜:《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第4期。
[72] 崔胜辉等:《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研究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9期。
[73] Smit B.,et al.,“The Science of Adaptation: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Mitigation &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No.4,1999,pp.199-213.
[74] Smit B.,Adaptation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and Change,Guelph:Environment Canada,1993,pp.3-17.
[75] Smit B.and Wandel J.,“Adaptation,Adaptive Capacity and Vulnerability”,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Vol.16,No.3,2006,pp.282-292.
[76] Smith J.B.,et al.,“A Process for Evaluating Anticipatory Adaptation Measures for Climate Change”,Water,Air and Soil Pollution,No.92,1996,pp.229-238.
[77] Adger W.N.,et al.,“Successfu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cross Scales”,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Vol.15,No.2,2005,pp.75-76.
[78] Adger W.N.,“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Risk under the Transition in Vietnam”,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90,No.4,2000,pp.738-758.
[79] 叶笃正等:《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4期。
[80] 郭泉水等:《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适应对策探讨》,《生态学杂志》1996年第5期。
[81] 蔡运龙:《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地理学报》1996年第3期。
[82] 张克让:《甘肃省工业(产业)结构及其适应性调整》,《开发研究》2001年第1期。
[83] 刘俊杰、王述英:《中国制造业竞争因素评价及其适应性调整》,《亚太经济》2004年第4期。
[84] 林而达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第2期。
[85] 叶瑜等:《从动乱与水旱灾害的关系看清代山东气候变化的区域社会响应与适应》,《地理科学》2004年第6期。
[86] 刘晓清等:《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趋势及适应对策》,《干旱区研究》2006年第4期。
[87] 李英年等:《青海半干旱农区对气候变暖后适应状况的探讨》,《干旱区研究》1998年第4期。
[88] 方修琦等:《气候变暖的适应行为与黑龙江省夏季低温冷害的变化》,《地理研究》2005年第5期。
[89] 程怀文等:《水资源短缺的社会适应能力理论及实证——以黑河流域为例》,《生态学报》2011年第5期。
[90] 徐瑱等:《社会—生态系统框架(SES)下区域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建模研究》,《中国沙漠》2010年第5期。
[91] 仇方道等:《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地理研究》2011年第2期。
[92] 喻忠磊等:《乡村农户适应旅游发展的模式及影响机制——以秦岭金丝峡景区为例》,《地理学报》2013年第3期。
[93] 花晓波等:《定居牧民对草地退化的适应策略——以那曲县为例》,《山地学报》2013年第2期。
[94] 王亚茹等:《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评价——以甘南高原为例》,《生态学报》2017年第7期。
[95] 王文杰等:《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概念、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第2期。
[96] 金帅等:《流域系统复杂性与适应性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7期。
[97] 陈娅玲:《陕西秦岭地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3年。
[98] Louis H.,Die geographische Gliederung von Gross,Berlin:Stuttgart Engelhorn,1936.
[99] College R.G.,“Survey's Metropolitan Fringe:A Study in Urban-rural Relations”,Australian Geography,No.7,1960,pp.243-255.
[100] Carter H.and Wheatley S.,“Fixation Lines and Fringe Belts,Land Uses and Social Areas:Nineteenth-Century Change in the Small Town”,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Vol.4,No.2,1979,pp.214-238.
[101] [日]山鹿城次:《城市地理学》,朱德泽译,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5页。
[102] Suttles G.D.,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i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
[103] Browder J.,et al.,“Patterns of Development on the Metropolitan Fringe:Urban Fringe Expansion in Bangkok,Jakarta and Santiago”,APA Journal,Vol.61,No.3,1995,pp.310-327.
[104] 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城市规划》1990年第2期。
[105] 顾朝林、熊江波:《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地理研究》1989年第3期。
[106] 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地理学报》1990年第4期。
[107] 郑兴年等:《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试验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地理科学》1995年第1期。
[108] 陈浮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机制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第3期。
[109] 宋金平、李丽平:《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产业结构演化研究》,《地理科学》2000年第1期。
[110] 曹广忠等:《北京城市边缘区非农产业活动特征与形成机制》,《地理研究》2009年第5期。
[111] 来璐等:《基于经济地理学的大城市边缘区农业观光休闲产业的动力机制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第1期。
[112] 陈浮等:《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地理科学》2001年第3期。
[113] 李灿等:《大城市边缘区景观破碎化空间异质性——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生态学报》2013年第17期。
[114] 吕传廷等:《城市边缘区生态隔离机制探讨》,《人文地理》2004年第6期。
[115] 魏立华、闫小培:《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以广州市为例》,《城市规划》2006年第5期。
[116] 马学广:《城市边缘区社会—空间转型中的征地冲突研究》,《规划师》2011年第3期。
[117] 范凌云、雷诚:《大城市边缘区演化发展中的矛盾及对策——基于广州市案例的探讨》,《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2期。
[118] 汤志林、陈芬:《国外土地政策研究:价值导向、特征和热点》,《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19] Fearnside P.M.,“Land-tenure Issues as Factors in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in Brazilian amazonia:The Case of Southern Para”,World Development,No.8,2001,pp.1361-1372.
[120] 安东风:《试论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S1期。
[121] 钱忠好、曲福田:《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反思与改革》,《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5期。
[122] 谢勇、徐倩:《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4期。
[123] 金晶、张兵:《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模式探析——基于江苏省16县(市、区)320户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模式的调查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5期。
[124] 严虹霞、张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模式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25] 陈信勇、蓝邓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构》,《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3期。
[126] 卢继宏、郭建军:《政府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中的角色定位》,《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127] 成得礼:《对中国城中村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基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角度》,《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
[128] 胡初枝等:《被征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评价初步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第8期。
[129] 黄建伟等:《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模型研究》,《农村经济》2009年第10期。
[130] 叶继红:《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期。
[131] 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