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国联大会与远东

Freda White原著

本文出英人手笔,于英国在国联大会中放弃领导地位,深致诘责,并主张呼联盟国,应以国联盟约付予之权力,以经济力量裁制暴日,议论精辟,可与本报前载《太平洋上之英国政策》一文相互发明。

为讨论中日纠纷于三月三日开始召集之国联大会,今尚继续开会。此举实现下长期危难中之中转机。有组织的和平(国联十年努力所系)之见诸实行,亦当以此为蒿矢。倘结果不幸失败——因其颇有此项可能——则不但东方危机之本身,将有不幸之结局,而生战祸蔓延之危险,即国联生命恐亦将从此萎谢。

夫对于此英国社会淡然不注意之集会,定言其关系如何重要,固似张大其词。然该会消息在伦敦之所以如彼其缺乏者,亦自有理由在在。此次大会之精神,始终为各小邦一致动员,维护盟约。彼等自始即联络一气,评述列强,而对大国之听凭事态之转变不加纠正,亦深致不满。同时彼等又向大国呼吁,请其有所作为。无如各大国代表,均不之顾,且颇以多动为戒。希望彼等多宣传大会消息,似乎颇不自然。新闻纸方面,记载亦甚简陋。大多数日报,皆对此次纠纷,左袒日本,而不愿为国联宣传。大会消息本为第一流新闻,但为编辑政策所抑制,乃处次要地位。其实大会消息,固极重要,上海之平靖与停战,皆极可注意者也。

中国请示召集大会,于危机弥漫之空气中开幕。肯德号(Kent)舰上会晤之结果,即三月二十八日商定之休战及双方撤兵办法。然协商甫定,日军又突起猛攻,虽经事前正式宣告,敌对行为即当停止,彼等仍于三月三日继续前进,扩大战区。直至三月五日方止,前线各地,皆有军事行动。经此次进展,彼等乃能指挥城厢及扬子江口。于是休战之议,遂徒托空言。

然日本占领沪北,耗费甚巨,利益亦鲜。最后且引起列强严重之态度。当地列强侨民对于满洲方面之侵略与轰炸,向抱静观自得之态度,惟自目睹焚毁闸北之惨状,乃轻言薄责,微示不满。此种反乎理性之现象,造成所谓“上海心理”。美国自正月以来,即取坚毅态度。二月二十四日,史汀生致函波拉,谓凡由于违背九国公约及凯洛公约所造成之任何情势,合众国不能加以承认。又倘其他国家能采取同样观点,则中国既丧之权利,将可重复得到,斯举足使日内瓦增加勇气,俾能熟筹强硬之大会政府。盖欧洲列强向持无美国赞助不敢动议之口头禅,今乃打消也。

在另一方面,中国之呼吁于国联大会,恍如孤注一掷,自将该案交付行政院之第一日起,中国即绝对信任行政院,所有调处办法,均坦白接受。诚如芬兰所言,行政院所取之行径,其反抗能力至为薄弱。此种行径当然有利于侵略者,使彼既完全征服满洲,侵占上海,复傲态益恣,拒绝行政院之呼吁,令其仅有之努力亦归徒劳。当大会召集之际,中国奔走呼号于诸小邦之间,使其扶植正义,矫正各大国之失。彼等亦乐于从事,益深知今日之事,世界各小国及国联本身,皆将与中国命运同濒危境,倘大会失败,则协订条约之意义与效力均将毁坏。

由行政院而至大会之转变,可于行政院议主席彭古尔之会场演说及大会主席薛蒙之开幕词见之。彭古尔发表毫无生气之演说为行政院之程序辩护,并诿责于日本。薛蒙则要言不繁,谓大会之重要工作,厥为对当前纠纷,作一劳永逸之解决。中日双方之说明书,则仍与前此多次提出于行政院者相同。在中国方面无非叙述日方之种种侵略情形,控诉日本违反国联盟约,凯洛格公约及九国公约,对中国不宣而战。日本方面,则无非自白为自卫行动。中国之正式呼吁,非常重要。颜惠庆博士对大会坚决表示,全部纠纷定需按照国联盟约解决,并请求立即停止敌对行为,撤退侵占暴军,继之以和平方法进行谈判。凡涉及上海或满洲问题,而侵害中国之主权,与国际法相矛盾,又或损害中国对第三国之合法义务者,皆不能认为解决之办法。渠又请大会明察,国联盟约显已被人破坏,中国方面对此情势不负任何责任。

大会于是召集委员会大会。一般常以国联为脆弱者,此时亦顿见本届大会定有工作表现。特别委员会随即对此急切情势,产生断然之议决案,声请双方停止敌对行为,请上海租界中立各国,将停战情形报告大会,并建议中日两国邀请中立国当局援助开始协商,目的在于“签订办法,促成确实停止敌对行为及规定日军之撤退”。大会又请上海租界当局,随时报告情势之发展。日本代表佐藤,提议于第款内加“规定日军撤退之方法及‘条件’”一段。薛蒙主席语彼,此即包涵政治条件,殊与大会主张相违。一时会场寂然。须臾,薛蒙氏呼曰:“大会应当发言!”于是瑞士代表莫泰起立陈词,促醒日本,称大会系根据盟约第十四条而召集,可以无需经过辩论,即举行投票。捷克斯拉维亚代表皮芮,赞助其动议。日本弃权。于是议决案照原案毫无修改通过,正式成立一种约束中日双方之保障。(未完)

(续昨)在大会公开讨论之前,新闻界及非官场舆论,皆充满悬想与谣言。非行政院会员国果有实行其决议之勇气乎?彼等果有任何决定乎?抑彼等果能转移各大国不实行盟约之决心乎?无论如何,法兰西绝无希望,试察前日彭古尔之演词,即可知之。英吉利虽为举足重轻之国家,顾其态度又模棱两可,对国联行政院则称美国将不拥护盟约,对于美国又称国联不愿有所举动。事实上只需英国出面倡导,国联与美国均准备合作。举目四顾,舍英国外,确无其他国家能当领导之责。且英国政府正愿以上海撤兵为不问满洲侵略之交换条件,盖英国不忘其在沪利益,日本则急欲撤退,以便专心对付满洲。由中国方面观之,满洲之重要究胜于任一城市之价值,然在列强则宁愿其为日本所占有。外国舆论皆尊崇英国政策,细心之观察者,当早已知之。为增进本国利益英国更时时利用国联,其对国联盟约间亦与以赞助,良由于此。故若世界认其系循列强之常规,玩弄自私与庸愚之伎俩时,则英国必陷于重大之失望与恼怒。英吉利特权之所以为稳固者,即原于上。盖一般国际舆论,恒认其应为世界之独步,故任何关茸,或不忠实之现象,即足使之陷入最下层也。各公使或代表对此次大会时之私室密议,或尚漠然不知,盖无人肯以实在消息,告知各代表团也。然官场以外之英国公民,固皆洞悉真相,新闻家及外交代表均忍痛告彼等之国民曰,行政院之失败,及中国之被宰割,负其责者,舍日本外厥惟英国。

当大会举行公开辩论之时,会场空气异常沉寂。代表们及新闻界,皆安坐不动有所期待。挪威开始为简短有力之说明,谓于必要时务当用盟约全部之力量从事纠纷之解决。一时掌声如雷。此种全场喝彩之现象,颇足与以注意。盖鼓掌者均系各国代表,足以表示官方之意志也。中国得彩声颇多,日本绝无,各大国稍稍有之。瑞典、罗马尼亚及南阿非利加之强硬演说,皆经鼓掌至数分钟之久。严重之空气,持久不减。而事实上所有演词均系照本宣读,足以表示其为一考虑成熟之政策一点,尤足加增此等庄严与决断之感觉。各演词不甚顾及修辞,外交上礼貌,亦不注意。此后各国相继演说,言及中国则直称此次事态为战争及侵占,言及日本则指为破坏联盟约章。前此行政院会议经六阅月之久,除中国外,几无一国不兢兢业业,避言上列两题之实况,此次情形,则适得其反。

唯一难关,即在这如何履行。国联将立即进行为日本所始终藐视之调停乎?抑当谈判失败,亦将依据盟约第十五条第四款之规定,执行公允之裁制乎?诚如瑞士代表之言,第十五条中,实暗示第十六条规定之实行,即对于拒绝盟约调解之国家,加以经济之封锁也。大会当此,显有极大之分歧现象。日本初无合法权利,可以违抗盟约第十五条,今乃独悍然出之。列强仅知从事业经此次战事证明毫无效用之调停,盖深知任何公断,其执行时必由彼等负责也。彼等之赞助者极少,即其本身之集团内,亦趋向分裂。英吉利有印度赞助,但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则皆守缄默,而加拿大、爱尔兰及南阿非利加,又力主确保盟约之完整。南阿非利加之演说,尤为大会演说中之最激烈者。法兰西之附和者,首推波兰,其次如捷克斯拉维亚及希腊,虽所为建议,较大国政策强硬,但隐隐中亦与法兰西相近。惟巨哥斯拉夫及罗马尼亚,皆倾向非行政院方面,罗马尼亚态度甚强。斯堪的那维亚与波罗的海各邦,照常共为前锋,拉丁美洲则固执明白确定之领土不干涉不侵犯学说。非行政院会员国演说之最关重要者,厥为荷兰,荷兰发言,温文有礼,但坚持维持盟约威信,彼在太平洋方面所冒之危险,与其他列强相同。在先后三十五国之演讲中,其他论点,悉多雷同。大多数演讲者,皆郑重声明,联盟命运乃至世界和平,均濒于危境。倘联盟于最严重之纠纷,不能以和平正义示人,则世界之集合组织,必将受人遗弃。二十一国一致声言,盟约业被破坏,更有十国谓凯洛格公约亦同遭毁损。就中十七国,皆极据日本拒绝公断,一意侵略之理由,直接驳斥日本。其他反复声明之要点,则为以忠诚之态度,考察事实,及无论自卫权或条约纠纷,均不能为大军登陆,分割满洲及侵占上海之辩护。不用正式宣战形式,亦能进行侵略一层,由此遂得确定。

关于解决纠纷之原则,亦显然有同样一致这舆论。但实际仍有如上述这分歧现象存在,即或只主张和解,或赞成于必要时,全部盟约动员也。多数会员吁请完全及永久停止战斗行为。十九国中,有九国声明日本务宜于谈判以前,将军队撤尽——在军队压力之下,不能进行解决。又有十四国审慎发言,谓纠纷全部,均已交由联盟解决。少数国家,于上海外,亦同时提及满洲,以对付日本之屡次拒绝国联干涉满洲事件。声言解决纠纷时,不许任何会员国之主权或领土完整受有损害者,凡十有三国,英吉利亦属之。日本所提盟约不能应用于无组织之国家一主义,有九国否认之。无论国内之不统一或地理上之遥隔,均不能影响盟约之效力。有四国政府果毅陈词,谓万一依据盟约第十五条所为之调停及联盟建议,均归失败,则联盟务当进而施用其所有之权力,即公断权是。有三会员——日本在内——主张当撤兵之际,需规定日侨之安全保障。丹麦建议,满洲方面之条约纠纷,应交法庭解决。多数小国,又谓彼等之命运与将来之政策,皆当恃国联对此事件之解决是否有效而定。其中六国,直接向各大国呼吁。例如南阿非利加所言:“吾人当此极大危机之中,切望有大国聪慧之指导,其尤望者,为强有力之指导,贵在见诸实行,不在徒托空言。试问当今列强,果已认为业指示明白之途径乎?”

此次辩论之结果,即为三月十一日之大会议决案,允许完成中国之要求。此项议决案之目的,在为指导方针之说明书,将来进行解决之际,必奉之为圭臬,其内容列下包含数点:(未完)

(续七月廿九日第二张第二版)

(一)

大会认为盟约规定,全部适用于目前之争议,尤其关于:(一)对条约之尊重;(二)联盟会员国有尊重并保持其同盟会员国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以防御侵犯之义务;(三)有将任何纠纷请求和平解决之义务。

又认为巴黎公约与此等原则符合,“故声明凡对于用违反国联盟约或巴黎公约之方法而产生之任何情势、条约或协约,不予承认,乃国联会员国应有之责任”。

(二)

大会确认凡在武力压迫之下,寻觅解决争议之方法,均违反盟约之精神,并重提日军前此允许撤退之诺言,注意在沪中立国之愿于援助,并请求彼等帮同维持撤退区域内之秩序。

(三)

大会鉴于此次构成中国政府请求主题之全部纠纷既须顾及,因决定成立一由十九人组成之委员会——大会主席、十二行政院会员国及其他票选之六国。该委员会之任务为:

(一)报告战斗行为之停止及“确定停战状况与日军撤退办法之商订”。

(二)监视执行日军退入满洲军事区之诺言。

(三)试以调停方法解决争议(盟约第十五条第三款)。

(四)遇必要时,得请求永久法庭,供给参考意见。

(五)遇必要时,得依据第十五条第四款之规定,提出报告,即无需经争议国之同意,得迳作报告。

(六)建议必要之紧急办法。

是项议决案,除争议国外,各国一致采纳。当电达南京时,中国政府立即表示欢迎。日本则根据拒绝接受盟约第十五条之理由,放弃投票。此次决议,显然为小国战胜大国,故颇堪注意,姑举一例以证明之。各大国尤其是英国,辩护彼等之不动作,厥为一再向报界声述日人所持盟约不适用于中国之主义,而此即本届议决案所摒弃而不承认者也。再者,各大国有意阻挠大会之召集者,希望设立一由行政院及三太平洋国家组织之委员会。如此,则势将使彼等自己放任政策,重占上风。此次大会选出瑞士、捷克斯拉维亚,哥伦比亚、葡萄牙、匈牙利及瑞典。议决案通过之日,史汀生氏声言满意。日内瓦方面之美国领袖代表,且郑重声明美政府对于不承认用武力造成之情势一原则,表示快慰。

大会之试验,即如何由言词而见诸行为,于焉开始。自三月十四日起,停战会议举行于上海,历时凡两阅月,由英公使蓝浦森主席。谈判曾两度决裂,中国仍请大会处决。最初日本提出要求,需中国方面先同意镇压排货运动。十九国委员会,对于撤兵诺言外,更加此条件,不愿讨论。其后日本又决定凡恢复常态及开始退入租界区域之日期,当由其自行裁决。大会则建议上海方面既已设定中日及中立国三方联合之委员会,故上项日期,应由多数决定。最后当蓝浦森再度提出一似可接受之方案时,大会又通过一硬性之议决案,坚持日军应于最近的将来撤入租界,恢复一月二十八日以前之状况。准许建议设定之联合委员会,对于进行协定时任何不当之行为,有权促其注意,并指出除能按照从前议决案签订协定外,该问题仍当再行提交大会。

停战协定最后于五月五日依照蓝浦森之方案签定。其所以迟迟至今者,乃因日本军事及外交长官被一高丽人掷弹狙击所致。按照协定,敌对行为应即停止,中国军队仍驻距上海十二英里地方,日军立即开始撤退,大部驻留租界及虹口区域。十二人联合委员会(争议国四人,中立国八人)之任务,为由大多数决定撤兵进行之程序,并帮同以日军撤退区域,交由中国警察接防。事态之情景,遂转移于成立圆桌会议,讨论中日间在上海之争点。蓝浦森氏以忍耐与谅解之精神,为日本撤兵寻得一挽救体面之言词,应受多量之感谢。倘日军之撤退,与大会得美国赞助而施于列强之政策间,有联带关系在,则对于大会,殆亦当重重致谢。上海之悲剧依然存在——死亡、摧毁、仇恨,不一而足。中国之门户,始终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人民愿赌最高之代价,力争此点。异日历史中叙述此事必曰,此次日本之尝试,因见中国及世界之反对而放弃。日本人固乐得此种结局,虽牺牲其海军将领,亦欣然就之。彼等最近刊行之宣传品《日本讲话》(河上氏著,犬养毅氏亲自介扬)曾谓若海军界不为“顽固外人所愚弄”,则必不至铸上海之大错。(未完)

(续昨)日本驻日内瓦之代表佐藤氏,曾对新闻界发表谈话,谓日本能于十年之内,确立满洲之秩序与繁荣。对此适当之诠释,厥为日人向李顿调查团所致之警告,称只有受铁道区域内日本武装警察之保护,安全方属可靠。及调查团叙述日军及“满洲国”傀儡政府军队与中国义勇军常有冲突之第一次报告,“结果无非为生命之损失,财产之毁坏,与夫一般意义之不安全而已”。此即调查团对去年九月前,中国最有秩序与最发达之数省,由日军占领后所得利益之概述也。盖满洲自始即为此次争议之难关,略无足疑。果自九月三十日以来,联盟即履行其本身之诺言,则日军必须退入铁路区域,并挟其无政府状态下之浪人——“顾问”——以俱去。满洲方面,必须建立一与长城以内之中国一致与同情之政府,并可借中立国之援助,渡过难关,及保障日侨生命之安全。此外更可采纳完善之意见以资参酌,例如关于满洲条约,最好提交永久法庭,审度其是否有效与适用。又如关乎生命财产之损害赔偿,亦必当由联盟估价。

如此解决办法,倘欲令全部完成,显然需耗费数月之光阴。盖日本方面对于任何一点,必将顽强拒绝。观其对联盟及美国之说明,皆足证明彼已丧失理智,其荣誉亦陷入绝境。同时满洲亦信非一易于垦辟之天堂,仍当继续为日本炸弹所攻击。傀儡政府号令不出都门;有节操之中国人,无一愿在“满洲国”治下服务;其自有军队,均转瞬叛变,不愿残杀同胞。俄罗斯因白俄受日本鼓励而掠夺中东路俄员职权,亦深受激动。日本本国已处于不良状态之中。

结果如何,尚难确定,然足以左右之者,其主要责任,仍在英国。美国之赞助,已得确实担保,联盟中各小国,亦无懈怠之情形。惟欧洲列强,依然为软弱之集合。西门爵士反复说明调停利益之大会演说,只能使深知行政院调停此案,失败经过之会议,发生不忠实之感觉。事实上列强聆听之余,咸怀冷淡之疑窦。此等疑团,因三月二十二日彼在国会发表之演说,提出放弃满洲以畀日本之办法,而分外深刻。英国之权威,今已凄然低落,此等不快意之事实,与其勉强弥缝,莫如坦然承认。权威之为物,舍其为关系重大之荣誉之测量表外,当然无甚紧要。吾人令名之升降,实以吾人对恢复国际公道,是否努力为断。外此中国之稳定与完整,皆攸关英国之重要利益。上海局势,已停滞萧条,满洲方面“开放之门户”,常被日本掩其半扉者,今更完全紧闭,凡此皆吾人为日本侵占所付之代价也。

当李顿调查团提出报告,而日本拒绝——彼固将如此——归还满洲与中国之时,联盟之机会将至,此时亦为吾人之机会。盖吾人若坦然为盟约之尽心保护者,自当立即恢复近来失去之世界领导地位也。联盟与美国合作,可为之事业正多,且并不致如思想浮动者所言有对日开战之危险。日本殆已癫狂,然方有事于中国,而在本国,又迫近于破产及革命。故虽对胆怯之税部大臣,横加恫吓,若公然对全世界宣战,断乎不敢。吾人得激励联盟各国,撤回使节,拒绝借款,禁止对日输出军火及战事材料,尤以棉花为最。此举于数月以前,即应为之。今兹吾人务当唤起国联及美国共同从事,在舆论之前,任何国家不能继续出售军火于违反盟约之侵略者。最后一着,吾人更得封锁世界商埠,拒绝日本船舶进口。关于此点吾人可提起注意者,即美国及印度皆为日本之首要主顾也。

此等计划,虽显然为吾人对盟约应有之义务,然需勇气以赴之。但设不如是,则其结果又将何如?倘国际信义崩溃于远东,则其结果就人道言之,必极悲惨。日本将能自由统驭三千万恼怒与民族思想激增之中国人民,满洲之日本制度或傀儡政府,殆不能较其高丽之旧型,更孚众望。现被日军摧削之义军行动,将仅为后来继起之第一声。即此已足使日本常驻一与其本国有同等威力之军队于满洲——此殆即全部侵略之动机所在,然举世心理,对此当难认为必要。日本在军事势力之下,所有土地,将大部与俄罗斯国界相连,又将管辖一通过俄国铁道之领土。将来之战争,将为必然之事。任何略具现实思想之人,决不能想像满洲日本保护国之前途而无恐惧。更重要者,民族信心亦将消亡。联盟约章、凯洛格公约、公断条约、普减军备——一切战后时期之建设端赖对于全体保持和平之诺言,有相当之信仰。倘列强纵容任何一国破坏法律,则法律变为毫无价值,诚如大多数政府在大会中所言,世界行将解体,各国将回复旧时之危险同盟制度。和平组织设一旦为其建造者所毁损,世界情状将视一九一八年该组织未创设以前尤劣。惟较小之国家将完善无害,彼等于事实与法律两方,均处有利地位。此次争议,实为第一等盟约案件。列强但能明鉴有勇气始有安全,及为彼等之荣誉与利益起见,皆须拥护正义,则远东可得和平,而国家间之关系,可成立一互相信用之新纪元矣。(完)

《中央日报》1932年7月28—29日第二张第二版,8月2—3日第一张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