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性别失衡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性别失衡带来的人口、社会和经济后果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直接和严重的后果是婚姻市场中男性的“婚姻挤压”现象,大规模“过剩男性”集中出现,构成当前中国的一个特殊群体——大龄未婚男性。他们兼具弱势性和风险性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大龄未婚男性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普遍经济贫困,社会支持较弱,且往往存在身体缺陷或残疾,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较差,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其生存、健康和发展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大龄未婚男性又被称作“光棍军”(army of bachelors),其弱势性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社会失范行为,其最终积累的不安全与不稳定因素会对整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进行系统的生存状况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大龄未婚男性问题的认识,把握大龄未婚男性群体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死亡风险,而且有利于预测其总量与结构,评估该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防范社会风险,同时也能为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前瞻性的信息依据和数据支持,尤其是能为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提供重要的量化分析依据。

目前,关于中国性别失衡背景下的大龄未婚男性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缺少对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生存态势、水平、模式和周期的系统性、宏观性研究。因此,本书以当前中国性别失衡背景下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和死亡状况为主要研究目标,利用人口普查、专项抽样调查、微观调查以及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数据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系统总结当前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主要特征和婚姻挤压模式,提出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年龄测度方法与量化依据;第二,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系统研究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成因演变,明晰当前大龄未婚男性与历史上的差异;第三,深入探究性别失衡背景下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和死亡状况;第四,全面揭示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

全书共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研究内容与框架、数据与方法以及章节安排。第二章对中国性别失衡与大龄未婚男性生存状况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三章首先通过婚姻挤压的国际比较,揭示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特殊性,其次从时期和队列的角度探究现阶段中国男性的成婚水平及其变动模式,最后提出定量化、动态化的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年龄测度依据。第四章对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群体在宏、微观双重作用下的形成因素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论证当前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与历史上其他时期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区别,为这一群体的生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五章对大龄未婚男性进行较为系统的人口学生存(死亡)研究。先对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态势、死亡状况进行全景式描画,再探究大龄未婚男性的家庭生命周期。第六章利用湖北省ZG县微观调查数据分析大龄未婚男性的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现状。第七章基于研究结论,结合中国性别失衡的背景,提出应对大龄未婚男性问题的政策建议,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书主要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状况及其政策促进研究”,由果臻副教授负责总体策划、统筹设计和主要研究工作。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陈青、王玉洁、江莎、梁海俐、彭媛和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董琳作为团队成员也对此书有较大贡献。本书始于果臻副教授在西安交通大学就读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在此期间得到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树茁、姜全保、靳小怡、杨雪燕和刘慧君等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此外,本书出版还得到华中科技大学文科专项任务项目资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