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O大视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实战分享
- 田野主编
- 10字
- 2025-02-23 09:07:27
第1章 企业信息化战略
1.1 云计算与大数据对信息化的启示——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1.1.1 现代气象业务简介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的核心业务由探测、预报、服务三个部分构成。
探测业务主要是采集或获取自然界所有与气象状态有关的信息,以用于气象预报业务。因此,探测业务是服务于气象预报业务的,其业务工作由探测系统完成。探测系统以传感器工作所在的空间位置进行分类,可分为地基、空基和天基三部分。其中,地基观测系统主要是指传感器位于地球表面或直接架设在地球表面的观测系统,如各类地面观测站。空基探测主要是指传感器位于地球表面以上,但是在大气层以内的观测系统,如无线电探空、飞机探测等。天基观测是指传感器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的观测系统,主要是指气象卫星。
气象预报主要分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两部分。其中,天气预报又分为短时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和中期天气预报。短时天气预报是指1个小时以内的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是指数小时到一天之内的天气预报。中期天气是指数天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则分为月季气候预测、季度气候预测和长期气候预测。月季气候预测是指一个月到一个季度的气候预测。季度气候预测是指几个月到一年的气候预测。长期气候预测是指时间跨度在10年左右的气候预测。
对于气象部门而言,其硬实力无疑体现在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上。而其软实力则有很多,包括气象工作服务的效果,工作的效率、效益、效能,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敏捷程度等。综上所述,气象业务是典型的信息业务,气象业务系统是典型的信息业务系统。
1.1.2 气象信息化概述
1.气象信息化阶段性特征
就发展态势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气象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艰苦创业、稳步发展、快速发展、高速发展四个时期,目前正在步入创新发展时期。从气象信息化建设内容的特征分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气象信息化发展实际上经历了20世纪的资源建设阶段以及21世纪初至今的技术应用阶段。
资源建设阶段(1949—1999年)。这一时期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如通信、计算等方面)无法满足气象业务正常运行所需达到的标准,因此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陆续列装信息技术设施,以满足气象业务在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等方面对传感、通信、计算、存储等基础信息技术资源的需求。这一阶段是IT资源由稀缺状态向满足基本需求的温饱状态过渡的阶段。
技术应用阶段(2000—2014年)。到2000年,气象部门基本解决了以通信、计算和存储为主要内容的IT资源稀缺问题。信息技术在气象部门各级单位的应用实践工作全面展开,并逐步波及业务、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移动通信、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气象业务逐步深入融合的现象日趋显著,各级单位自身业务能力得到空前提高。
与此同时,管理工作也从无纸化办公逐步转向过程的系统化和流程的规范化。这个阶段的特点之一是信息技术与气象部门业务、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工作的深度融合。以信息系统为特征的各种业务系统纷纷涌现,并广泛代替了原有的传统业务工作环境,大范围拓展了气象部门的业务。
这个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气象信息资源的价值开始得到高度重视。在进行气象观测系统全面升级改造以大规模提高气象观测数据时空密度和获取途径的同时,对观测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也随之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000年对气象IT部门而言是一个分水岭,新形成的气象核心业务由原来的探测、预报、信息、服务四部分,变成了现在的探测、预报、服务三部分。这并不意味着气象部门不需要气象IT工作,而是要求气象IT工作要专心服务于探测、预报、服务三大核心业务,不能脱离气象业务的主流方向,要始终贯彻为气象业务服务的宗旨。2000年至2014年年初,由于IT资源开始大众化,气象业务部门对气象IT部门的依赖程度大幅度下降,同时气象IT部门又没有及时转变观念和角色,其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都无法完全达到业务部门的要求,尤其是因为缺乏气象业务的整体规划,缺乏统筹管理和协调,导致各个业务单位为了自身的发展,毫无规划地大量自建系统。
在客观分析了气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后,气象部门得出下列结论。
(1)业务系统建设不节约,总体表现为大而无序、大而无安、大而无力。气象信息系统的数量庞大、水平低、重复建设、业务流程无序、运行维护成本高等现象日益严重。系统之间边界划分不清晰,各系统之间存在功能交叉、模块重复等现象,气象信息系统整体效率不高、集约化程度低等。
(2)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不高。管理信息化工作至今仍停留在公文流转的电子化阶段,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并没有因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而得到有效整合。管理系统彼此独立,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整体上集中表现为效率低、效益低、效能低。
1.1.3 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
一般来说,气象信息化就是在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充分发掘和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促进气象部门内部、气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和知识的广泛交流,加速传统气象业务功能、格局、流程以及管理思维和方法的优化和改造,有效解决气象部门在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需求,大幅度提高气象预报能力、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气象事业健康发展的工作进程。
从IT的视角来看,气象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从局部到全局,从战术层面到战略层向气象部门全面渗透,作用于技术更新、平台构建、流程管理、工作协同、业务创新等各个领域,支持部门正常运行,推动部门健康发展和有效变革的过程。所谓气象业务信息化,就是将上述信息化工作综合,并有机地作用于气象探测、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这三大气象业务领域。
1.气象业务信息化的主要内涵
在资源建设阶段,气象业务信息化的主要工作或主要任务是解决气象业务、科研、服务和管理等各领域的IT基础资源需求问题,以使气象业务和科研工作正常开展。这个阶段气象业务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信息技术装备的现代化。
在技术应用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智能化工具的特点开始显现,并迅速在气象部门的业务、科研、服务、管理等各个领域落地并生根发芽,同时提高业务能力的信息系统也不断涌现。在此阶段,气象部门各领域的业务功能空前丰富,局部业务能力大幅度提升,这个阶段气象业务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信息技术与气象业务的广泛和逐步深入的融合。
在目前及今后所处的协同创新阶段,以智慧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模式将发展为智慧气象。因此,未来气象信息化的主要工作是大力推进气象部门的工作形态朝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以智能的信息获取、精准的预报预测、开放的气象服务、精细的科学管理、深度的产业融合和持续的科技创新作为主要任务。
2.深入推进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智慧气象是理想的工作状态,是气象信息化工作长期奋斗的目标。就气象业务而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重塑气象业务的基本形态和格局,改变目前业务系统在形态上的烟囱化,在地理分布上的离散化,在数据组织上的碎片化,以及在业务流程上的复杂化等负面状态;补充完善气象业务模式,使其能够适应社会日益复杂的服务需求;调整策略和结构,推进公共服务业务向各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治理工作,逐步推进并最终完成业务治理工作,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策略如下。
(1)通过实施气象大数据战略,重塑气象业务的基本形态。
确立气象大数据的战略目标,也就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数据资源,通过在全气象部门全面营造基于数据的精准业务,基于数据的卓越服务,基于数据的精细研究,基于数据的协同创新,基于数据的科学管理,基于数据的便捷学习以及高度数字化的工作环境,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气象部门的各项工作。
除相关领域的标准、规范、流程和方法需要进行一系列变革以外,还要在业务形态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以业务应用为中心、数据随业务系统而组织的传统,规划和治理并最大限度地整合气象数据,形成内容完备、品质优良、应用便捷、技术规范、安全可靠的气象数据资源池;所有业务围绕着气象数据资源池而循序展开,最大限度地规范和优化数据流程,并通过数据资源池将各业务系统在逻辑和物理空间上汇聚在一起,为业务系统的集约化整合、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业务资源的高效复用等奠定基础。
(2)以互联网气象平台战略构建气象业务的新格局。
未来的气象业务将主要围绕着气象科技创新平台、气象业务综合平台和“互联网气象+共享”平台展开。通过这三个平台,气象部门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汇聚并高效利用数据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提供良好的协调创新环境,形成分工明确、资源配置得当、彼此良性互动、高度共享协调、集约高效、激励并易于创新的气象业务新格局。
(3)通过实施“互联网气象+”战略,推动气象服务业务向各行业深度融合。
主要就是着力推动气象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气象在农业、交通、水文、海洋、能源、卫生等行业的融合应用技术研究。通过构建“互联网气象+共享”平台,以提供丰富而权威的数据资源、技术资源、IT基础设施资源和专业技术服务等方式,将市场上所有从事气象公共服务的社会力量和机构吸引到该平台上来,以该平台为基础,各自倾力发展自身擅长的气象服务技能并服务于社会,从而形成气象服务业务部门和社会气象力量彼此优势互补、各展所长、有序发展的局面。气象服务业务部门和社会气象力量以各自的优势向社会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完成气象服务业务的结构性调整,推动并营造气象公共服务百花齐放、万众创新的新格局。
(4)以工程和敏捷这两种模式共同构成完备的气象业务模式。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的业务能力需求,基于预期的工程规范型的传统建设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完全适应,应当予以补充完善。因此,需要引进并建立敏捷业务模式,使气象部门同时拥有工程和敏捷两种业务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双模式业务,以有效应对各种不同的业务需求。
(5)通过气象信息化治理,推动并最终完成气象的业务治理。
循序推动气象部门的信息化治理工作,通过数据规划工作来完成气象数据资源在范围、内容、业务应用、质量要求、来源、需求满足度、应用峰值周期以及基础、产品、需求等方面的梳理,进而完成气象数据的治理工作。为实施气象大数据战略奠定数据基础,通过气象数据资源和IT基础资源的集约化整合,推动气象业务系统的集约化整合以及数据流程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完成业务治理工作,形成业务明晰、流程简约、功能互补的业务板块格局,为实施互联网气象平台战略奠定业务架构基础。
作者:沈文海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