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显德六年,农历十一月,天气很冷,天上彤云密布,不断飘落的鹅毛大雪在大地上积成厚厚的雪褥。白色的道路上马蹄声传来,一匹健壮的枣红色马驮着一个头戴黑帽、身穿黑衣、背上还背着一个包袱的年轻男子,那男子不断快马加鞭,沿着大道奔向汴梁城。
他进城以后,找了一个小旅馆住下。翌日清晨,来到汴梁皇宫外朝房,对太监提出要朝见太后,太监马上入宫上报。汴梁城里,这些天来流言满天飞,在茶楼、酒馆、街头巷尾,市民们议论纷纷,谈论到自从皇帝驾崩以后朝臣便拥立了先皇唯一的皇子登基为帝,时年6岁。年轻的太后不得不每天携带小皇帝临朝听政。因听说镇州、定州吃紧和谣言要攻汴梁,人心惶惶,街面甚至有些混乱。有些商店怕汉兵入侵,上了门板,还有些市民扶老携幼带着一箱箱的行李赶着大车,向城外行去,秩序紊乱。皇后成了太后,每天携小皇帝上朝理政,不过小皇帝不懂事,皇太后也从未处理过政事,她对政事一窍不通,全靠执政大臣和宰相辅政,局面动荡、人心惶惶。一天下朝后,众臣走在宫中喁喁议论,有人叹口气说:
“皇帝才六岁,什么也不懂。皇太后一个妇道人家,不懂政事,周国现在群龙无首,这样怎生得了?”
“朝中等于没有皇帝主事,万一有外邦趁机入侵,周国像一盘散沙,一攻便破。”一个朝臣不安地接口。
“朝中一乱,必然会有奸佞作乱,想掌握大权,甚至篡位。武臣不约束下面,麾下的士兵想要发财,一定会到处抢劫,汴梁的百姓便很危险。”
“可不是吗,我一个亲戚当小校,昨天进城到城里茶馆小坐,说城外军营里士卒都蠢蠢欲动,准备进城以后头两天,要大掠一番。”
“说的是。那样一来城里会大乱,不过那些军营里的将官难道会放手不管?”
“不知管得住管不住。”
“一闹兵燹,京城会大乱。”
“还是离开是非之地,避一避吧!”
在宫里,宰相站在御座不远处,朗声、缓慢、一字一顿地读完了两份告急奏疏。把奏疏恭呈在御案上,退回班里,大殿一片寂静。皇太后大致听懂了内容,大惊失色,脸色更加苍白了,她声音微微发颤地说:
“既然北汉出兵攻打镇州,契丹又攻打定州,而这两处我们的守兵都很薄弱,当下须马上对那两处增兵,加强防守力量,免得那两处沦陷敌手,敌人便会进一步南侵,众卿看派谁去合适?”
大殿一片寂然,众臣面面相觑,用探询的眼光望着对方。过了一会儿,左丞相范质执笏出班,小心翼翼,用慎重的口吻说:
“微臣陋见,赵都检胸有韬略,善于用兵,率兵前去定能打败北汉、契丹的人马,使边陲得到安宁。”
皇太后沉思片刻。她听宫女说自从天子驾崩以后,汴梁百姓暗中怀疑她的执政能力。私下传言说她识字不多,书读得少,册封为皇后以后,从未干政,她能妥善处理国家大事吗?汴梁的茶馆、酒楼众客众说纷纭,想到这里,她望了望身边的小皇帝,他被宦官小心翼翼地抱坐在御座上,面对两班肃立的文武大臣,非常惶恐,两眼眼眶充满泪水,像要哭出来的样子。她调整情绪,环顾群臣,问道:
“众卿认为除了赵都检还有合适的人选吗?不妨推举一下。”
身穿紫、红官袍,头戴乌纱帽的文臣和披甲戴盔的武将都低头沉吟,没有人站出来提名,大殿清冷、空寂。过了一阵,身材矮小的右丞相王溥执笏出班,站在御座前躬身朗声上奏建议:
“微臣管见,只有赵都检最善于运筹帷幄,派他去最合适。”
皇太后把探询的目光望向身材瘦高、浓眉大眼、四十多岁的大臣王质。王质见皇太后望着他,连忙执笏出班,在御座前低首上奏:
“外敌入侵,当然得兵来将挡,先帝在世,认为赵都检办事干练,为人精明,率兵有方,微臣也认为派他去御敌是最佳人选。”
皇太后听了马上说:
“准爱卿所奏,派赵都检率兵去援助镇州、定州。”
皇太后随即命令范质代写诏书,下懿旨命令赵匡胤率领五万人马去援助镇州、定州。
行军中几个将官揽辔让战马慢慢靠拢,在战马上悄声议论,有人说既然已离开汴京,这件事越快办越好,有人问“不知赵都检愿不愿意”,又有人问“那汴京朝廷那帮老东西怎么办”,有人回答“好办,到时候他们不敢违拗我们,为保住乌纱帽一定顺从我们”。一个将官说“那照我们的意思办,前面不远处就是陈桥驿,我们就到那办这件事吧”,众人会心一笑。
队伍缓缓前行,雪花停止飘落,天色渐渐放晴,云朵间现出蓝天,淡弱的阳光洒在众人身上。陈桥驿是一个离汴京不远的小镇,全镇有几百户人家,有一条横贯全镇的小街,当众人来到陈桥驿时,天色已晚,镇外枯树枝头,聚满寒鸦,西方一片橙色。不久暮色四合,镇内的人家炊烟袅袅,赵匡胤下令扎营,来兵传令,全军聚集在镇外,开始卸车上的辎重,快速地钉牢地钉,拉麻绳扎军帐,赵匡胤的营帐先扎好,亲兵卸下了辎重车上的物件,棕色长案、淡褐色的座椅、高立的地灯,锦缎面的被子、皮褥、方枕、锡做的蜡台等物。并取来酒菜,赵匡胤坐在案前慢慢饮酒吃菜,酒劲渐渐上来,沉重的睡意袭来。他在出城前晨参时看到诸将诡秘地相互递眼色,仿佛在交流秘密的信息。他猜不透秘密信息的内容,后来又想到镇州、定州现在的情况不知怎样?如上报说北汉和辽国联兵的数量有五万之众,而那两个州城戍守的人马数目每州不过才两三千人,但是攻难守易,攻城的兵虽然多,也一时难以攻下来。北汉和辽国联兵攻城,如果分兵攻二城,每州城下兵力不过两万多人。周军守军虽少,但还可以长期坚守,等待援兵。在冥想中,又一阵难抗的困意袭来,亲兵已悄然、快速地为他铺好地铺,他卸去盔甲,脱掉衣服,睡到地铺上,沉酣一觉。黎明醒来,徐徐坐起,伸欠身体,亲兵送来衣服、盔甲、长靴,他一一穿戴整齐,坐到案前梳洗吃早饭,听见军帐外一阵纷乱的脚步声逐渐临近军帐,守在帐门口的亲兵厉声问:
“你们要做什么?”
“我们要见都点检。”
帐兵入帐对他说:
“有许多人要见大人。”
“一会儿晨参见不一样吗?”
“他们说马上要见。”
“让他们进来。”
帐兵出帐传令。赵普便带着许多将官入帐,一个小军校双手捧着一个大漆盘,将盘内放着的一件绣着一条盘龙的黄色缎袍披在赵匡胤的肩上。此时帐外又涌来许多将官,笑容满面,一起跪在地上欢呼:
“吾皇万岁!万万岁!”
欢呼毕,拥簇着赵匡胤出了大帐,上了战马,一起向汴梁城行去,赵匡胤在马背上表情严肃地说:
“你们贪图富贵,要立我为皇帝,以后一定得听我的话,如果不听我的话,我便不当皇帝了。”
众将官一听,纷纷跳下马来,围在赵匡胤的马边说:
“赵都检放心,我们以后一定听赵都检的话。”
“眼下还是皇太后带幼主执政,我们仍奉侍她。诸位不能惊扰她,朝中的公卿都是我的同僚,不能侵犯。城中的店铺、市场、府库不能抢劫。听我的命令有赏,不听受罚。”
众人齐声唱“喏”,整队高兴地向东行去。
此后,北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宋太祖,建立了宋朝。但这仅是建立北宋的开始,别的地方还有许多国家:北有北汉,西有蜀国,南有南唐、南汉,一时还未统一。这些事都得放到他登基以后,首先他要保证国内安定有秩序,以巩固自己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