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现实背景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创新开放模式”,“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中央这一系列的阐述实际上就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表明了一种明显的战略指向,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显著变化,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结构转型和利益关系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提高开放经济水平的过程中努力争取到更多的开放利益。显然,这是关系中国经济未来长远发展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中国过去30多年对外开放的成效举世公认,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带动发展,是中国经济多年来迅速增长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有目共睹。姚洋和章林峰(2007)的研究指出,我国企业出口总量2000年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例只有2.23%,而到2005年,这个比例就增长到了4.06%,每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2.73%。同时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国货物出口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5.66%,远高于同时期世界货物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比全部发展中国家(中国除外)平均水平要高出10.15个百分点。中国更是在2010年一跃成了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已连续30多年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之初,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只有1.8%,但是到2014年,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已经超过12%。从2010年开始,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中国也进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毫无疑问,我国经济30多年来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出口贸易的迅速增加(康志勇,2011)。可以说,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然而,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转变,我国开放进程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而其中我国近年来对外开放开始呈现边际收益下降的趋势越来越多地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这突出表现在:我国外贸出口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近期出现明显波动和增速下滑,少数月份甚至出现多年不见的负增长;另外,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这种严重依靠外贸获得的快速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虽然出口的发展与扩张能消耗过剩的生产能力,资源在企业间的重新配置能够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率水平(Melitz,2003),但是由于过多追求出口规模的粗放扩张,忽视了出口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国企业的生产技术可能并没有在开放中获得较大提高(Bernard和Jenson,2004)。因而中国改革开放后实施的这种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很可能会出现后劲不足,中国很可能将面临开放利益逐渐丧失的严峻局面。

毋庸讳言,中国如何在进一步全面提高开放经济水平的过程中努力争取到更多的开放利益将是维持中国下一阶段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从以往过多的追求出口规模的粗放扩展,转移到追求出口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是问题的关键。这意味着更多开放利益的获取要求中国不仅要充分利用出口市场来消耗过剩的生产能力,为规模经济效应创造条件;而且要发挥出口贸易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正效应。企业的技术升级是企业生产效应提高的重要途径,深入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其实,有关出口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从很早开始就引起了学者们重要关注。不过,不同于以往的相关研究倾向于从各种宏观视角来展开,21世纪以来伴随着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快速兴起与发展,从更加微观层面,特别是企业出口与企业技术升级的研究视角分析出口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出口与技术升级,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事关一国(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动力。因而无论是从微观角度来看,还是从宏观层面来看,都十分重要。

倘若出口可以无条件地(或在某些条件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技术升级的重要促进因素,那么一国进行贸易开放,企业通过出口踊跃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一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战略目标。20世纪中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将出口导向型战略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其实施的开放型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出口已经成为诸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从已有的国际经验来看,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崛起与快速发展似乎也离不开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

这种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是否真的会出现后劲不足?中国是否将会面临开放利益逐渐丧失的尴尬局面?对这个问题的有效回答需要深入全面地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如果出口真的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那么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是一个十分合理且有效的战略选择,随着发展中国家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出口带来的企业技术升级效应能保障更多开放利益的获得,这能为该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假如出口并不能够有效促进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升级,那么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就必定不是一个长期有效的国家发展战略。因为仅仅依靠出口规模的扩张并不能给一国带来更多的开放利益,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将不是长久之计。

当前阶段,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积极构建新型开放经济体制,努力在进一步对外开放中争取更多的开放利益,十分需要对出口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升级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这不仅有利于中国未来更加有效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国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理论背景

以往的贸易理论(包括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和以Krugman等为代表提出的新兴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研究都采用了“代表性企业”的假设,即假设一国内所有企业的表现行为都是一样的,企业间不存在任何差异。由于把所有企业都看成是同质的,所以也无法探讨企业这个“黑盒子”,只能从产业或者国家层面来研究国际贸易问题。不过21世纪初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诞生,使得以往贸易理论中“代表性企业”这个假设得到弱化。而为此做出奠基性贡献的应属Melitz(2003)和Bernard等(2003)。Melitz(2003)提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是Hopenhayn(1992)的动态产业模型与Krugman(1980)的产业内贸易模型的有机结合。而Bernard等(2003)则通过在李嘉图模型中引入伯川德竞争,建立了一个不完全竞争下同时包含产业间要素密集度差异和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将研究单位从产业层面细化到了企业层面,使得国际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获得了新的微观基础和新的视角。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研究的最新前沿理论(Baldwin,2005)。毫无疑问,从微观企业层面来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也需要借助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

然而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框架下,不管是Melitz(2003)的开创性研究还是后续一些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还是探讨企业从非出口状态到出口状态的转变对其技术升级的影响(重点还是对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应当指出,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这只是个开始,在出口市场中出口企业如何依靠技术升级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便能长期生存下来无疑更加重要。还有,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进入出口市场。因此,要准确把握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仅仅讨论企业是否参与出口对其技术升级有何影响可能远远不够。以已经进入出口市场后的企业为对象,集中研究企业的异质性出口特征如何影响其技术升级问题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还基本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本书通过借鉴已有相关研究,集中对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与技术升级之间的关联展开理论和实证分析,力求补充和丰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为更好地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